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理当四十而不惑
叶小文,本刊顾问。曾任共青团贵州省委书记、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等职。现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主要著作有《多视角看社会问题》、《宗教问题怎么看怎么办》、《化对抗为对话》、《从心开始的脚步》等。论文《社会学否定之否定的进程及其内在矛盾》曾获中国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论文奖。
今年是中日邦交恢复正常化40年,本应多谈友好,友情为重。可最近日本有人总在那里没事找事,毒化气氛,竟要拿别人的领土做自己的买卖,真是天下无奇不有!
中日两国不乏有识之士、清醒之人,不可由着这几个跳梁小丑的性子闹啊!理当“四十而不惑”。
一是,作为两国的政治精英,知识分子,要摈弃以自己的价值、自己的模式强加于人的僵硬思维,超越“一山不容二虎”的狭隘心态。
日本是亚洲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达的,要继续发达,而且欲全方位发达。发展的,正快速发展,而且是大块头崛起。发达,是日本的硬道理。发展,是中国的硬道理。都硬,是真的;都得讲道理,也是真的。两大国虽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却走在“可持续发展”的同一条轨道上,只能相向而行,不可迎头相撞。如果发达的总想遏制发展的,天下只许我发达,不容人发展,只能自找麻烦,徒增烦恼。如果发展的总是与发达的对着干、较劲,闷着头生气,也会引来麻烦,徒增干扰。大家都要摒弃冷战思维,客观理性地看待对方的发展。发达的,要有“包容性增长”的胸怀;发展的,要有坚持和平发展、科学发展的定力。地球只有一个,亚洲本应一家,你要发达,我要发展,当然难免竞争。但相互竞争中还要相互合作,善于控制竞争、发展合作,在合作中求发展,在竞争中谋优势。竞争,不是在各种形式的动荡和地缘政治冲突中火中取栗,不是幻想美国“重返亚太”遏制中国而狐假虎威,更不是固守冷战思维甚至再打热战而拼死一搏。只能以“和”为贵,争取和谐发展,互利共赢;要致力于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扩大和深化“利益汇合点”,构建“利益共同体”。
就日本来说,100多年前是沿着福泽谕吉提出的“脱亚入欧”路线崛起的,他在《脱亚论》中说:“当今之策,我国不应犹豫,与其坐等邻国的开明,共同振兴亚洲,不如脱离其行列,而与西洋文明国共进退。对待支那、朝鲜的方法,也不必因其为邻国而特别予以同情,只要模仿西洋人对他们的态度方式对付即可。与坏朋友亲近的人也难免近墨者黑,我们要从内心谢绝亚细亚东方的坏朋友。”这样的“脱亚入欧”论,当时是说日本不与中国腐败的清朝政府同伍,虽有一点道理,但也一度催化过帝国主义意识在日本的发育。今天的日本,若还有人要把中国当作“从内心谢绝亚细亚东方的坏朋友”,那就太轻看了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发展态势,太看不清当今的世界潮流了。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亚洲第一大经济体。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可再以7%以上的速度增长20年。21世纪是亚洲和太平洋的世纪,2010年亚洲对全球经济增长率的贡献超过45%,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拥有庞大的人口和市场,有能力创造和掌握各种先进科技,是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日本的有识之士已在呼吁,“要从过去持续了150年的脱亚入欧路线向重视亚洲路线转变”(日本内阁官房参事松本健一语),应该“以邻为伴,以和为贵”的心态,以重建振兴、继续发展的态势重返亚洲。这种理智的声音,在“北京—东京论坛”上不绝于耳。曾培炎先生在开幕会上也指出,中日两国、占亚洲经济总量的60%,我们应该更好地把握亚洲的机会,为了中国也为了日本,为了亚洲也为了世界。
13亿人的中国,总要发展。为什么真的会走和平发展道路,不对他国构成威胁?这不仅因为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更是因为中国人民从近代以后遭受战乱和贫穷的惨痛经历中,深感和平之珍贵、发展之迫切。尤其从现实来看,中国现代化是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现代化,中国块头大,难免动静大。13亿人,是可以把一切成就缩小的“分母”,也是可以把诸多问题扩大的“分子”。我们必须聚精会神推进现代化,集中精力解决发展和民生问题。即使中国将来强大起来,和平依然是发展的基本前提,没有理由偏离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乃其决定因素和内生动力所决定,是基于自己基本国情和文化传统、基于国家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基于发展趋势和客观规律,坚定不移的战略抉择,不是为了说服谁、取悦谁、忽悠谁,当然也不是因为害怕谁。
中国要走和平发展、和平崛起之路,也是因应世界大势,遵循客观规律使然。冷战已结束20年。一部冷战史,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可以在不发达国家建立,不可能在不发达国家立足。社会主义,不仅以意识形态论优劣,更要以生产力发展水平论高低。近代大国经济的发展,大都涉及到对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需求。其崛起过程中为满足这种需求,往往靠坚船利炮、圈占土地、奴役他人来掠夺,“以霸强国”,自然“国强必霸”。中国的发展,必须避免、也不可能再走这条路。中国正走出一条与以往大国崛起不同的、新的和平发展道路,坚持把发展的基本点放在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内需拉动上,同时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相统一,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努力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中国坚持的社会主义,不是冷战时期那种与西方世界不共戴天的对手,而是顺应经济发展趋势,融入世界市场体系,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世界多极化趋势中,致力于世界不同领域、不同层次扩大和深化利益汇合点,构建利益共同体,从而为自身争取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又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的社会主义,当然不是与谁冷战的社会主义。
二是,作为两国的普通民众,要多一点文化沟通,文化交流,这有助于政治精英们把心态放平和,多一点登高望远、从长计议的理性权衡和政治互信,少一点浮躁浅薄的感情冲动和形势误判。
中日两国“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五十年对立”,当然应该引以为鉴。正像福田纠夫先生说过的:“只有正视过去,具有该反省的地方反省的勇气和智慧,才有可能期待将来不犯错误”。不忘历史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汲取历史教训,更好地面向未来、开辟未来。
“两千年友好”,铸就了中日关系的独特优势。两国友好交往历时之久、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也属罕见。中日关系的发展与中国同其他西方国家关系很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两国文化在渊源上存在很多相同之处,不仅影响到双方的价值理念,也直接推动了中日交流。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有着源远流长的相互交往、相互师从、相互倾慕的传统。例如,两国的佛教交流史,就是一部受制于政治而又能够超越政治,存于时空又能够飞越时空的历史。这是通过一个共同信仰、薪火相传培育而成的历史,一种伟大精神、一以贯之凝聚而成的历史,一批伟大人物、承前启后铸就而成的历史,一些友好组织、不懈努力谱写而成的历史。
每逢中日关系遇到困难时,文化的力量、民间的力量就会站出来,潜移默化持续不断地努力。它坚信:总有同一缕春风同时吹绿大洋两岸,总有同一域海水不分国界来回流动。
三是,对政治精英和普通民众这两个方面都还比较好办,因为他们归根结底是有理性、讲道理的。难办的是,两国都可能出些极端分子,固执己见,蛮不讲理,挑起事端,制造麻烦,把误解夸大、把隔阂加深、把仇恨煽起、把怒火点燃、把事情搞砸。所以当务之急,是要警惕和防范极端主义思潮的泛起和危害。
当今世界,容易出极端主义。尽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流,不同国家、民族、宗教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却仍然此起彼伏。近百年来,随着西方强势文化的扩张,自我中心主义、西方至上主义的思潮汹涌澎湃,与之相对立、相对抗的思潮也就相伴而来。“恐怖主义”与“单边主义”或“霸权主义”,正是在这种对立和对抗中各执一端。其共同的实质,都是要以自我为中心,都要求对方绝对服从自我,我方必取而代之。
当前形势,也容易出极端主义。在全球经济萧条、危机不断引爆的当今背景下,特别是在工业化国家失业率普遍趋高的背景下,国民心态是最脆弱的时候,民族主义最容易被“极端主义”发动和操控为一种不理性的、短视的群众热潮。而为了获取选票,政治家也容易被极端主义操控甚至绑票,做出非理性的决策,采取不理智的行动,以至擦枪走火,扩大危机,导致局面不可收拾,引发难以预料的灾难。
极端主义是一种偏执的、狭隘的、利己的、排他的、狂妄的、煽动性极强的世界观,其行为上的最高发展就是恐怖主义。当今,世界各地和许多国家都可以看到它在复活,成长,膨胀。
中日关系当下的主要危险,在于“右翼极端主义”分子的挑衅和煽动。我们对此必须高度警惕和防范。否则,正如日本谚语所说,中日两国就“不是狗咬尾巴,而是尾巴在戏弄狗”!
四十不惑,来日方长,中日两国当相伴相携,一路走好。(责任编辑/吴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