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洪,项桂娥,王延寿,郑晓琴
(池州学院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安徽,池州247000)
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由宏观管理、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市场需求等子系统构成。目前,我国农业科技系统的运行效率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很多方面存在的问题凸显。
农业科研主要由国内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担。该系统存在的问题有:①农业科研与生产相脱节。根据维克托·弗鲁姆(victor H.Vroom)期望激励理论,我国农业科研工作者在“个人努力→绩效(论文、专利)→组织奖励(主管部门)→满足”整个反应过程中,相关当事人主要涉及科研人员、政府部门、主管领导三方,可以不用农民参与。就是说,只要科研人员申报了课题,发表了论文,申请了专利,就能够得到奖励。而且科研立项“对上不对下”,基层机构立项经费少。这些都造成了目前科研活动脱离了生产实际。②农业科研经费长期投入不足,限制了科技活动的开展。2009年,我国农业科研投入占农业GDP的比例仅为0.6%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2%以上的比例,也低于全国科技的平均投入1.7%的水平[1]。这里以油菜育种为例,2010年,国外一个大企业投在油菜育种上的科研经费达到了2000万美元,超过了我国在油菜育种方面一年的经费总和。由于农业科研长期投入不足,制约了农业科研活动。③农业科研人员保障性工资偏低,整体科研环境浮躁。科研机构人员基本待遇低,若想增加收入就必须拿课题,大家把挣项目放在第一位,不关心拿到项目后如何去完成,科研风气浮躁。例如,我国农业部三院财政基本支出对三院人员工资待遇和运转费用保障率仅为30%左右。多数科研人才疲于争项目、应付检查等,造成科研人员直接从事研究的时间比以前减少了很多。④共性技术和基础研究薄弱。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大多属于跟踪模仿,低水平重复式研究较多,很少见基础领域中重大成果,国内基础研究性机构不到总数的2%,薄弱的基础研究会影响农业发展的后劲。例如,外商在我国粮食领域的控制力正在加强,50%以上优良种子、60%以上大豆、70%以上高效化肥、100%高端农药等基本上由国际资本掌握。⑤科研单位分工不明确,横向合作交流少,科研资源不能得到较好的整合。国家、省、市三级农业科研单位的机构、学科、专业重复设置,机构之间各自为政,研究内容和层次相近,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方向与分工不明确;单个院所受限于科研资源的约束,无法进行系统研究。此外,农业科研力量分布也不合理。90%的科研力量集中在产中阶段,产后科研力量薄弱等问题[2]。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被认为处于“最后一公里”的困境。这是指农技推广的最后一个环节出现脱节,农业技术不能真正到达农民手中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出现这种情况有三个方面的因素:①政府主导的科技推广体系基本处于“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基层乡镇推广经费短缺,人才流失,数量不足,农技员知识老化,这些因素影响了技术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而且推广方式陈旧,不能采用信息网络的便利,科技推广活动速度慢、时效性差。此外,政府“送科技下乡”的措施存在缺陷,传播科技的作用打了折扣。例如,国家派出去的大学生村官,90%以上的属于非农学专业,他们只能“说”,不能“做给农民看”,导致这些满腔热忱的大学生在基层很难担当传播农业科技的重任[3]。②农科研单位普遍存在经费不足无法推广,或者缺乏营销推广的经验;一些科研人员常常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做“封闭性”研究,成果市场价值低;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的社会服务意识有待提高,对于公益性的一般科技推广服务做得较少。这些因素都造成科研单位科技推广效果不好。③农民自身素质普遍较低,学习能力低,也导致农技推广服务受阻。例如,安徽省青阳县朱备镇江村大学生村官张钟鸣,每次组织村民上养殖乌鸡、种金银花的课,多数村民说没有时间,听了课的农民回来后还是采用土办法。
农业科技运用系统包括农业生产者、农业生产资料、农业基础设施、生产组织等方面。①现有农村“386199”家庭小部队难以运用农业科技。“38”指妇女,“61”指留守儿童,“99”表示老人,这些农村中的老人和妇女文化水平低,行为保守,科技运用能力低。②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既不是规模型的大农场经济,也不是劳动密集型的小农精细农业,小家庭农业为主的模式不利于运用农业科技。根据2011年统计年鉴资料,除东北和西北省份之外,多数省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13hm2;集体与合作经营比例小,平均100个自然村只有7个农业法人单位[4]。可见,个体分散经营相当普遍。③在农业生产资料领域,科技运用的成绩与问题并存。中国各类主要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在30年内都有大幅度增长,其中谷物、棉花、花生、油菜籽分别增长了64.89%、123.49%、124.50%、111.79%。上述农作物大幅增产的主要原因是优良的种子、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化等科技成果得到了广泛运用。然而,我国农业生产对农药、化肥依赖很严重,单位面积施用量远远高于发达国家;除了谷物育种之外,其它多数作物种子被国外公司所垄断。农业机械化水平也不高,2010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不到55%,水稻主产区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程度达不到45%,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很薄弱。虽然,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有了很大进步,尤其在农田水利、农村道路建设领域有很大的投资建设,如“村村通”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但是,农业基础设施总体上仍然很落后,特别是近期,更加凸显了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例如,东北黑龙江与西北一些省份有效灌溉面积所占比重不到60%,有四成的耕地仍靠天收成。有相当部分的中低产田和需要节水灌溉的土地等待投资改造。东北水稻产区水土流失面积严重,能够得到初步治理的面积不到总流失面积的50%[5]。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安全饮水、道路、电网、通信、文化等基础设施需要建设。近几年,自然灾害频发,成灾面积占受灾的比重一直徘徊在50%水平,抗灾减灾能力低。
农产品市场需求是农业科技成果的价值接受检验的过程,它涉及到价格、质量、供需结构、组织流通等因素。①农产品价格波动难以掌控。近年来,由于市场供求信息不对称、自然灾害、不法商贩操纵,国际市场的影响等,导致一些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例如,大蒜、猪肉等农产品价格频繁波动,农户很难预测控制。②农产品质量问题日益严峻。一是因为农药、化肥使用过量,农产品中的残留农药、重金属超标。土壤污染形势严峻,耕地受农药、化肥污染的面积不断扩大,大量氮素进入土壤导致农产品硝酸盐、亚硝酸盐污染,部分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这些都造成农业产量和农产品质量问题日益凸显。二是违规使用添加剂。在农产品加工环节,一些禁止使用的色素、调味剂、防腐剂等被添加在食品中。此外,劣质农资问题需要加强监管。例如,河北省质监局2012年3月对农药、农用薄膜、农机配件、磷肥等5类涉农产品进行抽查,产品的抽样合格率分别为86.8%、78.9%、68%、60%。③农产品供需结构矛盾突出。在维持农产品总量平衡的态势下,供给与需求的品种、结构、区域矛盾会更加突出。单个农户、分散的基层合作社或协会都难以把握大市场的需求,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对接。④农产品流通不畅、业态单一。我国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中转环节多,物流储藏技术落后,流通成本高。并且农产品流通环节龙头企业权力大,农户谈判能力弱,利益难以保障。此外,农产品流通业态单一,商业化、差异化程度不足,在深加工、直销、订单农业和品牌等方面表现不足。
上面农业科技进步系统中的科研、推广、应用、市场需求中存在的问题,就是政府宏观调控政策中值得重视的地方,也是未来政府需要明确的政策方向。
农业科技创新乏力,推广困难,应用率低,市场化障碍多,改革的政策方向包括:
农业科研收益的滞后期长,具有公共物品特征,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供应者,应逐年增加资金投入。特别是长期的、复杂的、基础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农业科研项目更需要政府投入。①目前我国农业基础性研究很薄弱,既要着眼于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还要从现实紧迫的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所有这些都必须由政府大力投入。②在确保增加政府投入的情况下,还要多渠道积极吸引私人投资于农业科研。尤其是研发周期短、效率高、实用性强的农业科研项目适合私人投资。不管怎样,政府要担当起农业科技投入的重任,将来随着企业力量逐步壮大,私人投资份额会渐渐增加。例如,美国政府对农业科技投入的绝对额持续增长,但随着企业科研活动增强,政府投资的相对额缓慢下降。现在,美国政府和私人对农业科技投入比重长期稳定在1∶1的水平[6]。
农业科技的推广同样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发达国家70%以上的农业技术推广任务由政府部门组织进行。①我国农业科技的推广也应该明确政府部门的主导地位,保障财政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拨款额度,改善科技人员待遇,稳定队伍。此外,还要创新科技推广方式,将基层科技推广组织建设成为独立的、专业性组织,通过竞争得到政府的科技推广项目,政府则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激发基层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确保公益性科技推广的质量。②逐步增加龙头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非政府部门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贡献,重视多元发展,合作推广。对于有明显经济效益的科技推广活动,应将资源交给企业,由企业根据市场机制选择研究机构,将有利于成果转化。③大力支持高校在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三结合中的作用。经初步调查,我国每个省都有几千人的高校农业科研队伍,而每年大约40名高校农业科技人员中才有一位会向社会提供科技服务。高校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潜力远没有发挥出来,将来要把农业院校的科技推广职能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教育、科研是科技推广的基础,推广运用是教学科研的目的,农业院校只有在科技推广运用中才能把握正确的科研、教育的方向,三者一定要结合起来。
我国农业科研大部分经费属于北京等大城市科研院所和部委立项,小部分经费来自省厅以下的一般立项和教研单位立项。国家科研机构专家主持人手里掌握了大项目,主持人成立核心团队,设计子项目,再由主持人把子项目分包给省级等二级单位,而各研究室、所为三级项目承担方,由上而下形成了金字塔格局。为了拿到项目,地方农业科研院所的相关专家就会“跑项目”。由于科研经费归项目所有,拿到什么项目做什么研究,而不是解决农业生产一线中的问题,这种“对上不对下”的科研是当前大项目脱离农业生产的主要原因[7]。对于省厅以下和教研单位内部设立的小项目,由于小项目拨款少,周期短,具有明显“短、平、快”论文科研的性质,很多专家甚至不做实验与调查研究,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如何完成论文上,造成了科研与生产“两张皮”。可见,我国农业科研大、小项目都存在脱离基层农业生产的弊端,国家每年在农业科技上的大量投入并没有带来相称的成果。因此,必须要改变现有的科研体制,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成果留在农民家”。
现在,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阶段,家庭小规模生产和松散型合作经营仍占主体地位。个体农业开拓不了市场,无力抵御自然灾害,难以全面改善生产条件。而且个体农户居住分散,数量众多,文化素质低,行为有传统惯性和惰性。如果以个体农户为农业科技的传播对象,则传播效果肯定差,而且成本费用高,不利于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所以,若提高农业科技的运用,就必须推进农村产业化与合作化经营的进程。产业化是以龙头企业的能力来经营农业,龙头企业具有研发针对性强、机制灵活、科技成果转换率高的优势,可以将产学研、农科教集于一体。合作化是在个体农户之间建立的专业合作社、协会等组织,在各类合作社内部,合作社之间,以及合作社与金融、农资、农机、科技等部门开展经营合作。合作化是分散农户以合作组织的整体能力来提高驾驭市场和运用科技的能力。在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之间,根据相关方利益最大化原则,有多种可供选择的合作方式。例如,“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协会+农户”、“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都有利于利用现代农业科技。
当前,现代农业走有向信息农业发展的趋势。农村信息化,主要指农户家庭普遍利用现代移动通讯和互联网技术广泛地获取各类市场信息和农业科技知识等。当前,我国农村一线生产者平均文化水平较低,对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知之较少,农村信息化将有利于农民群众学习现代农业科学知识,促进农业科技的供给方和需求方的对接,加快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让农民大众掌握现代农业技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此外,通过农村信息网,还可以快速传递农产品的供求信息,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布局农业生产,避免农业生产的盲目性,提高政府的管理效能,落实财政支农等[8]。可以说,农村信息化建设在农村所有领域,都能带来变革。现在,我国农村信息化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步法。例如,国家试点的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山东省星火科技“12396”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热线、中国农技110协作网、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等。这些信息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科技供给与需求及时衔接。
我国人均耕地以每年33万hm2的速度减少;全国污灌面积已占总灌溉面积的7.3%;平均每公顷化肥施用量达400kg以上;每年约50%左右的农药进入了土壤与水体[9]。这些数据表明,我国高投入高产出的传统农业已带来资源锐减与退化、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一系列严重生态环境事件。传统农业道路已经越走越窄,必须发展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具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科学性、有少投入多产出的高效性,优化了农业内部的良性循环,具有较高的自我调节、自我维持能力,是一种具有稳定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农业。生态农业实际上自身就是一种绿色科技农业,它综合了很多领域的科技成果。例如,使用固氮植物、作物轮作、采用生物性农药、可降解农膜、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污染物处理技术等。但是,目前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很多困难,比如认识推广生态农业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生态农业模式初期成本投入比较大,市场上假冒的绿色食品、假冒的有机蔬菜食品业也干扰了生态农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在生态农业上的实践和理论探索有很多。例如,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赵其国院士根据中国人多、资源少的国情,首次提出的“生态高值农业”的概念,就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10]。
针对上述农业科技进步中存在的问题和政策方向,提出对策和建议如下:
一方面,我国现有农业科技投入水平还很低,甚至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未来需要大幅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另一方面,我国总体农业经济规模较大,科技资金的投入具有规模效应,并且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基础较薄弱,不必急于追求发达国家的高投入。从这两方面考虑,农业科技投入的强度可以确定在发展中国家的较高水平和发达国家的较低水平之间。按照这一原则,我国未来农业科技投资的强度接近于占农业GDP的2%是合理的。假如新政策确定在农业科技上的投入每年增加0.1%的农业GDP,则由当前约0.6%的水平升至未来2%的水平,至少要用14年时间。就是说力争在2025年左右接近2%的投资力度。因为现有的农业科研体制与机制存在很多弊端,改革现有的科研制度需要时间,增加农业科技投资的强度不能急于在短期内接近发达国家的高度。二是对农业科研实行分级、分类投资,统一管理。分级投资指我国对农业科研投资分国家、省、市三级政府机构,但主要由国家和省级机构投资完成。根据美国和其它国家的经验,省财政对农业科研的总投资应确定为国家投资额的1.2~1.5倍;省级科研单位获得的总投资额大约是国家级科研单位的2倍[6]。分类投资指国家投资侧重于基础研究、公共技术、重点项目和少数应用项目,下级政府在应用研究上的投资应逐渐增强。统一管理指农业科研投入归政府农业部门统一分配和垂直管理,改变当前农业、科技、财政、教育等多个部门分头管理农业科研的混乱。
如何使产学研真正结合起来,有以下对策建议:①为科研院所设立专项农户基地资金。在健全现代院所制度的基础上,要求每个院所必须建立自己的农户服务基地,在科研单位和基地农户之间建立正式的合作沟通渠道,所有院所的科技工作者都可以在农户基地开展本人与团体研究。为此,国家应根据院所规模和能力设立专项农户基地资金,实拨实付,用于院所科技人员出行基地所发生的调查、实验及生活费用。这样使院所自主选题的项目来源于基地,受基地启发,把面对农户科研工作落到实处。②对研究机构的立项和科研活动实行目标管理。严格把关申请大项目专家的科研和业务能力;明确要求农业科研机构必须与若干农业企业、合作组织、农业大户、普通农户之间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规定60%以上的农业科技成果已经实现转化,才能继续申报其它科研;规定课题申报专家每年去农业生产现场走访的时间不少于2个月等硬性目标。③完善农业科研的验收结题制度。科研结题不仅仅是论文,还要体现为农户解决实际技术问题,增加成果转化的内容,重视发明、成果质量和应用。④除保障基本工资和办公费外,给予科研院所或者专家稳定的科研经费,特别是基础性农业科研方面要有保障性的经费支持。基础科研不能急功近利、短期化,让专家静心搞科研,了解农民和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⑤科研院所根据农业生产和科研需要果断淘汰、整合一些科意义不大的单位,适时创建新的研究室,以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防止懒散,确保科研经费发挥作用。⑥建立机构、部门、区域和学科之间的联合、协作机制。例如,培育以企业、科研单位为成员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对协作创新的课题优先立项。
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需要政府和农业高校合作开展,政府出资、学校出技术。①充实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实行定岗、定员。对于成片集中型农业,按单位面积在乡镇配置科技推广人员。例如,在乡镇按照600hm2/人~1000hm2/人的比例配置大田作物科技推广人员。对于分散型的蔬菜、花卉、养殖农业专业户,按照500~1000户/人的比例配置农业技术人员。依此计算所需要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在县、乡两级落实定岗、定员。②在县农业局内设置农业技术推广科统一对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实行垂直管理,乡镇府不再拥有管辖权,排除技术推广工作受乡镇政府的干扰。③增加国家财政对县农业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根据中国和其它国家对农业科技推广经费的支持情况(表1),从前瞻性和现实考虑,未来我国政府对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支付的强度也应该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较高水平和发达国家的低水平之间,即农业科技推广经费大约占农业GDP的1%。其中,中央财政支持力争达到农业GDP的0.3%,中央经费优先支付基层推广人员事业单位水平的保障性工资;占农业GDP的0.6%的推广费用由各级地方财政分担支付。为解决“无钱打仗”的问题,确保推广业务费不低于农业GDP的0.3%。④完善高校参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制度。针对目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偏低的情况,由各省农业院校承担培训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员的责任,并为缺少农业技术推广员的县、乡输送毕业生。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得到国家事业单位保障性工资的条件下,基层农技员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得以提高,高校毕业生才能“送得去、留得住”。另外,在基层推广系统中设置部分流动岗位供高校专家、学生填补,由农业院校直接派遣师生到基层进行农业技术推广。例如,要求相关专业每届大四学生、研究生去基层做农业技术推广实践,补充各县对农业科技的季节性需求,服务期是半年~1年,每年毕业实现一次轮岗。鼓励农业院校专家和教授去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等。科研机构可以设立科研成果或专利营销公司进行推广。
表1 各国对农业科技推广的经费支持情况
网络是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一种好的方式。然而,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网栏目太多,科技信息由供应方单方面提供,科技供需互动性不足,信息利用率较低。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联系农业科技供需双方的专业信息网。专业信息网可以由农业部指导,中国农科院系统主办。信息网的主要板块构想:①机构和人才板块。该板块包括按省划分的农业科研机构、农业科技专家、乡镇技术推广员。这些机构和人员经省农业厅统一确认后,机构与个人需要在信息网上注册,并公开个人邮箱、QQ号、专业特长,方便农户直接咨询。②科技资源版块。分类介绍农业生产领域的各类科学实践和科技产品,如种子、化肥、农机、农产品加工,各类种养殖技术信息和科技视频资料等。这些科技资料将有助于农户自学农业技术,获取科技产品。③农户科技需求板块。需要技术帮助的农户可以直接在网上给专家留言,或者按技术类别公开发帖寻求专家帮助。④农业科技供给板块。各地区农户的公开发帖首先将得到本乡镇农技员的回复,对于乡镇农技员无法解决的技术问题,信息网将先省内后省外的原则分配给相关专家回答,专家需要在两日内解决疑问。⑤农业科技立项板块。该板块集中了农业科技人员在短期内无法解决的农户和企业的特定技术、专项技术问题。科研人员基于这些科技问题的课题将得到政府农业部门优先立项。企业、农户也可以直接资助科研单位、科技人员进行“产学研”开发。如果是多地区发生的公共技术难题,将得到国家的重点立项。
2012年央视“走基层·春耕调查”发现在农村耕地承包中,普遍存在承租时间短,代表较高生产力水平的大户少,租田价格竞争趋于激烈,承租的耕地不集中等问题。为此提出的对策建议:①遵照农户的意愿,以行政村为单位建立公开的土地流转市场。例如,在长江流域的粮食产区,一个行政村的耕地面积大约是130hm2~400hm2[4]。绝大多数农业种植大户的规模在300hm2以下,而且行政村内村民相互认识,便于土地流转中的协商交流。因此,可以以村为单位进行耕地流转。在村长主持下,由组长负责登记本组所有农户愿意出租的农田面积、位置、质量,然后行政村汇总各组待出租的农田,作为未来总的交易流转土地。②对外公布准确的日期,定期集中进行耕地交易流转。不论是村内承包人,还是外来农业大户,大家都在指定的日期前来竞价交易,以保证农户获得较高的租金,为技术先进的外来种植大户提供机会,避免技术先进的农业大户出高价却租不到田地的反常现象。另外,可以规定5~10年一个较长的承包期,这样使承包户敢于进行长期投资,使用先进的技术。经过村级土地集中流转后,小农户、兼业户将会减少,农业大户等专业农户数量会增加。
在经过上述耕地村级集中流转之后,农村会形成农业大户、中小型的专业农户、小农户、兼业农户等。①对于中小型的专业农户,由科技供应系统中的农业经济专家指导专业农户群体建立紧密、利益共享型的合作组织,形成“专业农户+合作社”,或者“专业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深入型合作模式(图1中—A模式)。另外,针对一些市场经验丰富、管理能力强、文化素质较高的专业农户群体,还可以指导他们建立产权关系更清晰、更紧密的股田制组织(图1中—B模式)。②培育农业大户。在村级集中流转土地之后,部分兼业农户、小农户完全成为非农户,同时产生了农业大户(图1中—C模式),对于大农户应采取积极培育的政策。因为,农业大户往往自身就是“农户+企业”的合一组织。③指导小农户、兼业户建立松散、服务型的产业化组织。小农户生产规模小、生产方式传统,他们不能自觉组建农业产业化组织,不愿意流转家庭农地或者流转不彻底。针对小农户、兼业户,应由乡、村干部牵头,在产业化专家的指导下,建立松散型的合作社、协会,或者将他们纳入本地区专业农户的合作社。合作社、协会、龙头企业主要为小农户、兼业户提供各生产环节的有偿服务(图1中—D模式),像河南省在小麦收割季节,出现了大量农机合作社跨省作业,可以归为D模式。上述四种产业合作模式中,A、C模式是未来我国农村主导型模式;B模式较少见。目前农村还普遍存在小农户、兼业户的D模式,它属于过渡模式,将来传统小农户数量会逐渐减少。④由产业合作组织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市场创新。合作社、协会、龙头企业、农业大户对市场和农业发展趋势的认识和驾驭能力要好于单个农户,产业化组织不仅要推动农业“硬”科技进步,还要实施农产品营销、管理等“软”技术进步。引导农户构建地区特色农业、生态农业、集约农业,确保农产品质量,进行品牌经营。主动寻找市场,尝试订单农业、直销的方式,并探索国际市场。
图1 农户的组织模式
土地村级集中流转形成大农户、专业农户和产业化组织,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核心环节。因为,农业大户、专业农户是农村中分化出来的技术素质较高的优秀农民,他们对农业科技吸收能力强,积极主动。①专业农户的出现会增加农业科技的需求,诱发上游科研机构开展科研活动,从组织上根本解决小农户农业科技需求不足、科研机构产学研脱节的问题。②很多兼业农户、小农户因土地流转出去已经不再从事农业,剩下重视农业科技的专业农户数量较少。这样农业科技推广的对象范围减少了,科技推广费用和工作量就会降低,推广效果会大大改善。③农户土地流转,实现了农业规模化和组织化会提高农户驾驭市场的能力。另外,土地流转和组织化形成了专业农户会改善政府在农村的政策执行效果。最终使农业科技进步五个子系统顺畅运转。
[1]郑风田.对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动大手术[J].中国发展观察,2012(2):32-36.
[2]范 建.全国农业科研一盘棋——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翟虎渠[N].科技日报,2004-01-07.
[3]魏炳锋,焦家良.创新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刻不容缓[EB/OL].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7357916.html2012-03-12.
[4]国家统计局.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5]冯华.农业科技,还要迈几道关?[N].人民日报,2011-12-25.
[6]U.S.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U.s census bureau,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2010[J].New York:U.S.National Bureau ofStatistics republic,2010.
[7]农业科研经费对上多对下少“专家千军万马跑项目”[N].经济参考,2012-07-02.
[8]何奕.农业科技新走向:以科研信息化助推农业科技创新[N].人民日报,2012-06-10.
[9]潘希,赵其国.我国须走生态高值农业之路[N].科学时报,201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