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文艺片联合起来

2012-09-06 16:32万佳欢
中国新闻周刊 2012年13期
关键词:伦斯百老汇艺术

万佳欢

4月8日下午6点,“宁波影都”正像上周一样播放小众艺术片《这里,那里》。这一天,他们把影片的其中一个编剧请到现场与观众交流。这个小活动让影厅的上座率达到满座——虽然只有36个座位。在此之前,这个最“小资”的影厅上座率基本能稍超过一半。原本,他们选择放映《这里,那里》的时间是在周日上午,但艺术放映联盟策展人顾敏说服他们把时间挪到了下午6点,“上午文艺青年都在睡觉。”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宁波影都”加入由上海联合院线牵头建立的“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已经超过一个月时间。加入联盟意味着可以直接通过联盟拿到一些“放心播放”的艺术影片,也意味着承诺:必须参与主创者的宣传放映活动,以及每周必须拿出一块银幕放映一部艺术影片。

从1月9日到现在,“艺术电影放映联盟”这个“在经济上没有诉求”的艺术电影新推广放映渠道一共放映了两部影片: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最佳纪录长片获奖作品《归途列车》和青年导演卢晟的处女作《这里,那里》,票价基本控制在20至30元。目前,已有上海、南京、苏州、无锡等7个城市的10家影院加入该联盟,长三角之外地区的有些影院已经向顾敏表达了加盟意愿。如此,除北京MOMA和尤伦斯艺术中心之外,上海及周边又开始了艺术片院线的一次尝试。

“很多人不理解,因为它不是常态做法”

2012年初,《归途列车》的导演范立欣希望赶在春运前挨个城市进行影片放映,宣传这部以春运为主题的影片。他找到上海联和电影院线有限责任公司宣传策划部经理顾敏,希望其帮忙在上海联合院线旗下影院做“一城一映”的推广。顾敏平时十分关注这类影片,便答应下来,又萌生了更长远的念头:为什么不用一个形式把这些参与艺术放映活动的院线联系起来,成立一个固定的联盟?上海联合院线是一个老牌的电影院线,目前旗下已有190家影院。顾敏逐渐说服了其中的几家影院加盟,联盟很快成立。

2月22日,顾敏与范立欣第二次到苏州做活动。当晚,他翻来覆去睡不着:“一城一映”做完以后没有后续,对影片、院线和联盟都不好,怎样才能把联盟做得更完整?他想起来自己几年前的一个主意:每周一映。2005年,顾敏曾为洪晃、刘索拉主演的《无穷动》在浦东浦西各找两家影院,希望能每周六下午做持续放映。坚持了几个月,这件事无疾而终。

顾敏还跟上海联合院线副总经理吴鹤沪一起想过成立一个“52电影艺术沙龙”,每周在公司自己的放映厅里免费放艺术电影——每年有52个星期,公司门牌号刚好也是52号。他们甚至已经找好了大学生志愿者和合作媒体,“如果有商家愿意投赞助的话,一年拿出15到20万,这个事就可以搞起来了,多余的钱还可以搞一些沙龙活动。”吴鹤沪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但这个计划最终还是没能付诸实践。

顾敏把自己“周周映”的思路用短信发给所有加盟影院,一些对文艺片感兴趣的影院积极响应。3月正好是大片淡季,参与者之一宁波影都开始通过公交视频、报纸及微博等渠道展开宣传。他们的出发点是“可以多个节目”,在影院排片愈发同质化的现状下走差异化道路。但一些影院对加入一事有些犹豫,对票房也颇有顾虑。

“很多人不理解,因为它不是常态做法。”吴鹤沪说。顾敏把它形容为“没事找事”,他们平时还得负责正常的商业电影宣传,比如3D版《泰坦尼克号》。顾敏认为,加盟的影院也不是越多越好——艺术片市场基数不够大。二线城市只要一家影院,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三五家差不多,多了也坐不满。他并不期待联盟的盈利,“我不要求大家(影院)有多高的热情,有的能接活动,有的就是每周能放片就行。”

对于很难进入发行渠道的一些小成本艺术电影来说,联盟的出现显然让它们多了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目前,联盟已基本确定了下两个放映的片子:关注自闭症儿童的影片《星星的孩子》和讲述贵州侗族传统生活受到现代社会冲击的《行歌坐月》。

“我的理想是Moma一周一次,

我一周11次”

“文艺老青年”顾敏曾经历过艺术片在中国大陆院线中最辉煌的年代。1992年,顾敏被调到上海胜利电影院工作。1980年代末,第五代导演拍摄了大量艺术影片,它们由当时的中影厂统一收购,却“卖不出去”。因此,中影在全国9个城市中挑选了11家影院,专职放映这些艺术电影,胜利电影院便是其中之一。

当时,胜利影院集合了一批稳定的文艺观众。旁边的国际电影院卖完票人群就散了,胜利这边的观众却还拿着票留在卖票窗口。他们互不相识,却一边用“长脚(高个子)”“胖子”和“眼镜”称呼对方,一边开始聊影片。顾敏看了心里欢喜。票房不如其他影院时,他就做一些主题放映活动吸引观众。艺术影院这一由国家主导的艺术片推广行为当时效果不错,“最好情况是影片可以放两三个月满座。”吴鹤沪回忆。而随着发行体制改革、VCD的出现,艺术影院日渐萧条。

如今,国内氛围和观众基数最好的北京,成规模放映艺术影片的影院也只有3家:除了以10元低票价放映国产老电影的中国电影资料馆,还有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艺术影院及内地第一家以放映艺术片為主的影院“当代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它们的关注点不同,尤伦斯艺术影院主要关注独立电影、艺术电影,“相对而言比较先锋一点,比如会放映舞蹈艺术的影片,”尤伦斯艺术影院主管谢萌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百老汇电影中心则是十多年前成立的香港油麻地百老汇电影中心的北京版。它同时拥有“库布里克”咖啡厅、电影书店、电影图书馆和影厅,并不拒绝播放一定比例的商业片。这里举办的沙龙受到北京文艺青年们的极力追捧。百老汇电影中心节目与市场推广经理吴靖把北京的观众形容为“更加饥渴”,“《黑天鹅》在香港只是个正常上映的影片,”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但在北京放映时,多少人都去抢那个票。”

百老汇的老板、香港人江志强不怕赔钱。他的安乐电影公司业务涉及制片、发行、放映、经纪等各领域,又在香港内地拥有多家影院。“我们商业影院的盈利投入到艺术院线中,”吴靖说,“但从MOMA来说,某些艺术片的票房要比商业片好,《桃姐》的票房就超过了《碟中谍4》。”

艺术放映联盟的放映模式则与众不同——充分利用上海联合院线已有的影院资源,在影院的商业片中加入艺术片放映场次。而与百老汇相比,艺术放映联盟希望能在多区域形成网状覆盖。“我的理想是Moma一周一次,我一周11次,总量很多。”顾敏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近日,导演贾樟柯在微博上透露,自己将建一座“为文艺青年服务”的百座单厅艺术影院,纯粹放映艺术片,号称“能抽烟”“家庭感很强”。不过,顾敏预期它将更类似一个导演工作室前面的“店面”,有点“私人俱乐部”的性质。

“到哪一天我们宣布不做了,

再用悲壮这个词”

艺术放映联盟希望通过全年五百到一千场次的放映,达到一百万元目标票房。而实际情况恐怕不容乐观。2个月的放映只让《归途列车》从中拿到3万多票房,观影人数1500多人,某几场甚至还出现过零票房的情况。

艺术电影的市场境遇一直尴尬。无论是成规模的艺术影院,还是其他一些民间非经营性放映行为,要想长期做下去都面对着大量难题——显然,仅寻找合适的放映场地就使放映本身变成了一个房地产事件。有愿意配合的影院,艺术放映联盟算是暂时规避掉这一压力,但另一个更大的困难摆在他们眼前:片源紧缺。受到现行进口片配额制度限制及对内容的要求,很多国外艺术片无法自由进口,而国产艺术影片的质量和数量还远远无法满足艺术影院对片源的需要。

在选片方面,该联盟在安全性上显然更为谨慎小心——备选影片必须获得国家《公映许可证》。因此,比百老汇和尤伦斯更麻烦,顾敏不能像尤伦斯一样挑选诸如娄烨的《花》或芬兰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等没有上映许可证的影片。

而《钢的琴》《桃姐》《春娇与志明》这样能进得起主流院线的文艺片,顾敏也并不想挑选——解决艺术片无法进院线或“首映一日游”的窘境、帮助新锐处女作、没能力进院线发行的微小成本制作电影,才是联盟成立的初衷之一。

所以,顾敏的找片方式是四处找人介绍、看片。即使是过审的影片挑选起来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顾敏看中的一部影片“导演是台湾人,参加‘一城一映是有可能的,但费用会太高。这些细节都是问题。”他说。

“要是国家牵头就好办了。”吴鹤沪说。不过提及期待,他倒没想那么远,只希望有更多的艺术电影能主动找上门来,“多一点片源就好了”。

目前联盟的问题还是旗下影院们参差不齐的宣传和操作。“这是规模和高度的问题,不存在好坏,关键是有志同道合的影院在一起做。”顾敏说。5月,联盟将举行正式成立仪式;此前,吴鹤沪将召集影院负责人开个会,讨论操作层面的内容,也给他们“打打气”。

艺术影院的尝试让很多人期待,但很多业内人士仍对其结果持悲观态度。“考虑到票房,可能(结局)会悲壮。”顾敏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但他希望能把摸索性的第一年坚持下来,“我想,到哪一天我们宣布不做了,再用悲壮这个词。”

(实习生刘琳李源对本文亦有贡献)

猜你喜欢
伦斯百老汇艺术
百老汇所有剧院关闭至今年年底
住在百老汇的“喵星人”
纸的艺术
“澳门百老汇”复活节精彩纷呈
汉米尔顿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尤伦斯与他的中国当代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