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梅 徐恒戬
某高校教职工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情况分析
张凤梅1徐恒戬2△
1.山东理工大学医院卫生科(255049)
2.山东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系
△通讯作者:徐恒戬,E-mail:xhj310@163.com
高校教职工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我们旨在探讨高校教职工超重肥胖、血压升高、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病情况,为心血管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1.对象:研究对象为山东理工大学教职工,排除恶性肿瘤、肺结核、严重肝脏疾病、严重营养不良及各种原因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符合条件的有1220例,其中男性644例,女性576例,年龄为29~82岁。
2.方法:(1)体格检查:对教职工进行健康查体,按常规标准方法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询问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病史。(2)血液指标测定:采空腹静脉血5 ml(禁食至少12h),酶法测定血清 TC、TG和HDL-C,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FPG。(3)参考标准:根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对我国成人超重和肥胖分类标准,BMI≥24.0kg/m2为超重,≥28.0kg/m2为肥胖。高血压的诊断依据《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规定的标准。血脂异常诊断根据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1〕执行,高 TC为 TC≥5.18mmol/L,高 TG为 TG≥1.7mmol/L,低 HDL-C为 HDL﹤1.04mmol/L,具备一项或一项以上者为血脂异常。空腹血糖(FPG)≥7.0 mmol/L或既往确诊为糖尿病正在接受治疗者为糖尿病患者。
3.统计分析:建立Excel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分析。大多数代谢参数呈偏态分布,对血脂血糖进行自然对数转换后再做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组间差异的检验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差异性采用χ2检验。
1.不同性别、年龄教职工 BMI、SBP、DBP、TC、HDL-C、TG、FPG平均水平变化:表1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男性 BMI、SBP、DBP、TC、FPG 平均水平明显升高,TG变化不明显,HDL-C在60岁以下年龄组变化不明显,60岁以上年龄组明显升高;女性BMI、SBP、DBP、TC、TG、FPG 平均水平明显升高,HDL-C 明显降低。男性DBP、TC、TG平均水平明显高于女性,HDLC、FPG平均水平明显低于女性。
表1不同性别年龄教职工主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比较(¯x±s)
2.不同性别、年龄教职工超重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患病情况:与40岁以下人群相比,40岁以上人群超重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升高,且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男性超重肥胖、高血压的患病率自50岁年龄组出现明显升高,糖尿病的患病率自60岁年龄组出现明显升高,血脂异常的患病率自40岁年龄组就明显升高;女性超重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的患病率均自50岁年龄组出现明显升高。男性血脂异常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男女超重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的患病率未见显著性差异,见表2。
3.不同性别、年龄教职工主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情况分析:表3显示,40岁以上人群无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和伴随1个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比例明显低于40岁以下人群,伴随多个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比例明显高于40岁以下人群,且随着年龄的增加无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和伴随1个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比例和危险性逐渐减少,伴随多个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比例和危险性逐渐增加。50岁以上人群伴随3个及以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比例和危险性明显增加。
表2 不同性别年龄教职工主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患病情况分析(%)
表3 不同性别年龄教职工主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情况分析
超重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常常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相互协同,互为因果,大大加速了心血管病的进程,使心血管病的危险性明显升高〔2-4〕。超重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年龄、遗传、不良生活方式、经济收入、文化程度等多个因素有关〔5-8〕。高校教职工长期从事脑力劳动,静息工作为主,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体育活动少。很多人具有熬夜、生活无规律、膳食不合理等不良生活习惯。已有资料报道高校教师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病以及血压升高、血脂异常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9〕。本研究对高校教职工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情况分析发现:
随着年龄的增加,高校教职工 BMI、SBP、DBP、TC、TG、FPG平均水平明显升高,超重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升高。本研究发现,超重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在40岁以前就开始发生发展了,40~50岁年龄是快速发展时期,50岁以上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病率明显升高。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情况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教职工伴随多个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比例逐渐增加,伴随多个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危险性明显升高,这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4,6-7〕。研究发现,50岁以上年龄组伴随多个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比例明显增加,发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的危险性明显升高。对北京市成人代谢综合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发现,无论男性女性45岁以后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明显升高〔10〕;对成都地区成人代谢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无论男性女性40岁左右是干预代谢综合征的关键时期〔6〕。我们的研究支持上述观点,认为40岁左右是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的关键时期。
既往研究显示,一旦个体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形成,再回到正常水平的比例是相当小的〔5〕,同一个体具有多个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即危险因素聚集时,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性明显升高〔11〕。因此高校教职工应尽早采取预防超重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干预措施,改变静息工作方式,加强体育锻炼,改变熬夜、生活无规律、膳食不合理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
1.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华心血管病学杂志,2007,35:390-419.
2.Malik S,Wong ND,Franklin SS,et al.Impact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on mortality from coronary heart disease,cardiovascular disease,and all causes in United States adults.Circulation,2004,110(10):1245-1250.
3.Mule G,Cottone S,Mongiovi R,et al.Influence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on aortic stiffness in never treated hypertensive patients.Nutr Metab Cardiovasc Dis,2006,16:54-59.
4.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多重心血管病危险综合防治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1061-1071.
5.吴桂肾,吴兆苏,王薇,等.1992-2002年北京一组队列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变化趋势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748-753.
6.陶世冰,任艳,冉兴无,等.2007年成都地区成人代谢综合征患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40(6):1062-1065.
7.时颖,张普洪,焦淑芳.代谢综合征流行水平及其危险因素研究进展.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5(6):615-617.
8.常改,李静,潘怡,等.生活方式与慢性病关系现况研究.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8,16(6):555-557.
9.刘杰,刘晓华.高校离退休教师高血压、冠心病患病状况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9,25(10):1268-1269.
10.任振勇,黄磊,庞星火,等.北京市成人代谢综合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5,21:981-982.
11.Gu D,Gupta A,Muntner P,et al.Prevalenc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 clustering among the adult population of China:results from the InterAsia Study.Circulation,2005,112(5):658-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