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质量评价

2012-09-04 01:52杜兴兰
河北林业科技 2012年6期
关键词:塞罕坝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杜兴兰

(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河北 围场 068466)

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2002年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2007年经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位于河北省的最北部,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冀北山地的交接处,地理坐标为北纬 42°23′~42°47′,东经 117°16′~117°35′,海拔高度1500~1939m,被御道口草原湿地自然保护区、内蒙古元宝山牧场、乌兰布统草原生态自然保护区、内蒙桦木沟国营林场包围着,特殊的区位,诸多的有利因素,决定了塞罕坝自然保护区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野生动植物种群[1-2]。保护对象为:森林—草原—湿地交错带自然生态系统及其天然植被群落;滦河、辽河水源之地;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区总面积20029.8hm2。

1 自然生态质量评价

1.1 生物多样性评价

1.1.1 植被类型多种多样 根据群落结构和形态外貌,保护区拥有7个植被类型25个群系,详见表1。

表1 赛罕坝自然保区内的植被类型和群系

1.1.2 生活型谱比较丰富 该区系具有典型的北温带性质:藤本植物9种,占总数的1.5%;木本植物102种,占总数的16.5%;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计507种,占总数的82.0%。

植物区系中,中生植物445种,占72.0%;旱生植物122种,占19.7%;湿生或沼生植物42种,占6.8%;水生植物6种,仅占1%。

1.1.3 物种多样性丰富多彩 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有大型真菌22科51属79种;自生维管植物81科303属618种,其中蕨类植物6科10属16种;裸子植物2科4属10种;被子植物73科289属592种,其中双子叶植物63科227属462种,单子叶植物10科62属130种。

保护区植物群系中含20种以上的大科有7科,含13~19种的较大科有8科,含5~9种的较小科有13科,含2~4种的小型科有25科,仅含1种的科有28科。

该区系中含10种以上的大属共有6属,含5~9种的中型属共有13属,含2~4种的小属共有124属,区域单种属163属,真单种属6属。

该区有陆生脊椎动物261种(亚种),隶属于4纲24目66科,其中,两栖纲1目3科4种,爬行纲1目3科4种,鸟纲17目48科117属227种,哺乳纲5目12科26种(亚种)。该区有水生脊椎动物5科24属32种。

保护区的动物类型有以中国林蛙、雉鸡、树鹨、黄眉柳鸳、朱雀、灰椋鸟、红尾伯劳、杜鹃、戴胜、山斑鸠、红隼、小嘴乌鸦、寒鸦、银喉长尾山雀、柳眉山莺、北朱雀、草原雕、花鼠、貂、马鹿、青羊、狍、野猪、豹等为代表的温带森林动物群;有以云雀、小沙百灵、鹌鹑、鹊鹞、艾鼬、黄羊、蒙古兔、草原黄鼠、五趾跳鼠、东北鼢鼠等为代表的温带草原动物群;有以无斑雨蛙、红点锦蛇、鸿雁、大天鹅、赤麻鸭、绿头鸭、鹤、斑嘴鸭、黄斑苇鸻、大麻鸻、苍鹭、灰鹤、白枕鹤、白头鹤等为代表的温带沼泽动物群。

保护区有昆虫12目114科660种,以鳞翅目、鞘翅目、半翅目昆虫为主。

1.2 地带典型性评价

塞罕坝自然保护区北邻草原,东、南接林区,西靠荒漠沙地,是典型的森林—草原—荒漠交错带,既具有冀北山地森林的一般特征,又具有内蒙古草原的景观斑块,西部还保留着浑善达克南缘半固定沙地的自然面貌,自然区域和动植物种群具有明显的地带典型性。

本地区有大面积的代表华北山地森林特征的白桦林、栎林及其混交林。在宽阔的浅谷和漫滩中,分布着大面积的原生性草甸,是森林—草原交错区的典型代表。

1.3 稀有性评价

从景观斑块上说,该保护区非常独特,既具有大面积的森林、草原景观,又具有成片的沼泽湿地和荒漠沙地,这在我国的自然保护区中是非常难得的。

塞罕坝自然保护区共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7种,其中鸟类39种,兽类7种,鱼类1种。国家一类保护动物5种,即黑鹳、金雕、白头鹤、大鸨、豹;国家二类保护动物42种,分别为:大天鹅、小天鹅、鸳鸯、鸢、苍鹰、雀鹰、松雀鹰、普通鵟、草原雕、秃鹫、兀鹫、白尾鹞、鹊鹞、矛隼、燕隼、红脚隼、红隼、黑琴鸡、灰鹤、白枕鹤、蓑羽鹤、雕鴞、长耳鴞、马鹿、猞猁、兔狲、水獭、黄羊、青羊、细鳞鱼等。

国家重点保护的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183种,占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的70.11%,代表种有中华大蟾蜍、无斑雨蛙、青蛙、中国林蛙、达乌尔猬、红点锦蛇、鸿雁、赤麻鸭、豆雁、翘鼻麻鸭、绿翅鸭、罗纹鸭、绿头鸭、斑嘴鸭、白眉鸭、石鸡、斑翅山鸭、环颈雉、黑水鸭、凤头麦鸡、灰头麦鸡、四声杜鹃、大杜鹃、中杜鹃、黑枕绿啄木鸟、斑啄木鸟、星头啄木鸟、楔尾伯劳、黑枕黄鹂、普通翠鸟、戴胜、凤头百灵、云雀、家燕、金腰燕、太平鸟、灰喜鹊、大山雀、树麻雀、燕雀、金翅雀、白腰朱顶鹤、朱雀、刺猬、蝙蝠、草兔、花鼠、豹猫、赤狐、黄鼬、艾鼬、野猪、狗獾、猪獾、狍等。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保护种46种,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种21种,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种107种。

本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种,即野大豆、蒙古黄芪、刺五加和沙芦草;此外,该区尚有特有植物1种1变种2变型,即光萼山楂、长柱多裂叶荆芥、围场茶藨子和黄花胭脂花;在河北省仅该区有分布的植物30余种。

因此,从自然景观和生物物种的稀有性和珍贵性来看,本保护区具有全国意义乃至全球意义。

1.4 自然性评价

根据人为影响强度,保护区生态系统自然性可分为四个层次,即完全自然型、受扰自然型、重度受扰自然型和退化自然型。核心区的大部分天然植物保护完好,其中草甸植被基本处于原生状态,属完全自然型,部分核心区和缓冲区内的植被,虽曾受到人为影响,但群落结构无明显变化,属于受扰自然型;部分缓冲区和试验区外沿受抚育、间伐或植树造林的影响,系统结构遭到干扰,属于重度受扰自然型。总之,塞罕坝自然保护区天然植物保存较好(虽有人工干扰,但多以正面影响为主),故具有良好的自然性。

1.5 脆弱性评价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脆弱特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它的不稳定性。由于保护区地处森林、草原、荒漠沙地过渡交错地带,环境因子的波动幅度与变化频率明显,容易造成生态系统内部结构的变化,使得生物种群和生态系统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物种、群落、景观斑块和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低下,如不加以保护,极易遭到严重破坏,甚至面临灭绝的危险。不稳定性特征还体现于生产能力的波动与变化,使社区的自然—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非常脆弱,特别需要法定的外力保护,从而维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二是保护区生态条件的严酷性,包括严寒、多风、干旱等。风多风大是本保护区的又一大特点,40a来的观测资料表明,6级以上大风日数年均68d,最高年份达到119d,易造成西部、北部的半固定沙地随风南迁或东进。保护区个别地段水资源短缺,水分成为制约植被恢复和生长的关键因素。这些因素是导致保护区生态脆弱性的限制因子。

1.6 学术性评价

保护区位于三北防护林环北京、天津区段的外围,地处冀北山地与内蒙古草原的过渡地带,其西向、西北向处于浑善达克沙地的前缘,生态战略位置十分突出。从学术上说是研究华北、东北、内蒙古交错带生态系统变化、发展和演替规律的活教材,也是北方地区重要的物种基因库,对开展多学科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保护区物种资源及旅游景观资源相当丰富,在资源利用示范、生态旅游和环境教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生态系统脆弱

保护区地处高原地带的森林—草原—荒漠沙地交错带上,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又面临天然草甸草原、沼泽植被遭人畜破坏等问题。

2.2 生产经营影响

塞罕坝机械林场主要以林业为主,近年来由于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本地区的生物资源和景观资源消耗加大,如果继续下去,会影响塞罕坝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

2.3 人为活动影响

局部地区过度放牧现象,不仅影响了植物和动物的栖息环境,更严重的在于破坏了湿地的蓄水功能,引起湿地的干涸和草甸植被的严重退化。周边地区居民过度采药摘花(尤其采摘干枝梅等),导致植物资源多样化的衰减。

3 结语

塞罕坝作为森林-草原-湿地交错带自然生态系统及其天然植被群落;滦河、辽河水源之地;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良好的生态环境,稳定的生态系统,复杂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社会意义。

国家林业局已经明确指明了新时期的林业定位和林业工作的指导思想, 并把自然保护区建设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作为新时期系统整合后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之一[3-4]。因此对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质量进行初步的评价,对于加快自然资源的保护,使其得到可持续利用与发展,充分发挥保护区的自然生态功能和效益, 推动保护区自然生态的全面发展,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黄金祥,李信,钱进源,等.塞罕坝植物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2]戴继先.樟子松苗木木质化因素数量化分析[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8,26(5):21-25.

[3]周洁敏.对黑龙江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评价[J].林业资源管理,2001,(5):58-65.

[4]李向阳.对广西千家洞自然保护区的评价[J].林业资源管理,2002,(6):50-53.

猜你喜欢
塞罕坝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奋战在塞罕坝的农大人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塞罕坝之歌
塞罕坝
塞罕坝点兵
如何保护好兴隆山保护区内的马麝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浅淡黄岗梁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