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特约记者 覃乾
随着世界经济进一步走向暗淡,大多数中国民众的信心也随之跌入冰谷。2011年中国股市股票价格大幅下跌,在2010年11月到2011年10月的一年间,上证指数由最高的3186点跌至2307点,几乎呈一条笔直的斜划线。本刊追踪的6个板块在过去的一年里几乎下降了一倍,新能源板块指数更是已经跌回到2009年8月时的水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预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简称CPI)全年上涨5.5%,对此,有专家认为,我国已经进入“高通胀”时代。
“目前,中国经济问题的核心在于,国家的投资空间在4万亿投资后已基本封死;外贸随着美欧等发达国家经济危机的二次探底变得异常严峻;内需也迟迟难以有效拉动,在这样的情况下,已经出现投资者大量缩减应有投资;失业人口随之大幅升高;消费者也开始进行观望;企业也不得不关门或减产,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沉淀下来的经济矛盾将尖锐化。”一位经济学家这样告诉记者。
实际上,中国政府对此也忧心忡忡。在刚刚结束的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国政府指出: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各类风险明显增多。展望明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将十分严峻复杂,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我们要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充分认识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发展带来的机遇和风险,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高度,加强战略谋划,增强应对能力,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2011年12月14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称,对原产于美国的排气量在2.5升以上的进口小轿车和越野车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实施期限2年,自2011年12月15日起到2013年12月14日止。此措施一出,就有人撰文指出在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的前提下,中方对外方企业主动采取“双反”措施合情合理合法,应该为中方在频遭“双反”调查的情况下主动出击而击节叫好。
2011年12月3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以6:0的投票结果,通过了对从中国进口的光伏产品实施反倾销和反补贴“双反”调查。此次调查引起了中国业界的广泛关注,英利、尚德、天合、阿特斯等14家中国主要光伏生产企业在投票前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坚决否认美国国内产业日前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双反)调查中的指控,并希望美国政府能秉公执法,但结果依然没有改变。投票后,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常务理事马学禄表示,此次“双反”调查给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带来很大冲击。
事实上,中国企业、行业在近些年遭遇“双反”调查一直处于直线上升趋势。据中国商务部统计,全球70%以上的反补贴调查针对中国,地方政府的政策则成为调查要点。而当前,对中国发起“双反”调查事件开始呈现出两大新特点:首先,对中国企业发起双反调查的国家范围正在扩大。原来以美欧国家为主,现在巴西、埃及、阿根廷、印度等国也开始对中国企业发起“双反”调查;其次,被调查产品范围在扩大。美欧由对中国低端产品发起“双反”调查发展到今天的高科技产品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由对轮胎、硬木地板、皮鞋扩展到了太阳能电池板、光伏产品等。
“中国在这一时期采取对美国部分进口汽车产品采取‘双反’措施颇有深意,这倒不是说此措施会对美系进口车造成多么严重的打击。由于汽车产品的特殊性,它最重要的意义应该在于中国政府表明了对于外国‘双反’调查的强硬态度,这与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是分不开的。”这位经济学家这样分析道。
201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保持外贸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保持出口平稳增长,推动出口结构升级,加强和改进进口工作,积极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要引导外资到中西部地区投资,扩大服务开放,扩大境外投资合作,积极防范境外投资风险。要深化国际合作,加强同周边国家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妥善处理贸易摩擦,努力改善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这与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正确把握国内外发展环境,有效发挥我国在国际经济分工中的比较优势,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努力拓宽国际经济合作途径,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确实有所不同。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对这个改变有更深的理解:“外需变化我们难以左右,今后中国经济的发展,要更加立足国内需求,要更加突出结构调整,要更加依靠改革创新,要更加重视改善民生,这是我们前进的方向。”
在201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国政府把扩大内需摆到了未来众多要解决事务的第一位。会议指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新情况新变化,必须继续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抓住时机尽快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着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切实办好涉及民生的大事要事,注重提高发展的包容性。
姚景源说,中国这样的经济大国,不能把经济发展的希望长期寄托在外需上。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远未完成,蕴含的内需潜力惊人。虽然大多数人对此表示认同,但是内需这架马车如何拉动却是个问题。长久以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直把拉动内需作为下一年任务的重中之重,可是依然难以有效引导国内消费。这不是说中国人不爱消费,要知道,中国已经预计成为奢侈品第一消费大国,2011年6月9日,世界奢侈品协会发布的报告,明年中国奢侈品市场将会达到146亿美元以上的全球份额,把日本抛在身后。此外,中国还是世界最大的汽车消费国、黄金消费国和最有潜力的旅游消费国,那么,为什么中国内需会难以拉动呢?
“那是因为中国尚未建立起以市场力量为主导的消费市场,只有让多数人手中的钱多起来,出现真正的中产阶层,才能谈一个正常的消费市场。我所说的中等阶层并不是现在有些人提的时髦概念,我认为,拥有健康的中小企业并由此获得稳定收入和较为自由时间的人才是能够消费的中产阶级。这是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会真心接受现代工业生产的产品,也有能力购买它们。”这是一种新的对中产阶层的解释。目前,已经有很多经济学者提出了这样一个看法,一个国家由少数几个大企业一统天下,不仅不利于国家财富的增长,也不利于充分就业,大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总是小于中小企业,如果要坚持市场经济,就应打破垄断,让众多企业在市场中竞争,中小企业的数量也就会增多,各种产业才能催生出一批对消费产品有认同感的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