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高爱玲 冯朝军
自1983年踏入福建农林大学蜂学专业开始,姜德勇就对蜂胶产生浓厚兴趣,到毕业后投身研究、开发工作中并获得数项发明专利,还开了公司经营蜂胶产品。恐怕他自己都没有想到,这一生他与蜂胶结下的不解之缘。
“学以致用”是姜德勇最初的想法。抱着这样一种信念,他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满腔热血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自己认准的蜂胶领域中来。在当时的蜂学界,普遍认为蜂胶不能做成粉剂,然而在一次实验中,一个偶然的灵感,姜德勇将蜂胶膏放在真空的箱子里,不曾想过了30天以后,他用小刀在取出的蜂胶膏表面划了一下,竟出现了鲜黄色粉状物,这时,他欣喜地发现蜂胶膏一定能够做成粉,这一发现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
姜德勇记得,1995年7月,他以科技开发“自主创新、自主开发、自享成果”的“三自”方式,放下原本端得稳稳的“铁饭碗”,在众人不解的目光中,开始了一段艰苦卓绝的日子。
一部电话,一间以洗手间改造的简易实验室,就是姜德勇施展拳脚的“舞台”,他在这里进行“蜂胶提取”实验。没有观众,没有喝彩,有的只是一个有想法,敢实践的年轻人忘情投入其中的激情。他经常穿着沾有蜂胶的脏衣服,用指甲缝里也充斥着黑蜂胶的双手抱着三角瓶去外面往返接水,他仿佛“看不到”别人厌弃的目光,只感受得到自己内心熊熊烈火的燃烧。
1. 北京乐一生德蜂堂健康集团公司基地2. 德蜂堂专卖店3. 姜德勇(左)与他的“贵人”的蔡英伟(右)4. 中日韩国际蜂疗联盟签字仪式
不断地调试和配置,不断地失败和再来,记不清受了多少次打击,也不记得中间有过多少次曾试图放弃,又再次鼓励自己……有时,一个新思路和一个新想法,常常使他一两天吃不下饭,处于半昏迷的思维高度活跃状态。长时间的思考问题,使他往往在夜里突发灵感,这时,他便顾不得疲惫,立即整理记录下来,以便付诸实践。姜德勇说那是一段“苦行僧”般的生活,但他从来不感到后悔,他非常赞同那句歌词“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对他来说,看到风雨后的彩虹,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那年,从7月1日开始,一直到10月1日,姜德勇的试验品就出来了,他为这款试验品取名叫做“提纯脱铅蜂胶粉”,他凭自己的专业知识断定,这会是蜂胶的换代产品,一定会有前景的。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这句话也许很俗,但放在这里是最恰如其分的。那年10月,姜德勇在大连的朋友接待的意大利客商,点名想要提纯蜂胶粉,朋友想到姜德勇在做这项研究,便推荐了他。寄样品十天之后,意大利回复样品接收了,要定100千克大样。
这让刚刚白手起身的姜德勇悲喜交加。喜的是自己的成果获得了认可,忧的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自己手头除了技术一无所有。此时,他想起一个人——现在被他称为“贵人”的蔡英伟。在姜德勇夜以继日忘我研究的时候,蔡曾对他说过两句话:“蜂胶研究一定要坚持下去;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可以来找我。”基于此,走投无路的姜德勇与蔡英伟取得了联系,蔡听完事情的来龙去脉爽快答应给姜提供200千克蜂胶。
拿到这批蜂胶,心里有底的姜德勇,又从另外一个“贵人”韩胜明那里换了100千克蜂胶膏。至今他都清楚地记得,蜂胶膏是下午四点到了他手中,那天是1995年的除夕。
就这样,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之机,姜德勇赚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
之后姜德勇一发不可收,不断地开发新产品,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现代高新生化技术,不断地向技术创新和市场纵深开拓:1996年8月,他首次解决了灵芝孢子粉的破壁技术难题,同时进一步完善了蜜蜂花粉的破壁技术;1997年,他又首次攻克了蜂胶提纯过程中可控性脱重金属铅的国际性技术难题;2001年,他申请了“蜂胶抗病毒抗氧化活性提取物及其分子包合物制剂”的专利……
尽管早在2000年,姜德勇就注册了自己的公司,但他固执地认为自己并不是成功的企业家,而谦称自己仅仅是一个还算称职的科研工作者。虽然自诩“管理上还是小学生”,但谈起企业的管理理念、发展愿景,姜德勇秉承的依然是其想到但更要做到的风格,从他的描述中,不难感觉到公司发展运作各环节无不透着他做研究时那股子韧性与执行力。
姜德勇十分推崇蜜蜂精神:“最早,我是一名研究者,自己开发了一点东西,然后认为只要把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就可以,我想得特别简单。但之后我发现那些技术并不完善,反过来又去完善技术。在这一过程中,我原来是英雄主义,觉得自己不怕苦不怕累什么困难都能克服。在走的过程中我发现单打独斗只能逞一时的英雄,创业想要做的事情完全达不到。也就是说,一定得有一个团结的团队,这就要借鉴蜜蜂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
“蜜蜂去寻找蜜源或者水源后,一定回来报信,跳八字舞、镰刀舞等,遇到风暴时可能就在别的地方蛰伏,如果能活着,明天继续回来报信,除非‘牺牲’了才作罢,后续的蜜蜂会继续找水源找蜜源。这是一种无私奉献精神,我觉得做企业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你今天去做一件事情,没有完成就交差了,那怎么行呢?这种勇往直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是我们应该学的。”
除了蜜蜂精神,姜德勇还特别研究过狼性精神:“狼有很多特质,其中灵敏的目标锁定能力非常突出。它锁定猎物之后便不再给自己退路,并清醒地知道自己不去成功捕猎就只有挨饿,甚至要面临死亡的威胁。所以,它不会轻易放弃。比如我们研究‘蜂胶脱铅’,锁定这一目标之后就要千方百计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把它拿下。无论做企业还是其他事情,都一定要有个目标锁定。另外狼还有灵敏的嗅觉,这使得它对猎物的判断十分精准。这些特质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引进狼性精神时就一定要锻炼敏锐的嗅觉能力,这来源于经验、知识、学习,培训,还要不断地应用、总结和调整。才能像狼一样百发百中地去捕获猎物。”
姜德勇把自己推崇的这两种精神引入自己的企业管理范畴,并进行了梳理与运用。在他看来,这些都是企业文化的精髓。在企业的几次内训和经销商培训中试用,感觉效果还比较明显。经销商回去后在销售中遇到困难,受到了客户的置疑,想放弃时,想起了姜德勇讲过的狼性精神,然后又鼓足勇气,继续沟通,终于被客户接受。而客户按照他们拟定的康复方案吃完之后,确实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双方都很愉快,像老朋友一样亲近。
近年,姜德勇喜欢把自己悟到的一些东西提炼总结,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并不断修正加以实践,让文化彻底落地,这些都在企业的发展中起着良性作用。
曾经有一段时间,姜德勇说自己一度迷失了方向,只顾躺在成绩上沾沾自喜,自我感觉特别良好,产业规模盲目扩张导致急转直下的形势给他带来了不少损失和教训。2008年,他猛醒并开始反思,与业内一位职业经理人的交流更让他彻悟,“只是被业内人熟知和认可的只能称之为技术层面的专家,并不算是真正的品牌,品牌一定是为大众所熟知,并能广泛传播的。而要想打造品牌就必须先打造自己的商业渠道。就蜂产品行业来说,全国连锁型特许经营无疑是最好的方式。当你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商业模式,再把自己优秀的产品和理念装进去就行了。”姜德勇接受了这一观点,他开始重视渠道,做连锁加盟。他知道很多企业都成功于这个模式,这对品牌的复制速度会非常快。
“我这三年最大的感悟就是两条腿同时走,两个轮子都飞起来。我同时也借鉴了业内一些发展比较好的品牌的宣传方式,我发现成功者一般都不是去做硬广告,而是讲座加分享加展示型宣传,也许这是最适合蜂产品的形式。我开始思考我要走什么路。我想,除了做全国连锁加盟外,我需要跟大家打差异战。”
此时,姜德勇的头脑异常清醒,他说,提起某项单品,总有一个甚至几个叫得响的牌子,基本哪个单品都有大哥大,要想脱颖而出,必须得与众不同。
这些年,姜德勇去过很多地方,在不同的地方包括在自己的家乡,他看到了很多年龄不大,却得脑血栓之类大病的人,还看到太多糖尿病人经受病痛的折磨。这让他感到特别难受,油然产生一种责任感。这种责任感转化为企业的使命,他希望“尽可能为更多的人缓解痛苦”,他决心把自己研究的蜂胶进行落地,使之真正“有效”。
经过分析自身特点与市场需求,姜德勇将“蜂食疗搭配”作为差异化经营的主打产品。打这样的错位搭配经营牌,在行业里面也算是独树一帜的。
“虽然我对自己的蜂胶很自信,但我并不想单卖蜂胶。为更好地发挥蜂胶的价值,德蜂堂会给顾客个性化配方,让适症顾客在吃药的基础上,辅以相关蜂产品食用,以协助迅速康复。”当然,姜德勇并不打算‘包治百病’,他的蜂食疗重点人群包括三高、肠胃、前列腺、女性内分泌失调等。这样蜂胶特有的优势便会彰显出来,它是“灵魂”,能达到二两拨千斤的效果。“用别的蜂胶还真不一定能起到作用,这是其他品牌无可比拟的。”姜德勇得意地笑了。
蜂食疗健康新理念及健康搭配新方法的科学性、实用性及效果很快显现出来。顾客自身的切实感受,加上他们的口口相传无疑发挥着最直接和有效的宣传作用,现在“蜂食疗”福泽的人越来越多,走在街上,很多人都会跟姜德勇打招呼,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去感谢他,回报他。这让姜德勇也更加坚信自己的选择。
面对各地纷至沓来的加盟商,姜德勇总会先告诉对方不要着急下手去做,而是要先给他们“上上课”:把开店有可能涉及的风险一一摆在他们面前,让他们有一个充分而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然后再慎重做出决定。其次,姜德勇还会帮他们做一个发展规划,有时还把自己的经验搬出来供加盟商借鉴:“不夸张地说,我在引进一个项目时,通常想的是这件事是否有意义,这么好的东西如何能引到我的家乡来,为家乡人民造福。我的经验是不要只着眼于一时的经济利益,定一个比较高远的目标才更容易获得成功。”
“我觉得老天总是会眷顾厚道人,我这一路虽然走得不容易,但收获了太多。”对于过往,姜德勇满心感恩,“我希望能帮助到更多的人。”
姜德勇有个梦想,那就是他希望“蜂食疗天下”。他坚信:“只要有蜜蜂在,有人类在,这种方式就一定有存在的价值。我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一千年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