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智龙
(陕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陕西 西安 710068)
陕西省渭河流域城镇供水问题的浅思
晁智龙
(陕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陕西 西安 710068)
促进渭河流域生态环境改善与城市用水供需平衡,使城市人口、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资源相协调,进入长久的可持续发展轨道。针对渭河流域水资源短缺导致城镇供水矛盾加剧的问题。提出渭河流域要搞好长期规划,作好合理开发与优化配置,开源节流,以供定需,加快节水型城市建设,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
Surfer软件;膜孔灌溉;含水率
陕西省是水资源短缺的省份之一,尤其是渭河流域的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等城市更为突出,为提高流域城镇供水的安全可靠性,保障城镇人民生活和各项经济建设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本论文按照建立节水型城市的要求,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条件下,科学合理预测了城镇需水量与可供水量,提出了水资源配置的优化办法。
陕西省渭河流域涉及7市1区(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榆林、延安、杨凌)及46个县城。据相关部门的调查资料显示,2005年陕西省渭河流域共有人口2 223.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 020万人;国内生产总值2 556亿元,工业增加值954.5亿元。2005年流域总用水量为52.59亿 m3,GDP用水量46.58亿 m3,平均人均用水量和单位 GDP用水量分别为237 m3/人和182 m3/万元。当年工业用水量为12.89亿 m3,平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35 m3/万元;城镇生活用水量为3.49亿m3,人均生活用水量 93.74 L/d;农村生活用水量为 1.86亿m3,人均生活用水量42 L/d;建筑业用水量0.35亿 m3;第三产业和生态环境用水量分别为1.04亿 m3和 0.66亿 m3。
1)水资源短缺,供水量不足。渭河流域普遍存在水资源短缺,地下水超采,地表水不同程度的受到污染,现有水源满足不了经济发展及城市不断扩大的要求,同时存在水资源单一,水源保证程度低的问题。
2)供水设施陈旧老化,供水管延伸不够,供水安全性差,普及率低。
3)部分县城受条件限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群众生活水平低,群众的用水标准亟待提高。
4)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农村群众饮水不安全的问题十分突出。截止2005年底,陕西省渭河流域仍有741.23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占农村总人口的61.62%。
需水预测包括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预测和需水量预测两部分。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预测包括经济社会人口、国民经济各行业发展指标等。需水量预测包括城镇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需水三方面。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需水量预测方法以定额法为基本方法,同时以人均综合用水量法在预测过程中进行复核和参考。
2.2.1 生活用水定额的选用
以陕西省渭河流域城乡2005年生活用水情况为基础,考虑生活水平的提高,节约用水等情况,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城市规模、公共设施水平、居住条件和居民生活水平等,按照不同的城市规模,综合确定2020年城市生活用水定额为90~110升/日·人,农村生活用水定额为 45~60升/日·人;2030年城市生活用水定额为110~130升/日·人,农村生活用水定额为55~65升/日·人。
2.2.2 工业需水定额
根据工业发展指标,拟定2020年城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平均万元增加值取水量为55 m3/万元,供水有效利用率达到92%,污水处理回用量达到50%。2030年城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平均万元增加值取水量为35m3/万元,供水有效利用率达到95%,污水处理回用量达到60%。
2.2.3 第三产业与建筑业需水定额
根据建筑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指标,拟定建筑业2020年平均用水定额为9 m3/万元,2030年平均用水定额为7 m3/万元;第三产业2020年平均用水定额为7 m3/万元,2030年平均用水定额为5 m3/万元。
2.2.4 城市生态环境定额
根据城镇生态环境发展指标,拟定渭河流域城镇生态环境2020年的绿化需水定额 0.29万 m3/hm2,河湖需水定额2.65万 m3/hm2,环境卫生需水定额 0.17万 m3/hm2;2030年的绿化需水定额 0.25万 m3/hm2,河湖需水定额 2.60万m3/hm2,环境卫生需水定额0.15万 m3/hm2。
根据城市发展人口、工业产值、生态面积及分析确定的用水定额与用水参数,经计算,陕西省渭河流域2005年、2020年和2030年城乡总需水量分别为22.357亿 m3、35.234亿 m3和40.170亿 m3。具体详见表1。
表1 陕西省渭河流域不同水平年城乡需水量汇总表 万m3
(1)根据流域水资源的实际情况,确定切合实际的经济发展方向和用水规划。坚持“以供定需、节约用水”的原则,建设节水型城市,发展节水工业,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在规划区内进行开源节流,区外调水补给,以解决水源短缺和供水量不足。
(2)应优先取用地表水,有计划的关停水源井,以涵养地下水源,降低或避免城市地质灾害的发生。
(3)城市用水规划应坚持“节水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的原则。
(4)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应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的原则规划,同时考虑区域均衡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3.2.1 新增重点供水水源工程
根据陕西省“十一五”水利规划与《陕西省中小型水库建设规划》等有关资料,渭河流域规划的大型、重要中型供水水源工程有西安李家河水库、梨园坪水库,渭南涧峪水库,铜川龙潭水库,宝鸡高泉水库、银铜峡水库,咸阳亭口、郭家庄、马家河、埝里水库,延安南沟门水库。
3.2.2 调水水源工程
2020年前主要用于城乡供水的调水水源项目有:引汉济渭工程,规划调水规模达15.5亿 m3,供水对象为关中“一线两带”城乡用水;引红(岩河)济石(头河)工程,规划调水量为0.94亿 m3,先期主要为咸阳、兴平、杨凌等市区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后期主要为宝鸡市、区县供水。2020年后考虑南水北调西线调水一期入陕工程,规划引水规模达到12亿 m3以上。
3.2.3 中小型供水水源工程
陕西省渭河流域秦岭北麓和渭北丘陵区中小河流众多,可根据需要在适宜地点建设中小型城乡供水水源工程,以满足当地群众生活和发展的需要。
3.2.4 地下水源供水工程
根据现状年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的调查,陕西省渭河流域地下水开采程度为60~80%,关中地区绝大部分地区出现地下水超采,只有局部地区还有一些开采潜力。因此在这些缺水较严重,地下水开采量尚未达到可开采量的地区,可适当增加地下水开采量,用来解决当地城乡生活、工业用水。其他超采地区应逐步限制开采量,恢复采补平衡。
3.2.5 其他水源工程
主要包括:中、小型水利工程,雨水、矿坑水与微咸水以及污水处理再利用、深层承压水利用工程。
依据《陕西省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和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结合当地及区域水资源情况,预测出2020年陕西省渭河流域城镇可供水量为36.69亿 m3,其中,当地水源可供水量为21.96亿 m3(地表水 11.81亿 m3,地下水6.05亿 m3,污水回用量3.55亿 m3),区外调水工程可供水量14.73亿 m3。2030年我省渭河流域城镇可供水量为40.35亿 m3,其中,当地水源可供水量为 25.63亿 m3(地表水 14.78 亿 m3,地下水 6.08 亿 m3,污水回用量 4.19 亿m3),区外调水工程可供水量14.73亿 m3。详见表2。
表2 规划各水平年城乡供水水源工程供水量规划表
如能按上述规划实施,通过改造、完善、调整现状水源,开辟新水源,同时开展污水回用,各水平年水量供需将到达平衡,略有余水。届时,陕西省渭河流域城市供水状况大为改观,城市经济以更高的速度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将会提高更快。
按照资源统管、区域协调、全面服务、城乡统配、突出重点的水资源配置方针,近水近用、高水高用、优水优用、高效利用的配置原则和优先生活、协调生产、生态的配置关系,结合区域社会经济产业布局和水源工程布局,进行城镇水资源合理配置。
根据水资源配置原则,结合陕西省县城日元贷款项目、引汉剂渭调水工程水资源配置等成果提出渭河流域重点城市各水平年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其中2020年前城镇水资源供需矛盾主要通过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关中供水联网通道建设等多项措施加以解决,配置方案详见表3。
2020年以后,城镇水资源配置应在2020年规划水资源配置方案的基础上,通过国家南水北调西线方案和黄河古贤水库引黄工程置换部分地表灌溉水来解决渭河流域远期城镇缺水问题。其中西安地区应利用南山支流丰富的地表水资源,新建蓝桥河、高冠峪、万军回等中小型水库来增加地表水供水量;宝鸡地区新建清姜河银铜峡、凤阁岭等中小型水库增加地表水供水量;咸阳地区新建四郎河郭家庄、红岩河马家河等中小型水库增加地表水供水量;铜川地区新建赵氏河龙亭水库以增加地表水供水量。
表3 陕西省渭河流域重点城市2020年供水水源配置规划表
[1]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R].2005.12.
[2]陕西省发展计划委员会.陕西省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R].2003.5.
[3]陕西省发展计划委员会.陕西省城市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和陕西省城市饮用水源安全保障规划[R].2003.8.
[4]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渭河流域水资源规划(送审稿)[R].2003.12.
[5]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引汉剂渭调水工程受水区配置规划(送审稿)[R].2008.3.
[6]国家颁布及省政府制定的有关城乡供水方面的法规、规范、标准及文件.
[7]陕西省2005年统计年鉴及2005年各行业年报.
TV211.1
B
1004-1184(2012)05-0075-04
2012-06-20
晁智龙(1977-),男,陕西洛川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