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现状及特点

2012-09-02 07:19李亚玲
关键词:归属感身份问卷

李亚玲

高职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现状及特点

李亚玲

对781名被试学生实施了问卷调查,从认同和投入两个维度深入分析了高职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现状和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总体来说高职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不强,并且学生对于学校主要是身份上的归属认同,而在情感卷入、责任和义务感、参与性方面明显不足。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存在年级、性别、身份上的特点。

高职学生;学校归属感;现状;特点

一、归属感概述

归属感是人类基本的需要之一,马斯洛(2003)的需要层次理论将归属的需要描述为“追求与他人建立友情,即在自己的团体里求得一席之地”。时蓉华(1988)将归属感定义为个体将自己归属于某一团体,并对其产生亲切、自豪的情绪体验。心理学研究认为,归属感是人际关系的一个方面,与社会支持关系最密切,而与孤独感相反,对人的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人的归属感得到满足时会感到快乐健康,没有得到满足则会产生抑郁、悲伤、消极的情绪体验。

早期的学校归属感研究者认为,学校归属感是在学校社会环境中,个人感到被他人接受、尊重、包容和支持的程度。而国内研究者对学校归属感的界定更加具体:包克冰(2006)指出,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对学校的认同和投入,愿意承担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并且乐于参与学校活动的情绪体验;徐坤英(2008)认为,学校归属感是学生把自己归入所就读的学校,以及由学生和教师所组成的集体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既有对自己学校成员身份的确认,也带有个体的感情色彩,包括对学校的认同、投入、喜爱和依恋等[5]。

综合以上定义,笔者认为,学校归属感既包含学生个体对所属学校的认知、情感体验,也包含学校这个生态系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它体现了这两者之间的感情维系和价值认同。

学校归属感是影响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元素,它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心理成长。Finn的研究表明,学校归属感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表现,提高出席率。Anderman(2002)发现,学校归属感与积极情感(如乐观)、学业成就、自我概念有显著的正相关,与消极情感(抑郁、被排斥感)显著负相关。Roeser等(1996)证明学校归属感对学业成绩有正向预测作用[9]。赵联防(2009)发现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因此,研究和培养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情绪、学业行为、学业成就等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此前的相关研究都将学校归属感作为一个单维概念,由此所得的研究结果只能笼统地反映出学生群体的归属感状况,而不能提供实际的操作思路。本研究首次利用因素分析的结果,从“认同”和“投入”两个维度对高职学生的学校归属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其现状和特点,为高职院校培养和改善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操作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被试选自广东省三所高职学院,采取整群随机取样法,从各年级各专业随机抽取班级进行数据采集(表1)。

表1 被试分布基本情况

(二)测量工具

学校归属感的测量采用包克冰、徐琴美修订的学校归属感问卷。该问卷由15个题目组成,五级评分,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分别计1-5分,其中第1、第5两题是反向题[4]。该问卷在中学生和大学生中反复试用,证明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本次研究在完成数据录入和整理后,首先对反向计分题的得分以“6﹣原始分”的方式处理,然后提取了问卷的信效度指标。

1.学校归属感问卷的信效度指标。本研究测得该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9,分半信度0.841。对该问卷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以明确其结构效度。对问卷的15个项目进行球形Bartlett检验,结果显著(x2=3622.23,p<0.01,KMO=0.906),表明适合进行因素分析。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3个,但是观察碎石图的走向,发现折线在第二个因子之前陡降,之后趋于平缓,因此判断抽取两个因子更为合理。再次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两个因子,这两个因子联合可解释项目总变异的45.50%,方差最大化旋转后各项目负荷均在0.40以上。此分析表明该问卷具有合理的结构效度。

2.学校归属感的维度界定。此前对学校归属感的研究都是将其作为一个单维概念,描述较为模糊,只能笼统地表明学生这一心理因素的强弱。而本研究则采用了因素分析的结果,将学校归属感分为两个维度,根据他们所包含的项目分别命名为认同和投入。结合学校归属感的定义,在这里“认同”是指学生心理上将自己归属于这一学校,认同自己是学校一份子;而“投入”指学生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卷入,愿意承担作为学校一员的责任和义务,乐于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

本测量中“认同”因子所包含9个题项的内部一致性为0.815,“投入”因子所包含6个题项的内部一致性为0.745。

(三)研究程序

2010年12月21日至24日,本研究的问卷调查在广东省3所高职高专学院全面展开。整个数据采集的过程在1周内完成,所有参与施测的教师都严格按照操作指南主持问卷调查,受测学生能认真答题,问卷完成时间在20分钟以内。整个施测过程平稳、严谨。

本研究共发出综合问卷900份,回收856份。全部问卷回收后首先剔除无效问卷,保留有效问卷781份,问卷回收率为95%,有效率87%。然后所有原始数据输入电脑,用SPSS14.0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

三、结果统计分析

(一)高职学生学校归属感基本情况

表2为高职学生学校归属感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分数越高表示归属感越强。总体来说,高职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低于理论中值3,其中认同得分略高,而投入得分偏低。

表2 高职学生学校归属感描述统计

对认同和投入两个维度进行相关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学生对所在学校的认同得分高于投入(t(758)=26.106,p=0.000),差异极其显著。

(二)学校归属感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以学生年级(1,2,3年级)为自变量,认同和投入因子分别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认同(F(2,769)=8.971,p= 0.000)和投入(F(2,762)=4.756,p<0.01)两个维度上都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进行事后多重比较发现,高职一年级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得分高于二、三年级(p<0.01),而三年级学生的投入得分高于一、二年级(p<0.05),差异显著。

以学生性别(男,女)为自变量,认同和投入因子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学校归属感在性别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在认同(t(770)= 5.252,p=0.000)和投入(t(763)=4.900,p=0.000)两个维度上得分都高于女生,差异显著。

以学生干部(是,否)为自变量,认同和投入因子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是否学生干部对学校归属感影响显著。有着学生干部身份的学生在认同(t(764)=2.313,p<0.05)和投入(t(757)=2.690, p<0.01)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

四、讨论

(一)高职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现状

本研究发现,高职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总体得分略低于理论中值,其中认同略高,投入偏低。这说明,总体来说学生的学校归属感还不是很强,并且,这种归属感主要表现为对身份的认同,即学生能够在心理上将自己归属于学校,认可自己是学校的一份子,但是他们对学校的情感卷入、责任、义务感和参与性方面明显不足。

参考相关文献可以发现,从总体状况来说,高职学生和大学本科生的学校归属感没有明显区别。赵联防与本研究采用了同一份学校归属感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学本科生的学校归属感均值略低于中度水平;杜好强证明,大学生体验到的更多是对学校的一种身份上的归属,对学校的情感体验和评价并不理想。

综合学校归属感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高校学生不论是本科学生还是高职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总体状况欠佳。这一现状值得高等教育工作者深思。学校归属感与学生的积极情感、自我概念、心理健康、出席率都有显著的正相关,它还能正向预测学业成绩,是影响学生学习、心理、情感的重要因素。那么,学校归属感目前的状况反映了我国高校教育中存在着怎样的问题?它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产生怎样的影响?怎样才能有效改善目前的状况,增进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感情维系和价值认同?怎样才能建立两者之间的良性关系,并使它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促进因素?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二)高职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特点

1.年级特点。考察学校归属感在年级变量上的差异,可以归纳出这样的发展趋势:学生在一年级基本完成对学校的认同,但这种认同感在二年级会显著降低,之后没有明显变化;而学生对学校的情感卷入、责任和义务感以及参与性始终处于较低水平,到大三才显著增强。

大一新生进入全新的大学环境,开始大学生活,心理上需要一个调整适应的过程。怎样融入校园这个社会环境,确立自己的身份认同感,是这个过程的主题。从本调查的结果来看,通过学校的引导和学生自身的努力,高职学生进校后基本能面对学校的现实,解决心理上的归属问题。但是,学生对学校的情感却始终比较游离,不愿过多地参与学校活动,不愿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这种若即若离的态度一直持续到大三,学生发现自己快要离开校园时,才有所改善。

根据这种特点,学校首先应抓住时机,在学生入校初期利用新生教育过程使学生熟悉学校,喜欢上学校生活,形成心理上的归依感。同时,学校应组织和倡导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内人际交流,以提升学校正面形象,增强集体凝聚力,使学生在身份认同的基础上加深对学校的情感依恋。必要时,还可以由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团体辅导,以提升其学校归属感。

2.性别特点。本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对身份归属的认识还是对学校生活的参与感,高职男生都明显优于女生。这可能源于以下因素:(1)大学阶段的男生心理开放性和活动性高于女生。20岁左右的男生个性已基本发展成熟,青春期的心理冲突、闭锁以及自我同一性缺失等心理发展问题已基本解决,正是独立性强、比较稳定、能够与外界达成平衡的时期;而女生在这一时期心理和行为上还存在一定依赖性,离开家庭庇护的她们比男生更难于开放心扉,认同和投入大学生活。(2)性别角色认知的影响。性别除了具有生物学上的分类意义,还承载着社会文化认知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对男性和女性的角色期待模式,使得男生更愿意归属于环境,投入和参与校园活动,而女生更愿意归属于家庭,对学校的情感卷入和参与性不强。

但是,不论对于男生还是女生,学校归属感与他们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就、生活质量各方面都息息相关,是不可忽略的心理因素。因此学校方面应加强引导,帮助学生尤其是女生,克服心理和情感上的壁垒。女学生自己也应在学校的帮助下,努力打开心扉,接受自己的学校,增强认同感,承担作为学校一份子的责任和义务,更多地参与学校生活。

3.在校身份特点。本研究证明,学生干部的身份能显著增强学生的学校归属感。角逐学生干部身份的学生本身就有参与学校活动的主观愿望;而成为学生干部后他们不可避免地更多地参与各方面的活动,锻炼了能力,增强了自信;在活动中他们也更容易确立起在学校的身份感;这种种原因使得学生干部成为学校归属感更强的一个群体。

学校可以依据这一特征,大力加强和鼓励学生社团建设,组织和倡导竞赛、文化节、节日庆祝等校园文化活动,适当宣传和奖励,给学生提供展示各方面才华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自信,找到认可,找到自己在学校的位置。

五、结论

总体来说,高职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不强,并且学生对于学校主要是身份上的归属认同,而在情感卷入、责任和义务感、参与性方面明显不足。

高职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存在年级、性别、身份上的特点:(1)学生在一年级基本完成对身份归属的认同,这种认同感在二年级出现一个显著抽离之后趋于稳定;而对学校的情感投入始终处于较低水平,在三年级才显著提高。(2)相比于女生,男生在学校更容易建立起身份归属感,更愿意承担作为学校一份子的责任和义务。(3)相比于普通学生,有着学生干部身份的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更高,对校园生活更投入。

[1]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成明,编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55.

[2]时蓉华.社会心理学词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187.

[3]赵联防.大学生学业情绪、学校归属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book=202,ebook=87

H319.1

A

1673-1999(2012)10-0202-03

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高职学业情绪特点、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策略研究”(11Y102)。

李亚玲(1972-),女,湖北安陆人,硕士,南华工商学院(广东广州510720)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2-03-31

猜你喜欢
归属感身份问卷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跟踪导练(三)(5)
身份案(下)
问卷网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