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艾民
助教挑大梁
●魏艾民
1955年春天,我从海军政治学校水面舰艇队毕业。那时东南沿海战斗频繁,学员争着去东海舰队,希望能在海战中一显身手。就在我的海战梦最浓时接到通知,留校作政工业务教员,尽管不情愿,也只能服从。当时的教员多数是从学员中抽调的,他们同学员有三个相近:年龄相近,20多岁至30岁;经历相近,多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入伍的连级干部;文化水平相近,初中毕业。在这种条件下,教员能被学员认可是很难的。所以发愤阅读,苦写文章,抓机会进修,成为教员生活的主调。现在回忆那段生活,酸甜苦辣的味道仍未散去。
1955年3月,我怯生生地走进政工业务教研室,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教员评级。那时全国教育界、文艺界在评业务技术职称,海军政治学校这样的正军级军校,不论在国民教育层面上居于何种地位,它的教员自然在评级之列。职称等级就是长期延续的那四个台阶: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硬条件是很“硬”的。教授、副教授,必须有著作,在那个年代出书没有现在这么“方便”,是要有点真本领的;讲师,要能独立编写教材。有资料显示,那时全国评为一级教授的只有56名,有的省一个也没有。大家自觉意识到,能在这样的学校任教,起点应该是大学本科毕业,自己现在这点水平,评个助教“高攀”了。我所在的教研室,主任、副主任、主任教员(协助主任、副主任工作)各1人,其他教员12人,全部是助教。至于教授级,全体教员没有人自认为“沾边”。记得全校有2名教研室主任评为8级讲师。他们是抗日战争初期入伍的老战士,一位是准团级,另一位是正营级,都是教学尖子。个别建国初入伍、学历较高的同志,没有评上讲师,觉得委屈,有人向他们发问:“鲁迅写《小说史略》时是讲师,你行么?”对方只有哑然。后来大家才知道,给教员定的技术级,除个别人外,都是从行政级套的,如副连级对应助教12级,正连级对应助教11级,正副营级对应助教10级。有人对这样的评定不满,受到点名批评,说他们“对自己估价过高”。不论后人对这种做法有何议论,本人作为当事者,觉得整个过程都是严肃认真的,评定结果多数人是认同的。这样的结果,自然是“上讲堂者皆助教也”。政工业务教研室主任教员朱戈同志是正连级,评为助教11级。他给大家分配讲课任务时说:“助教照样上讲堂,助教挑大梁,说明政校教员有水平。”那时“出海三阶段”和“飞行四阶段”的政治工作已走入课堂,这样的专业课由在水面舰艇、飞行部队担任过营级主官的教员来讲。我讲过连队党支部、共青团等共同课。不久去中央党校旁听,回校后调新建的政治经济学教研室。
教员对自己的职责是十分认真的,有人调侃,教不好不只是“误人子弟”,而是“误人爸爸”、“误人首长”。由于基础知识薄弱,缺乏教学经验,曾出过一些“洋相”。有的教员也许是为表现自己博学,在课堂上讲“哲学和小说”、“哲学和诗”的区别,不伦不类。有的教员讥讽摆老资格的人,“井冈山的骡子还要拉炮呢”;回答一个学员关于一般和个别关系问题时,很不耐烦,说:“你爸爸有胡子,有胡子的都是你爸爸?”这些不妥用语惹人反感。有个教员,进课堂时鞋带开了,蹲在门口摆弄鞋带,学员发笑。这些问题,当然必须严肃对待。教学行政部门经过广泛酝酿、讨论,陆续出台了一些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法的规定。不久有人把对教员的要求,概括为一句话:“打扮好了才上轿”。所谓“打扮”,大意是,讲课要达到“内容丰富正确,语言朴实准确,动作稳重得体”。课堂上教员讲,学员记,往往记了前句漏了听后句,弄得很紧张。学校吴罡政委指出:教员把讲稿发给学员,学员专心听讲,不是更好么!讲稿发给学员,这对教员是压力,更是严格监督。本人讲过“资本和剩余价值”等课程。现在看这些内容都是常识,但当时觉得很深奥。我用尽全力写讲稿,一个人对着墙头反复试讲,熟记内容,达到不看讲稿能讲授的程度。但上了课堂还是十分慌张,满头大汗。下课时学员鼓掌。这,也许是礼貌,说不上是赞扬,但无疑是安慰。
政校的教员不断应邀到别的单位讲课,遇到过送“礼金”的事。一般做法是,一个信封装几十元钱放在讲台上,教员下课可以顺手拿去。但教员总是装着看不见,主人再送,教员说:“我是奉命讲课的,是执行任务,不该收钱。”据说领导曾进行过暗访,没有发现收“礼金”的事。当然,不同时代的同一类事,是不能简单作比的。
今年是海军政治学校建校60周年,笔者作为该校的学员、教员,写此短文,表示对它的纪念、怀念和感激之情。
原海军政治学院)
责任编辑:韦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