刘瑞钦,何春雨,石玉才,黄 河,徐承刚
71426部队夏季野外驻训伤病就诊情况分析
刘瑞钦,何春雨,石玉才,黄 河,徐承刚
炮兵部队;夏季驻训;就诊情况分析
为了解部队官兵夏季野外驻训期间伤病的就诊规律,做好夏季野外驻训期间的伤病防治工作,笔者对所在部队2010年、2011-05~08野外驻训期间,驻训官兵在卫生队伤病就诊登记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1.1 调查对象 2010年、2011-05~08部队野外驻训期间,伤病官兵在卫生队就诊人员,共计3560例次,均为男性,年龄16~47岁,平均23.54岁。
1.2 调查方法 根据野外驻训期间卫生队医疗保障登记资料,把到卫生队进行诊治并进行医疗处置的患者确定为1人次;将2年内的义务兵、新毕业学员、军校实习学员列为“军龄2年以内组”;下士士官、毕业3到5年的干部列为“军龄3~5年组”,中士以上士官和毕业6年以上军官列为“军龄6年以上组”。参照《军事训练伤病防治原则》和《临床疾病诊断治愈标准》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本次部队夏季野外驻训期间,官兵因伤病到卫生队就诊3560例次中,以军事训练伤病、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类疾病、五官类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为主。进行军龄分组分析比较时,不同军龄组军事训练伤、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就诊构成存在显著差异(P<0.01),见表1。进一步分析发现,军龄2年内组四肢急性创伤性损伤、腹泻性疾病、中暑,与其它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 (P<0.01);6年以上军龄组四肢慢性疲劳性损伤、腰肌劳损与其它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1),见表2。
表1 不同军龄官兵夏季驻训伤病种类就诊情况
夏季野外驻训以战斗力生成为目的,以模拟实战背景下作战训练为手段,其训练场地和设施不规则,训练强度大,居住生活条件差,伤病发生具有特殊性。本文结果显示,炮兵部队夏季野外驻训时,军事训练伤病、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类疾病、五官类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就诊构成依次为30%、19.1%、17.2%、14%、11.8%,总计92.23%,是野外驻训伤病防治的重点。军龄2年内组军事训练伤病的就诊构成则为34.9%,与其它军龄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1)。进一步分析时,军事训练伤病的四肢急性创伤性损伤、腹泻性疾病、中暑在军龄2年内组的就诊构成,与其它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四肢慢性疲劳性损伤、腰肌劳损在军龄6年以上组就诊构成比例与其它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1);总体上四肢急性创伤性损伤、腹泻、中暑的发生就诊比例,随军龄增长有下降趋势,慢性疲劳性损伤则呈增高趋势。而普通感冒、真菌性皮肤病、湿疹皮炎性皮肤病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近年来,注重对新兵训练伤病防治的重视,使训练伤病的发生延后到野外驻训期间。军龄2年内组人员,野外训练的经验少,且都是参与体力消耗大的基础训练,如挖驻锄、装填炮弹、炮架的展开撤收等大强度活动,需要强体力支撑,加上适应能力、体能储备、技术操作熟练程度和个人卫生防病的认识和养成上都存在差距等,使擦碰、扭伤、中暑等发生较高;3年以上人员多有野外驻训的经历,技术操作也比较熟练,具有野外驻训防病经验,但多年重复的大强度训练,反复损伤的积累使慢性损伤的人员增多,加上慢性损伤的治疗的过程长,就使慢性损伤性伤病在高军龄组就诊构成比明显增多。上述调查结果提示,炮兵夏季野外驻训伤病的防治,应注重教育、预防、治疗的统筹,不同的军龄组还要有不同的侧重点。伤病防治重点应以低年军龄官兵为主,同时对高军龄官兵的慢性损伤性伤病应加强预防和治疗[1]。要注重没有野外驻训经历,军龄2年内人员,除要做好卫生防病教育和野外驻训伤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外,还要加强技术训练和良好的体能储备,做好现场指导,从开始即减少训练伤病的发生;对军龄3~5年组的人员重点进行伤病的及时诊治和训练指导干预,防治反复损伤;对6年以上组人员则重点加强治疗,做好康复指导,防止损伤进一步加重。
表2 不同军龄官兵夏季驻训常见伤病就诊情况
[1]谢世华,韩春鸣,王新园,等.不同兵种训练伤流行病学调查[J].人民军医,2008,51(3):146-147.
[2011-11-16收稿,2011-12-20修回]
[本文编辑:董冰媛]
book=743,ebook=43
R826.1:R195.1
B
454150河南焦作,71426部队卫生队(刘瑞钦,何春雨,石玉才,黄河,徐承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