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亚萍陈根元周永水陈诗达
海宁发展环境中的问题,是浙江经济快速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矛盾的集中反映,折射出当前低成本要素投入型经济发展模式的现实困境
新世纪以来,借助早先的改革动力和市场先发优势,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随着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向中等收入国家快速推进,要素保障、环境保护、收入分配等问题越来越突出,转型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矛盾不断加剧。为切实解决当前浙江发展环境中面临的问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实地考察了海宁市经济开发区、海宁市科创中心、尖山新区和黄湾村、马桥街道和马桥社区。调研组在考察、走访和座谈中,着重了解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存在的突出矛盾,特别是政务、政策、服务、商务、法制和舆论等软环境方面的问题,并在吸收企业和基层对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发展环境的对策建议,以期抛砖引玉,为浙江发展环境改善提供一些思路。
大力推行项目联系、审批改革、企业服务三位一体的政务模式。目前海宁市已建立“一个主中心,三个分中心(公安、交通、社保分中心)的集中审批服务体系,事项平均办理时间从9天缩短到7天,服务事项满意率达90%以上。创新行政服务理念,建立了“无事不插手、有事不撒手、好事不伸手、难事不缩手”的服务企业原则,大力开展“一企一干部,合力促进发展”、“企业服务月”等专项活动,两年来为各类企业减税及财政扶持近5亿元,海宁皮革城为商户量身订做的欧洲独立式商场经营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着力构建转型升级导向的政策环境。从要素保障、做大做强、税费优惠、市场拓展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支持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品牌认知度方向发展,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制定用地效率、项目准入、亩产评价、节能减排和价格杠杆等“十大”转型升级倒逼工作机制,通过增加企业产品成本、土地使用成本、财务成本、环境成本等方式,实现高能耗、高排放、低产出项目的淘汰和转型,有力地推动了海宁的产业转型升级。
重点破解土地、资金、教育和发展平台等商务环境难题。通过集约用地政策,优先保障省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新农村建设等项目用地。大力推进银企合作、企业联保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设,积极争取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上市。截止到2011年,海宁市已有小额贷款公司2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贷款20亿元、上市企业8家,建成了海宁经济开发区、马桥经编园区等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省级现代服务业示范区。
积极营造依法行政的法制和舆论环境。积极开展“涉企收费集中清理月”专项活动,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对企业的收费行为。建立“企业生产宁静日”制度,对常规检查进行总量控制,避免干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海宁市统计局调查显示,2011年国民幸福指数则达到了86.64分的较高水平。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行政管理和审批服务制度有待完善。一是行政职能交叉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条状部门人员膨胀严重,增加基层政府负担;二是各地非行政许可事项范围不一,目前浙江各县市自行清理规范的非行政许可事项名称、数量不一,事项设立随意性较大,不利于行政审批的统一、高效运行;三是县行政审批权力偏小,下放的权力多为实地勘察、初审上报和事后监管等环节,难以体现“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不利于调动地方监督管理的积极性。
部分政策的辐射力、透明度、可持续性和科学性不足。海宁等离沿海港口较近的内河区域未能被列入海洋经济规划圈,减弱了海洋经济圈的辐射带动能力,降低了政策资源分配的公平性;重大项目招投标,申报时间设置过短,专业性又强,未能提前获知情况的县、市来不及准备审批材料,导致其无法参与竞标。
生产要素保障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八个方面:土地指标非常紧缺,“地荒”现象较为严重;融资难及行业间利润转移现象较为明显,企业资金缺口仍然较大;电力缺口进一步扩大,预计今年用电缺口将会达到40万千瓦;中介组织发展滞后,部分中介服务意识、服务效率不高;企业“招工难”有所缓解但用工成本仍在上升,今年加薪幅度在15%-20%左右;侵犯知识产权现象较为普遍,高档皮衣的仿冒现象比较突出;环境污染相当严重,目前海宁97%水域为劣五类水质;人才引进和留用难度较大,人才能否留用心里没底。
法制和舆论环境有待优化。主要体现为三大不足:一是政府部门的执法检查频繁,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企业的注意力,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了不利影响。二是企业维权成本偏高。海宁市统计局调查显示,企业对诉讼成本高低的评价是所有法制环境子项评价中最低的。在发生纠纷时,诉讼成本过高成为企业法律维权的主要障碍。三是部分媒体对企业经营和用工形势的宣传报道存在偏差。不仅人为放大了用工缺口,加剧了用工紧张,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求职者的加薪预期,影响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建立。
海宁发展环境中的问题,是浙江经济快速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矛盾的集中反映,折射出当前低成本要素投入型经济发展模式的现实困境。解决这些问题,既要立足当前,又要谋划长远,既要着眼产业转型升级,又要确保经济持续发展。切实转变发展思路,建立体制改革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
抓住机遇,积极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当前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带给浙江新的发展机遇,建议在以下方面加以创新:一是规划思路创新。建议省政府以海洋经济建设为契机,实行海河经济发展战略,将浙江沿海内河地区如嘉兴等地,纳入统一规划,实行海河联动,扩大海洋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二是社会管理创新。打破目前社会管理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建立基层全面管理、县市事务管理、省级政策管理的管理格局,最终实现“村稳镇稳、镇稳县稳、县稳省稳”的社会管理目标。三是社会保障管理创新。研究出台拓宽社保基金保值增值渠道的新办法,逐步提高包括城乡居保、新农合等在内的社保待遇水平,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的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分层分类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四是产业转型升级道路创新。传统产业升级不转型、新兴产业有序发展,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对海外并购的支持力度,走出一条兼并-模仿-吸收-创新的转型之路。
整合行政资源,合理下放权力。为进一步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提高行政审批服务效率,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目标和任务,统筹推进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建立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避免出现各部门审批条件互为前置现象的发生。三是合理设置审批权限,建立转型升级导向的行政审批权限分配体系。四是整合条状部门和块状政府之间的行政资源,建立以兼职为主、专职为辅的基层便民服务中心,减轻基层政府负担。
着力破解要素瓶颈,优化商务环境。一是盘活土地存量,合理分配土地指标。将土地集约化列为新农村建设的考核指标,建立村集体经济和农户的土地流转利益引导机制,加大土地内部挖潜。土地指标向创新型、成长型和民生型小微企业和项目倾斜。二是加大金融体制改革力度。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加快地方金融特别是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规范民间借贷,逐步扩大小微型企业集合票据、集合债券、短期融资券发行规模,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三是建立电价补贴制度。鼓励各地从外省调剂用电,调剂电价高于市场价的,可由财政予以适当补助。四是积极培育市场中介。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剥离依附于政府部门的中介组织,合理确定中介服务费用。五是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通货膨胀、企业承受能力相适应的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引导职工建立合理的薪酬期望。六是加强知识产权和水资源的保护。加大假冒伪劣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企业的商标权和专利权。七是优化人才引进和留用环境。加大产业集聚区人才引进政策倾斜力度,实现人才集聚引领产业集聚、产业集聚带动人才集聚的目标,建立人才留用的区域协作机制。
加强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法制和舆论环境的监督引导作用。一是改革行政事业性收费和行政处罚管理体制,建立处罚和收费相分离的制度。二是建立企业发展软环境监测制度。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设立软环境效能监测点,对税费负担、政策扶持、部门服务质量等内容进行监测,帮助企业排忧解难。三是坚持正确的企业用工舆论导向。客观报导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和企业用工信息,引导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及时反映当前企业的生产经营困难情况,引导劳动力供求双方建立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