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变艺术

2012-09-05 12:35胡海铭
化学教与学 2012年2期
关键词:化学探究同学

胡海铭

(祁门县凫峰中学 安徽 祁门 245605)

一、问题的提出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学实践充分表明,教学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效果。听化学名师讲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这正是因为名师们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几十名学生在一起学习,他们的知识,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各异。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必然千差万别,加之外界环境影响,课堂教学中出现偶发事件,意外情况总是难免的。当偶发事件出现时,作为课堂教学掌舵人的教师,就应当因势利导,以变应变,正确处理,以保证课堂教学更好地进行有效的“生成”。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发生不可预测偶发事件。譬如教师认为学生可以接受的,结果学生却听不懂;教师没有预设到的问题,学生却突然提出来了;有的学生质疑甚至逾越了教师的知识视野,一时不能回答等等。这些都从侧面提醒我们:化学教师要具备敏锐的观察,迅速的判断,及时地反应和机敏处置的应变能力。因此,化学老师必须懂得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的应变艺术。

二、化学课堂教学应变艺术的基本原则

当化学课堂上出现没有预设的生成等偶发事件时,教师应如何妥善处理呢?概括起来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教师要引导、启发、帮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主人翁的姿态来分析与解决偶发情况。学生人数众多,所谓“闻道有先后”,理解也有深浅,学生中也常会有高见妙解迸发出来。让学生多参与,可更好地反馈情况,这也是有益和需要的。教师要学会等待和宽容,凡学生能说的、想说的,就让学生说。

2.因势利导原则

化学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学生答问中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如答非所问,或答不出来等。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运用教学机智,根据变化了的生成,有针对性的发问。不能不顾课堂情况的变化,生搬硬套课前预设好的问题,也不能在学生答不出时连续追问。要多用疏导性、铺垫性提问以适应变化的情况,要善于因势利导,将消极因素化为积极因素。

3.实事求是原则

课堂上,有些偶发事件是学生或外界环境造成的,有些是教师讲课中的细微失误造成的。教师在课堂讲解中出现失误,可能会引起课堂的骚动。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教师应实事求是,心胸坦诚,或从失误中引出启示,使大家认识更深刻;或设法巧妙更正,将事故化为“故事”。

4.平等与和谐原则

平等和尊重是新理念下学生观的重要体现,和谐是新理念所倡导的教学观。它改变了过去教师“师道尊严”的权威,真正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师生之间的距离近了,学生“乐学”了,这是学生学好化学的重要前提。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轻松愉悦的教育情境,把微笑、爱心、温馨、愉快带进课堂。使学生的心态和思想不受拘束,保持平等与和谐、自由与开放,让学生展开想像与思考的翅膀去学习、探究,去实现自身价值。

5.发展性原则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个性等方面的发展。教学是认知、情感交流的过程,更是学生整体生命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设计和处理教学,注重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与教师共研讨、共探索、共提高、同成长。

三、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的应变艺术

课堂上的偶发事件虽难以预料,但以下情况则常常见到。

1.部分学生对教师的有些讲解反应迟疑,思维过程受阻。如何应变?

案例1:我在给九年级的学生上“原子的构成”的新课时,当我提出,相同质量的氧原子比氢原子个数多。部分学生反应茫然,从学生的眼神、表情上,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我讲的没有听懂,怎么办?思维受阻何因?这时,我意识到初中学生的思维跨度不足,如何应变?我举了果篮理论的例子:一个果篮中装有相同质量的苹果和樱桃,请问苹果和樱桃哪个个数多?同学们立即顿悟,眉头舒展。可见学生思维受阻产生疑问时,教师应及时反应。学生们“疑在何处,因何受阻”?然后寻求应变之策。

应变策略:上课时有时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按原预设进行,这时,教师应及时调整策略,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如果讲到某个问题,班上大多数学生不理解,思维于某点受阻,教师就应该放慢速度,或补充一些有关知识,或降低思维梯度。如果该下课了,原预设的内容仍没有讲好,那么教师就可说:“因时间关系,这个问题在课堂上不讲了,留给同学们课后去思考,去探索”。这些,都不失为应变的好方法。

2.对教师提出的某问题,一个又一个学生回答错误,如何引导应变?

案例2:九年级学生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时,我提出实验室欲制取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应用何种物质制取。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五种观点:

接着,我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看各种方法的优劣。 有位同学说:(1)方法不好,生成 CO2中含有 O2,生成二氧化碳不纯。这时我看了同学们的反应,好多学生都为他投上赞许的目光。又一位同学说:(2)(4)方法要高温,装置复杂,操作麻烦。我表示都有道理。这时课堂气氛开始活跃起来,我趁机又问,还有什么样不同意见吗?此时,学生们又进入积极思考状态,过了一会,又有一位同学说实验室制取气体,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药品廉价易得;二是速度适中,生成物纯净,装置简单,操作方便,反应条件易达到,易控制,故要选(5)。我立即加以肯定,课堂上立刻响起了掌声。

这种紧扣学生可能产生的困惑,通过一波三折的过程,将易错、易混知识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分析得一清二楚,也使学生从更高层次上深化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应变策略:当学生出现错误具有典型性时,教师不要急于做出评价,而要充分暴露学生错误思维过程,将错就错,巧妙地利用学生的错误答案,引导他们进行验证,让他们发现矛盾,从而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3.某学生突然提出一个问题,一时难住了教师,又应该如何应变?

案例3:在一次县级观课议课示范课上,我讲授的课题是“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当进行到“探究活动4:相信你会操作: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并请两位同学汇报实验成果时,我先请一名同学说出: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收集你制取的气体二氧化碳,给大家演示一下!这位同学说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也可以用排水法,并用排水法收集了一瓶CO2气体。我心里暗暗为之一惊,这个问题颠覆了我前面讲的收集CO2不能用排水法,超出了我的预设,备课时我没有仔细去研究过。很多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都指出:收集CO2不能用排水法,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是不是可以用排水法我没有把握,但这位同学确实收集到了CO2。面对几十名同学和几十位听课教师,我没有急于转变话题,而是表扬这个同学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批判的科学创新精神,并说:“这个问题提得好,目前,我们很多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对这个问题认识是不够准确的,老师对这个问题了解也不是很深,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个课题——探究CO2的溶解性和溶解速率对实验室收集CO2有何影响,共同探讨这个问题,好不好?”这时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应变策略:课堂教学中,学生有可能提出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也有可能提出与课堂教学关系不大,或比较难解释的问题。如果把时间消耗在这些难以解释的问题上,势必影响教学进度。这时教师可以采取暂时悬挂法,答应学生课后解释,或鼓励学生课后自己去探究答案,这样既不挫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又能鼓励学生分析问题,还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也可说:“课堂上时间太紧,现在大家接触这个问题还早,等到学了该内容后,自然就明白了”。教师也不妨用一下这种应变艺术。

4.上课时学生气氛活跃自由,随意打断教师讲课,发表意见,怎么办?

案例4:我教的九年级(2)班有位同学,在学习上有自己的个性:听课时是思想集中,可他有了想法就立即脱口而出,就是说听课时要插嘴,时间长了同学们很反感。我和他谈过话,肯定他上课思想很集中,积极发言是好的,并和他约定“讲话要先举手,我一定让你发言”。他说保证做到,在以后的几个星期中,他要讲话,他做到不举手不发言。记得在我讲授金属材料时,突然他又大叫起来“避雷针”。当时,我有点不耐烦了,很想批评他“大声喧哗,破坏课堂纪律”。而我没有这样做,我想他是把学校正在安装农远工程避雷项目与金属材料联系起来了,是一种情不自禁的表现,不是故意破坏纪律。于是我表扬他,并给他布置了一个任务“探究金属材料在农远工程避雷项目中的应用”。课后这位同学组织了几位同学一起认真去做了探究,并将其探究成果向全班同学做了详细介绍。看到许多同学赞许的目光,我想如果我不能体会他当时的心理状态,批评他“破坏纪律”,这也是可以的。但他口服不一定心服,且也不会有这样的效果。

应变策略:通过交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任务。其实这位同学是“情不自禁”,脱口而出的。这时他已经觉得不好意思了,需要的不是老师的“呵斥”而是关怀与理解。教师上课时学生能否打断,能否自由发表意见?我认为不仅可以,还应鼓励,因为这是学生思维开始活跃的表现。我想教学还是民主点更好。

5.教师在实验课上,学生实验发生操作失误时,怎么办?

案例5:那是在九年级化学的第一节实验操作课中,同学们正在进行酒精灯的操作训练,突然有学生尖叫“着火啦”,原来是李娟同学的酒精灯翻了,火势不大,李娟同学正用湿布灭火,火很快就被扑灭。我立即跑去帮助李娟同学处理实验桌上的酒精。这时李娟同学惊呆了,我对她进行了一番安慰。在下课前我再一次强调实验的安全问题,并表扬了她的镇定和勇敢。并要她课余时间再来补习实验操作。当她面对我做酒精灯的操作训练时,却不愿意点燃酒精灯。我分析了李娟同学成绩在班上偏差,再加上女生平时内向,胆子小一些,这件事对她产生了学习心理障碍。我亲自给她展示操作,表明操作的安全性。最后在我的耐心帮助下,她克服学习障碍,一次次地训练使她熟悉了火,不怕火,找回了成功与自信。中考实验操作考试李娟同学还拿了个满分。

应对策略:化学实验必须遵守一定的实验规则,一方面,应该让学生清楚认识到,按实验操作规程操作可以保证实验安全、顺利进行的。必须严格遵守实验规则。另一方面,又要掌握必要的防护知识,一旦失误,实验不成,需要妥善处理。教师要有爱心,有宽容之心。不能讽刺、怒斥,要多鼓励,找问题所在,让学生享受成功。

6.教师提出的某一个探究性问题,学生在探究,讨论中集体遇到困难怎么办?

案例6:笔者曾听了九年级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一节新授课,离下课还有5分种,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探究性问题:“设计一个用简单实验方法探究铁钉在潮湿的空气中质量变化情况?”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开始前3分钟全班学生兴趣勃勃,个个忙于摆弄、操作、讨论,场面非常热闹,每个学生都在自主参与,而且课堂的活动内容也很丰富。但过了约3分钟,学生探究、讨论,始终脱离不了天平,难以找出简单易行的方法。此时,如果教师做针对性启发,天平平衡靠的是什么原理?学生很快就会找到合理答案。如图:

对一个班级的多数学生而言,要在短时间内体验到探究的全过程是困难的。

应变策略:新课程强调的是要给学生留下真实,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解决来学习。在学生探究讨论过程中若集体遇到困难时,教师可用直观的模型、图象或语言等做有针对性的启发;学生探索误入歧途时,教师可以点拨为什么行不通。学生中也常有奇思妙想的创新,这时往往最难控制的是教学时间。教师应把学生的成果尽量多地在课内展示、交流,课上没有充分展示的可以通过学习园地等渠道公布。探究完毕,教师要组织学生反思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提高教育技巧,首先是要自己进修,付出个人努力;提高劳动素养,首先是思想的素养。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教学机智、灵感的闪现与深厚的专业技能是密不可分的。这需要教师一方面不断的进修专业知识,开阔视野,博闻强识,另外还要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把平时的观察、思考记下来,并做归类、比较、反思、推断与联想。从而使自己的应变举措与教学目的、学生的心理特征达到完美统一。总之,课堂上只要我们依据不同情况,因势利导,随机行事,采取适合的应变方法,就一定会化被动为主动,化腐朽为神奇,就一定会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机。

[1] 吴俊明.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化学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2] 谢杰妹.化学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实施策略[J].化学教育,2010,(2):23~25

[3] 胡美玲.九年级化学(上、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化学探究同学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