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飞 王春暖 徐春鹏 张铭健
(沈阳军区兴城疗养院,125105)
处方是由医师在诊断治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药学专业人员进行审核、调配、核对并作为发药凭证的医疗文书。处方书写的正确与否,是合理、安全用药的前提,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生命安危。卫生部2007年颁布的新的《处方管理办法》[1]第44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处方点评制度,填写处方评价表,对处方实施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对不合理用药及时予以干预。为了解《处方管理办法》实施以来我院处方质量,笔者随机抽查了2010-01—12门诊和住院处方并进行分析,为我院制订合理用药措施提供参考。
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门诊、住院处方共6 880张,按照《处方管理办法》处方标准的规定及药品说明书相关要求,对处方书写的规范性及药物临床使用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审查的6 880张处方中,不合格处方342张,占抽查处方总数的4.97%。有部分不合格处方同时存在不规范、不合理现象,其中不规范处方254张,占抽查处方总数的3.69%,占不合格处方数的74.27%;不合理处方157张,占抽查处方总数的2.28%,占不合格处方数的45.91%(表1)。
表1 不合格处方分布
3.1 不规范处方 ①眉栏缺项,此类处方158张,占不合格处方比例较大。主要表现在写错性别,未写明年龄(月龄)而用“成年”代替,没有临床诊断等。诊断是医师开具处方的重要凭据,正确诊断有利于医师合理开药,有利于药师审核、调配处方,同时也是尊重患者的知情权。②未使用药品规范名称,此类处方共28张。错误主要表现为药品名称书写错误,如“倍他乐克”误写为“贝他乐克”或“倍它乐克”,“注射用奥扎格雷”写为“奥扎格雷注射液”等。③用法用量模糊,此类处方共53张。错误主要表现为“外用”、“足量”、“遵医嘱”等含糊词语上,没有注明具体的用法用量,致使药师无法作详细的发药交代,容易造成患者自行用药剂量不准,也会成为医疗纠纷的隐患。④缺少医师签名,此类处方共15张。错误主要表现为仅有实习医师签名而没有开具处方权医师的签名,或医师没有在剂量修改处签名等。
3.2 不合理处方 ①重复用药,此类处方共39张。成分相同的药物重复使用或同类药物联合使用,不仅不会增加药效,反而会加大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另外还有医师开具“人情方”的现象。②合并用药过多,此类处方共17张。主要表现为处方用药过多,例如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医生开出六七种药物(质量浓度为0.009 g/mL的氯化钠溶液、头孢唑啉钠粉针剂、利巴韦林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维生素B6注射液、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葡萄糖溶液),既有抗生素又有抗病毒药物,一般上呼吸道感染有90%由病毒引起,给予抗菌药物不能缩短疗程,反而会增加不良反应和产生耐受性。③配伍不当,此类处方共76张。例如阿莫西林胶囊与罗红霉素胶囊联用,阿莫西林是细菌繁殖期杀菌剂,它造成细菌细胞壁缺损,致使细菌细胞破裂而死亡;罗红霉素为快速抑菌剂,主要是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使细菌繁殖力下降,两者联用抗菌效价降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使罗红霉素效价降低[2]。再如氨茶碱与氧氟沙星联用会增大药物毒性,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可抑制茶碱的代谢,与茶碱联合应用时,可降低氨茶碱在肝脏的清除率,使氨茶碱的血药浓度升高,甚至出现毒性反应,故应在给药前调整氨茶碱的剂量[3]。④忽略禁忌证,此类处方共13张。如儿童的胃肠道感染用诺氟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具有软骨毒性,儿童用药后可出现关节痛和关节水肿,可发生肌肉、骨骼肌不良反应,这类药物不宜用于妊娠期妇女和骨骼系统未发育完全的小儿[4]。⑤用药剂量不准确,此类处方共12张。例如,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在体内24 h药物以零级速率释放,不受胃肠蠕动和pH的影响,服药后药片中的非活性成分完整通过胃肠道,不溶的外壳随粪便排出,所以每日只需1次给药,处方“1日3次”的用量不准确。
处方点评是进行医疗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措施,我院门诊和住院处方存在一定的问题,值得引起医院领导和医师的重视。根据6 880张处方分析结果,提出以下两方面的建议:①建立健全组织督察机构,由医疗机构行政主管部门牵头,药学部门与临床科室配合,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办法》,发现不合理用药问题及时点评、分析,对导致不合理用药的医务人员进行公示,督促医师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②药师要充分发挥审方作用,及时反馈、纠正医师不合格处方,为临床医师提供相关的药学知识和药学服务,落实“四查十对”,注意发放药物的相互作用、配伍禁忌,发药时仔细交代患者有关的注意事项,防范用药差错和医疗事故的发生。最后,相信在我院医务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疗养院的医疗卫生事业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S].[2007]53号.
[2]陈新谦,金有豫.新编药物学[M].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80.
[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M].2000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320.
[4]李俭春.临床合理用药指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