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明林《陶瓷科学与艺术》杂志社
王建文先生是一个有个性的收藏家,“不舍近求远,不厚古薄今”的收藏原则,使得他在醴陵这块“红色官窑”的瓷城的几十年间,收集到一些有着特殊时期、年代、人物、事件的日用瓷与艺术家的作品,其中不乏精品,每每触及这些藏品总是情不自禁,侃侃而谈,对醴陵陶瓷历史的了解,对收藏的各个时期的藏品,都有深层次的研究,为此,《陶瓷科学与艺术》杂志邹明林总编有幸采访到他,且听他来说说吧!
(下面采访文中邹明林总编简称邹,王建文先生简称王)
邹:王先生,您好!首先我想了解一下醴陵与毛主席的渊源?
王:说到毛主席与醴陵还真是有缘分。《毛泽东选集》的开篇之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讲到了醴陵的农民运动,毛主席先后来过醴陵的先龙坛,东富寺等地考察当时农民运动的情况。解放后,成立醴陵瓷业公司的报告得到了毛主席亲自点头同意,可见毛主席对家乡醴陵瓷业非常关心。1958年,第一次做了“胜利杯”,使得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醴陵瓷就成为国家用瓷。到建国十周年的1959年,醴陵又承担下了“三馆瓷”的制作任务,继而为醴陵瓷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到后来的国宴瓷即为人民大会堂做的专用瓷及高级宴会瓷等,这些瓷国家领导人都使用过,可见毛主席与醴陵瓷确实有着不一般的渊源。
邹:那关于洪江大球泥与醴陵瓷的结缘又是怎样的呢?
王:洪江大球泥的使用,有据可查是从国家宴会瓷开始,据专家考证,最好的例证是在韶山陈列馆有使用大球泥原料制做的“139”画面瓷,这些人民大会堂用瓷精美、白透,特别是后来为毛主席制作的专用瓷,使醴陵瓷迈上了新的台阶。“139”画面是由周恩来总理亲自选定,此画面经久耐看,从过去到现在乃至将来看都将是一批无法比拟的“作品”。其设计简练、古拙,韵味十足。这与当时的陶瓷研究所及群力瓷厂使用的大球泥与釉下彩料结合得好有很大关系,大球泥制品润泽度好,白度高,透光,泛青,发色好,给人以温润如玉的感受。这段历史引领醴陵瓷迈入了新天地。
邹:王先生对这段历史的熟悉程度可说是就在眼前,那么您怎样总结这段不平凡的历史,您对此有什么感受?
王:我有四点感受。
国家体制造就辉煌的历史。当时是运用最好的陶瓷工艺技术、使用最好的原料以及技术好的艺术家等几个最好的要素结合在一起,在当时的国家体制下才能做得到,即不惜人、财、物力做到最好。因而醴陵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承担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用瓷制作,也是运用了特定的原材料,自然做出来的东西也就非常珍贵。
集体智慧成就奇迹。醴陵釉下五彩之所以取得当时的成绩,这是多种要素综合起来的结果。醴陵从研究大球泥到成型工艺以及到创作阶段,通过方案组做出一个个方案,从中选出最好的。再通过画面设计,再勾线、汾水等等工艺过程,不是一人之力可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左图:《岁寒三友》 作者唐锡怀
右图上:《鸡》作者易炳萱右下图:《双线边扣碗》
工艺水平与环境因素铸造精品。当时创作这些瓷器,有一部分是手工拉坯工艺完成,在某种程度上说,其艺术价值更高。烧成方法也随时间推移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批作品之所以得到如此殊荣,并不是年代越久远越好,而是它真正具备了价值高的条件。
题材的特殊性和陶瓷原料与釉下五彩的完美结合。从史料上看,所创作的作品都与重点人物、部门、事件等联系紧密。包括人民大会堂用瓷、紫光阁用瓷、建国十周年用瓷等。洪江大球泥很神奇,在解放前,民不聊生时,人们吃的观音土实际就是大小球泥高岭土,到后来运用到瓷器上,风光无限,但似乎大、小球泥随着毛主席的离去也渐渐消失,用大球泥做出的瓷感觉高贵、雅致、不同凡响,她就像十七八岁的姑娘,朝气蓬勃,将醴陵釉下五彩瓷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邹:据我所知,王先生自己也收藏了不少建国后醴陵瓷,您能谈谈收藏釉下五彩瓷的一些心得吗?
《石榴》作者 陈杨龙
王:我收藏醴陵釉下五彩瓷器已有三十多年时间了,主要遵循“不舍近求远,不厚古薄今”的原则进行收藏。大概的思路是:建国后醴陵瓷、“毛瓷”、人民大会堂用瓷以及艺术家作品是必须收藏的,但有选择。通过这些年的经历,我发现这种方向是对的。1964年醴陵为人民大会堂生产了一批国宴用瓷,1958年至1974年醴陵共五次为毛泽东主席制作生活用瓷,包括餐具、文具、茶具等。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民间寻宝、走进长沙”活动中,由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唐锡怀1974年精心创作的刻花描金薄胎碗被国家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专家发现。专家评价这只碗是釉下彩瓷发展到极致的一个艺术符号,可进入博物馆永久收藏。最后一致推举评为《民间宝物优秀奖》。这是该栏目民间寻宝活动中唯一的一件获得优秀奖的当代陶瓷作品,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这种种迹象都表明,醴陵釉下五彩瓷对湖南、国家乃至世界陶瓷艺术都做出了伟大贡献。大球泥这种特殊的原料是有贡献的。
邹:王先生的收藏理念确实精辟,那么您对于大球泥这种特殊材质其今后的发展与利用又寄予怎样的厚望呢?
王:这些年的收藏生活带给我精神生活的充实与享受,是不能用言语表达的。使我对釉下五彩瓷的收藏产生了浓厚兴趣,它给我信心,不仅是我一人,其实还有许多收藏爱好者都在追捧这批用大球泥制作的精美釉下五彩瓷。我想,它一定会成为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宝物与精神财富。随着时代的发展,大球泥这种原料已非常稀少,而将遗留下来的这部分大球泥要好好利用,这是我们这一代人要做的工作。我们要善待她、看重她、用好她,再不能浪费了。有了早年做“毛瓷”的经验,运用先进技术再加上现代艺术家的共同努力,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创造出新的醴陵釉下五彩瓷。
盛世收藏,这将成为众多人的希望。
左图:《但得众生皆得饱》 作者李人中 右上图:《白鹇》 作者易 武 右下图:《锦上添花》 作者丁华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