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导入方法浅谈

2012-08-30 16:54谭海涛
科学时代·下半月 2012年6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课堂

谭海涛

[摘 要] 随着高中历史新课改的深入,对于课堂教学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有必要用新颖、合适的导入方法来吸引学生。导入的方法大概有复习导入法、兴趣导入法、时事导入法、歌曲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生活导入法、图片导入法、声像导入法等等,力求使高中历史教学化抽象为具体,融趣味于严肃,为新课的讲授打开通途。

[关键词] 新课改历史课堂导入法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学以致用,而教学的艺术在于怎样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需求。“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的研究表明,第一印象的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因此,导入环节,作为走入课堂的首要环节,对于收拢学生精力、激发兴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导入新课是一种教学艺术,它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一个成功的导入法可以马上引起同学们的注意,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活跃课堂,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历史课也不例外。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行,今天的历史课堂不再是简单的粉笔加黑板。科技的发展促使多媒体技术逐步走入历史课堂,极大地挑战着传统的的教学方法。同时,学生电脑知识的普及,对于新的教学方式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这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和探求,去精心设计历史课的“导入语”,以求影响课堂效果,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下面我结合工作以来的教学实际,就历史课的导入方法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复习导入法

由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一般由教师设计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这既可以达到“温故”,也可做到“知新”。复习提问应该和新课内容密切相关,过渡到新课也应十分自然。切记复习不是为了修补倒塌了的建筑物,而是添建一层新的楼房。

例如,在讲述必修三第三课《宋明理学》时,先带领学生复习前两课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的史实,然后再设疑:“儒家思想在汉代以后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尤其在进入宋代以后它有哪些变化和发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内容。”由此以旧引新,承上启下。既让学生复习掌握了旧的基础知识,又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 兴趣导入法

这种方法可以引经据典,不拘一格,只要不脱离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例如,我在讲必修三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时,就引用了英语单词“human(人的、人性的)”、“humanism(人道主义、人文主义)”、“humanist(人文主义者、人道主义者”),学生的兴趣很快就被调动了起来,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让学生记住了几个英语单词,一举两得。

三、时事导入法

时事,就是当今社会上发生的,学生关心的现实事件,包括媒体上的新闻。用与本课直接或密切相关的时事进行导入,能够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产生历史与现实生活的亲近感。同时,从目前考试命题看,时事新闻的切入,也是一种趋势。用时事导入,不仅赋予“史”以时代感和亲切感,而且会加深学生对现实事件的理解。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历史发展的脉络呈现在学生面前,从中可以发现历史发展过程某些带规律性的道理。

四、歌曲导入法

用歌曲导入新课,可以创设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不仅能丰富深化教学内容,还能把历史知识与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及优美的旋律融为一体,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的去寻求新的知识。

例如,我在讲必修二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时,我在课前播放了戏曲《天仙配》,戏曲唱腔响彻教室,引人入胜。戏曲中对于田园似的生活的满足和在这种生活方式下女子劳作的辛苦做了详细的表述,会吸引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中国古代的农业生活。教师不用任何解说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课堂效率。

五、生活导入法

越是贴近生活,越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而历史往往被认为脱离现实生活,因而大多数学生都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联系现实生活,就能消除学生对历史的厌倦情绪,使他们带着一种亲切和愉快的心情去学习。

六、故事导入法

讲故事是学生喜爱的方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故事,在故事导入时,要做到贴切、生动。

例如我在讲必修三第12课《探索人类起源之谜》时,先向学生介绍中西方对人类起源不同的传说故事,西方有上帝创造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东方有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学生对这些有趣的故事十分着迷,然后再问:你认为这些传说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呢?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发现人类起源的奥秘又是什么呢?然后再进入本课的学习。好奇心和求知欲会使学生主动的学习这些知识,聚精会神的投入新课学习之中。

七、图片导入法

历史是过去发生过的事情,具有不可逆性,仅仅依靠文字很难全面清晰地描绘当时事件的真实场景。而图片可以比较形象直观再现历史的原貌,比干瘪的文字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同时历史图片中也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可以吸引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提高分析图片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多媒体技术条件下,教师可以选择大量图片,改变传统的图片单一的模式。在导入中,教师可以选择纵向历史发展的图片。

例如我在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课中,我选用了《清明上河图》中的部分,让学生充分地、仔细地观察图片内容,然后因势利导,设问“从图片中,你可以看到宋朝时期的商业呈现出怎样的繁荣局面?”色彩鲜明的图片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充分汲取信息的兴趣。

八、声像导入法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对声像的记忆要比图片记忆保持间较长。声像资料图文声并茂,比图片更全方位地展现历史事实的原貌。具有磁力的解说词更容易将历史史实吸引学生,深入其头脑中。活生生的人物可以展示当事人的真实表情,吸引学生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史实片段可以代替教师口头的说教,将学生引入到过去的真实现场,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比如我在讲必修三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时,就播放了早期的无声电影《水浇田园》和《火车进站》,之后引导学生:“资料中的火车是以蒸汽机作为动力的,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这些历史资料是通过时么方式保存和呈现给我们的呢?”学生自然会想到电影,就很自然的过渡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并引入本课的三次科技革命的主题。这样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便于教学内容的展开。

我总结的以上的几种导入法,虽然形式各异,但殊途同归,目的都是为了使高中历史教学化抽象为具体,融趣味于严肃。从而使学生从枯燥的历史知识记忆中释放出来,真正使学生愿意去学。以达到新课标中所要求的那样“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本好的小说加上一个扣人心弦的序言,我们就会手不释卷;一堂好课,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自然会把学生的全部精力揽引到我们的授课过程中。我们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营造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师生在合作中开启智慧之门,让彼此在交流中开启思维之门,提升师生教与学的能力,为教授新课、学习知识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1]所罗门·阿希.《社会心理学》,1952年.

[2]胡天鹏.《历史教学法导入的艺术》.甘肃日报,2008-10-16.

[3]许微微.《浅谈历史教学中导入的艺术》.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7(01).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历史课堂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欢乐的课堂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新历史
写字大课堂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