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蓝颖春
全球最小的世界地质公园
文/蓝颖春
果洲群岛北果洲
在中国,有一个地方拥有举世罕见的六方岩柱,也有活像《西游记》里火焰山的赤洲红土岛,还有被大自然鬼斧神工凿出来的恍如鸟居、又像龙宫巨门的奇门奇洞,以及各种火山、海蚀、风化和褶曲等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地质奇观。
这个地方就在我们美丽的东方明珠——香港。
提起香港,绝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是密匝匝的林立高楼、热闹闹的繁华街市、还有欢乐无限的迪士尼乐园、海洋公园、维多利亚港等知名景区。却很少有人能顺口提及,在香港有一个与繁华无关,与大地息息相关的世界级国家地质公园。
中国香港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新界东部及东北部一带,占地49.85公顷,是学游兼备的全球面积最小的世界地质公园,也是罕见的位于国际大都会中的世界地质公园。
公园面积虽然小,却拥有世界一流的酸性火山岩柱,展现了5亿2000万年至2亿5000万年前的古生代期间,通过沉积作用形成沉积环境的一段地质历史,极具典型性和稀有性。其中火山岩柱为含硅质较高的酸性流纹火山岩,所占范围为100平方公里(部分是海域),平均直径1.2米,不论就规模和岩石特征皆堪称世界罕见。更特别的是该处的火山岩同时展现凝灰岩和熔岩的特征,极具科学研究价值。此外,海岸作用在此形成了多种侵蚀和沉积地貌,其中的化石对于了解古老的古生代环境、地理、气候及生物进化提供了线索。
公园分为西贡火山岩和新界东北沉积岩两个园区,前者位于西贡万宜水库至果洲群岛一带,后者位于新界东北部赤门海峡至东平洲一带。
西贡火山岩园区最有特色的是六角形岩柱群和海岸侵蚀地貌。六角形的岩柱群是现在所知道的世界上面积和体积最大的,它们积类为凝灰岩,由酸性火山灰构成。岩柱体积粗大,直径平均达1.2米。与之相比,北爱尔兰著名的世界遗产巨人堤道六角形岩柱,岩石直径只有0.5米。岩柱群北起万宜水库东坝,西至果洲群岛,面积150平方公里。岩柱群大部份位于海底,但估计暴露于海岸的数量约有20万条。园区岩石的年龄为1.4亿年前,即晚白垩世。西贡火山岩园区景区有:
粮船湾
粮船湾位于西贡东郊野公园,距离西贡市中心约20公里。粮船湾沿岸一带布满排列整齐、近乎垂直及高耸的多边形(通常为六角形)火山岩柱,其中花山沿岸拥有香港最高的火山岩柱,高度达100米,堪称“天然六角形岩柱壁画”。六方岩柱平均直径1.2米,有的直径甚至超过3米,十分壮观。
六方岩柱的历史可追溯到1.4亿年前,活火山喷发后,炽热的熔岩伴随着火山灰喷涌出来,逐渐覆盖地表,形成火山熔岩层。熔岩层在冷却的过程中,在表面形成六角形裂缝,熔岩物质沿裂缝向下垂直收缩,最后形成了六角形柱状形态。这些六方柱是凝灰岩,是火山岩柱形成过程的活标本,是地质奇观。
万宜水库东坝的破边洲完整的山体被自然力量劈为两半,使破边洲变成巨石柱,是海蚀柱景观的典型。
另外,大浪湾海岸展示由火山岩柱构成的海岸地貌。曾被游人多次评选为“香港十景”之首。
瓮缸群岛
瓮缸群岛景区由横洲、火石洲、沙塘口山及吊钟洲的金钟岩组成。这些岛屿由具柱状节理的火山岩构成,由于海岸长期受到猛烈的风浪冲击,在海岸作用下形成独特的外观,沿岸遍布悬崖峭壁及许多海蚀穴、海蚀拱。沙塘口山东南沿岸的陡崖是全港最高的海崖,高度达140米。火石洲高45米的挽角洞、横洲高30米的横洲角洞、沙塘口山高24米的沙塘口洞及吊钟洲的吊钟拱门,合称香港四大海蚀拱。
果洲群岛
果洲群岛由南果洲、北果洲、东果洲,以及多个小岛和石排组成。果洲群岛位处外海,长期受到风浪侵蚀,形成各种奇特的海岸地貌,包括险峻的断崖、海蚀拱,还有各种奇形怪石。北果洲的六角形岩柱最壮观,它的直径是园区内最大的,可达2米以上。
果洲群岛历经海蚀逾万年之久,由于香港大部分时间吹东风,果洲东南面又缺乏天然屏障,大部份时间风浪很大,海岸侵蚀严重,形成奇特海岸地形。
岛上岩石主要是酸性流纹岩,这组岩石名为“粮船湾组”,属于早白垩世滘西洲火山岩群。它们源于一次喷出70立方千米火山灰的火山爆发,在随后极长时期,促成母岩的风化和侵蚀,使凝灰岩裸露,并遭侵蚀而变得奇形怪状。该岛拥有令人叹为观止的海岸特征:大型海蚀穴、海蚀拱和持续被海洋力量磨平的海蚀平台,两岛的火山岩被刻成深深裂口,几乎被劈成两半。
瓮缸群岛沙塘口山
桥嘴洲
桥嘴洲位于西贡市东南方的西贡海,岛上码头与西贡码头相隔仅约2000米。桥嘴洲是西贡海一个狭长岛屿,沿南北方向延伸,长约2500米,东西宽约500米,最高点海拔136米。拥有多种火成岩,包括火山角砾岩、流纹岩、凝灰岩和石英二长岩,是欣赏和学习火成岩的好地方。连接桥嘴洲与桥头是一条由砾石构成的连岛沙洲,每当退潮时,便会露出水面,在涨潮时,连岛沙洲会被海水浸没。
桥嘴洲大面积出露的地层属于源自中生代白垩纪的“清水湾组”火山岩,主要为流动条纹斑状流纹岩熔岩,以及流纹质角砾和条纹斑状玻屑凝灰岩。“清水湾组”是香港境内最年轻的滘西洲火山岩群一部份,呈现香港中生代火山活动最后阶段的特征。
新界东北沉积岩园区的特色为变化多端的地质地貌,以及极高的地质多样性。园区岩石的年龄为4亿至3.2亿年前,即泥盆纪至古近纪。黄竹角嘴一带拥有香港最古老的岩石。新界东北园区的景区有:
印洲塘
印洲塘风景秀丽,景色如诗如画,有“小桂林”和“小西湖”之称。在约1万2000年前,海平面上升使印洲塘一带原是山岭河谷的陆地被海水淹没,最后形成湾湾相连,众岛环抱的内海环境。印洲塘一带的岩石主要是较年轻的晚白垩纪红色沉积岩及较古老的侏罗纪凝灰岩。
今天所见的印洲塘地貌是1亿 8000万年前中侏罗世纪时期多次火山爆发的产物,火山活动产生了厚约2000米的火山岩层。火山活跃期过后,爆发慢慢消竭,紧接而来的是长约2000万年的侵蚀风化期,河流从高岭淙流而下,把沙石冲刷至近岸低地,形成厚约500米的沉积岩层。
赤门
赤门景区包括赤门北岸一带、西南岸的马屎洲及南岸的荔枝庄。赤门北岸的大部分地方和黄竹角嘴同样拥有香港最古老的岩石,这些沉积岩是在约4亿年前的泥盆纪时形成。马屎洲展现了在约2亿80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岩,它们是园区内第二古老的岩石;荔枝庄则展示了在约1亿4600万年前形成的多种火山岩和沉积岩。两个地方都展现了独特的地质特色,包括断层、褶曲等。
此外,赤门海峡还有丰富的泥盆纪化石,这些岩石中的宝藏深具价值,可作为鉴别地层年代及划分地层层序的依据。
赤洲-黄竹角嘴
黄竹角嘴拥有香港最古老的岩石,是约4亿年前由聚积在河口三角洲的沉积物所形成。这里的岩层原本呈水平状,后来因为受到挤压而变成近乎直立的形态,加上海浪的侵蚀,最后塑造出著名的地标——“鬼手岩”。赤洲的三分之二面积是由红色的沉积岩构成,岩石以砾岩、砂岩和粉砂岩为主,是形成于约1亿年前的晚白垩纪,由于沉积物沉积时的气候炎热干燥,沉积物里的铁质发生氧化,所以使岩石变成赤红色。
东平洲
东平洲拥有香港最年轻的岩石,仅有5500万年历史。东平洲以“三平一奇”见称,“三平”是指海平、岛平、石平。这个1.1平方公里的细小海岛地势平缓,东南方的最高峰鹤岩顶仅海拔48米,西北面的顶峰欧公山亦只有海拔37米,是名副其实的“平洲。”“一奇”,就是岛上的页岩。
东平洲的页岩是香港“第一名岩”。它的页岩具有鲜明的典型特征,每一层厚1至5毫米,颗粒较粗的粉砂岩与颗粒较细的泥岩层层相叠,纹理清晰。这些岩石估计约于晚白垩世到第三纪早期形成,页岩在缺氧、高盐和静止的水域中长期沉积,渐渐形成了“千层糕”状的外貌,斑斓艳丽,色彩丰富。
赤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