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仲贤
信息化项目是个“烧钱”的游戏已经是很多管理者对于信息化项目的直观印象。我们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经常遇到经费比较困难、建设任务又很多的情况,在此过程中逐渐摸索出几条“省钱法则”。
信息化项目的建设正如围起墙来盖楼,围墙外面的领导和员工翘首以盼数日,只见墙内尘土飞扬,却始终不见声色,殊不知围墙内正在热火朝天地为日后的坚固打下坚实的基础。待到地基打好,高楼大厦才会一层层拔地而起,这时外面的人才能看到成效。信息化项目周期长,效果很难量化,持续投入却总是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学校领导对信息化项目留下的印象。
一般而言,信息化预算应包括:建设支出和日常支出。对信息化建设较为成熟的学校来说,大部分预算应该用于日常维护,而相对较少的资金用于新项目建设。目前,兰州大学的信息化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预算有很大一部分用于新系统建设和人员培训。
如何优化预算的配置尤为重要。首先要充分了解市场行情,把好价格关。其次,多和同行交流,把握项目工作量,合理预算人力成本。第三,尽可能细化项目建设内容,把预算做细。
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硬件的采购尽量靠后。在一些有开发性质的项目中,软硬件常常一起招标,然后进入建设过程。按照软件的开发进度,大多数需要半年左右,这个过程实际上浪费很大。而在研发过程中,硬件基本属于闲置状态。我们常说“有钱不买半年闲”,半年时间对于一些高端硬件来说价格差异非常大,尤其是一些刚刚投放到市场的高端产品。为了省钱,我们的做法是在软件基本成熟可用时才开始购买硬件,避免硬件被闲置,这样往往也能购买到更好的硬件。
如何评价一个信息系统的优劣也是一个研究性课题。在我们看来,“有用、好用”的系统起码是一个成功的系统。
利用率指标是信息化建设成果评价的重要指标。信息化建设中的投入是巨大的,但是产出很难进行量化比较。我们的性价比一般会根据系统规模大小、难易程度等,与同类系统进行比较,建设成本低者为更优。通过这样的评价,使得我们能更好地把握信息化建设中定价难的问题,避免了经费浪费。
信息化建设不搞“大生产”运动,受制于人力、物力,“大生产”运动一般很难在信息化领域内快速发展。为了保证效果,我们的做法是把项目按照分步走的模式进行拆分,使得每个项目都在可控范围内进行建设。项目变小了,自然可以做得精细,需要配套的人力也刚好够用。
在经费的使用上也常常需要“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一般来说,信息化建设的经费在不同的学校会有不同的出处,出处还不止一个,而每一项经费看起来都不够完成一个信息化项目。此时,如果能对项目进行合理拆分,充分利用每一笔经费,照样可以逐步完成建设任务。
这个法则同样也用在校级数据仓库的建设上。在信息化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数据库建设是重中之重,而数据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逐步积累、不全面铺开”的做法无疑是一个稳妥的好办法。
信息化项目建设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是人所共知的。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形成了这样的系统,看上去好像能完成工作,但是B u g频出,数据标准化程度差,设计缺陷明显。这样的系统就像鸡肋,维护难度极大。对于这样的系统,我们的做法是果断推倒,重新再来。
硬件建设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服务器,工作基本稳定可靠,但是速度很慢,由于散热器件老化导致声音很大,耗电量也很大。这个时候应该果断舍弃。按照硬件的发展速度来看,这些机器的性能往往赶不上当下一个主流P C机,而它每年的电力消耗巨大,这样的机器需要果断淘汰。在I T硬件高速发展的今天,用升级设备来保证一个旧设备继续运行的成本,往往远大于更换新设备,此时放弃即是节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