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辉华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学校由于学生数量多而教师数量相对较少,每位教师基本都是满负荷运转。除周三、周六晚上外,其余每晚都得在校住宿,早上还得与学生一同做早操,就是周日晚上也得返校开会。那个时侯在校时间虽长,但除了教学教研外,课外探讨的更多的倒是自己出卷与刻印试卷。出卷与刻印试卷简直就是第三教学业务,茶余饭后经常议论:某某老师刻印的试卷就像机器打印的一样,字迹工工整整,笔画刚劲有力,布局美观合理;某某老师印卷技高一筹,印卷后两手干干净净,一点油墨痕迹都没有;某某老师刻印一张蜡纸能印七八百张白纸,是学校的第一高手,他能把别人印皱了的蜡纸重新调整印平,因此,有许多年轻教师主动到他的地方拜师学艺。我当时还年轻,我的同年级同科老师怕我印不好(因为当时每个年级都有两三百名学生),一般是要我出卷,由他们去刻印。当然,在印卷时我还是会主动参加,边帮忙、边学习。刚开始我就翻翻卷,后来,在其他老师的指点下,我也试着学会了印卷。
别小看一张小小的蜡纸,其中的学问还挺大的。动笔刻印前,不但要看清蜡纸的正反面,还要看清蜡纸的中线、标刻的方框与尺寸,再根据试题的多少,每道题大约需要预留给学生答卷的空间,再粗略作个总体布局,估计出所需蜡纸的张数,然后再根据题目特点,确定字体的大小后方可动笔。刻写时,字体大小、疏密排列要适中。字体太小,印到最后字迹可能会密密麻麻看不清楚;字体过大,既浪费空间又浪费蜡纸,还会浪费白纸,增加印刷的工作量。刻写用力要均匀,用力过大,会划破蜡纸漏墨;用力过小,到时印出的试卷又看不清楚。如果你不小心刻错了个别字,没关系,你可用铁笔的塑料一端轻轻将蜡纸上的蜡刮平予以纠正,但刻印千万不能超过蜡纸的方框线,否则将印不出来。
至于印的技巧要求也相对较高。蜡纸不能放反了,蜡纸底下所放白纸的厚度要适中。蜡纸的定位与上墨是整个印刷过程的关键,定位不恰当不但会影响试卷的美观,有时还会导致有的试题印不出来。上墨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且各个方向上墨都要均匀。上墨不均匀会导致试卷上的字迹笔画粗细不一,严重则会导致有的地方看不清,有的地方又一塌糊涂。印刷时用力不能太猛,要均匀,最好是用阴劲。
油印还有许多烦人的地方:夏天油墨容易弄脏手和衣服,冬天油墨又难化开,需要煤油来溶化。在印刷过程中若出现蜡纸缩拢,那是最担心的事,生怕还没印完蜡纸就坏了,再刻一张蜡纸确实太麻烦,也不甘心;勉强印下去又怕看不清楚,有时实在没办法还得请高手帮忙。印完后还要撕下并销毁蜡纸,一来防止油墨干了损坏纱布,二来还要防止学生私自翻印试卷泄题。更为烦人的是农村学校经费紧张,每个教研组只配备一两块钢板,而教师们又尽心尽职,不甘落后,尽管刻印是一件苦差事,但在月末、期中等时侯钢板特别跑红,你若不抢抓机遇,提前与教研组长打好招呼排好位置,想要钢板刻印一时半会确实还难以轮到,到时还真弄得你心里干着急。为此我曾私人买了一套钢板。
现在的试卷不用自己出,也不用自己印,轻松了许多,但心里总有一种缺失的感觉。或许油印试卷的试题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挑选、改编、刻写和印刷,从头至尾都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多了几份艰辛与付出,心里也就多了几份收获感和珍惜感。尽管油印试卷很烦人,但它还真的让我终身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