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立 王贤彬 符 淼
进口关税一直是各国调节进口商品的有效工具,它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进口国的贸易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出口导向型的对外贸易政策,一方面采取出口退税等政策扩大出口,另一方面采取征收进口关税等政策约束进口,成功地实现了出口快速增长,并得以长期维持贸易顺差,带来了充足的外汇储备,实现了对外开放的经济稳健性。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条件的转变和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中国传统的粗放型的出口导向贸易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急需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予以转型,实现对外贸易和宏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11年以来,我国对进口关税进行了一系列新的结构性调整。这是我国外贸政策调整和转变的一次具体表现,从我国外贸战略角度看,贸易平衡发展和转型升级是当前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作为我国贸易大省,进口关税的调整势必对广东的外经贸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主要回答这些影响将表现在哪些方面和影响程度等问题。其次是对近年来我国关税调整政策的内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提炼了关税调整政策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特征,进而分析了这一系列调整对广东的经济特别是对外贸易增长和发展转型所造成的影响,最后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供了政策建议。
关税是各国贸易政策的主要体现,其对贸易增长、经济增长和效率进步等方面都可能产生影响。经济学文献对上述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有成效的研究。
已有理论和文献认为,一国关税水平的变动会影响该国的进口贸易额,两者呈负相关关系,即关税水平的下降会导致进口的增加。因此,经济学家更加关心的是关税下降会带来多大程度的进口的增加。罗嘉[1]将关税视为内生变量,在考虑关税对进口影响的同时也考虑进口对关税的影响作用,采用联立方程组分析发现,关税下降一个单位,进口渗透度上升0.6-0.7个单位,这意味着关税下降在中国具有显著的进口促进效应。
过往文献研究了关税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但是在严格理论假定的基础上,关税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效果及路径并没有确定的结论。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2]基于内生增长理论,构建了一个基于小国假定的多国贸易模型,证明关税政策可以通过影响技术性人才在研究部门和制造部门的配置而影响经济增长。Dinopoulos 和 Syropoulos[3]运用内生增长理论建立模型,论证了关税可通过影响技术创新作用于经济增长。孙烽[4]则进一步指出关税下降引致技术创新受到一系列的因素制约,包括市场和所有权制度条件等等,因此关税下降带来的竞争效应有助于减少当前中国体制中的障碍要素,并促进技术创新,加快经济增长。
既然关税政策调整可能影响到技术创新,那么关税政策的另一重要影响是其可能会对经济体的宏观效率和企业微观生产率产生影响。已有大量文献阐明关税降低会通过加强进口竞争提高生产率[5][6][7]。余淼杰[8]使用1998-2002年我国制造业企业层面上的面板数据,估计了中国的贸易自由化对中国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发现贸易自由化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显著为正,而贸易自由化的重要维度就是关税或者非关税壁垒的减免,这种正面影响在非出口企业中更加明显。汪建新和黄鹏[9]使用中国加入WTO之后的2002-2009年数据,构建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价格贸易条件变动和进口关税削减对产出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发现进口关税水平的削减对我国生产率的影响为负。这种负面效应主要是因为,削减进口关税税率所推动的进口贸易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带来的负的竞争效应要大于其所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因此,对于关税壁垒降低是否推动了企业微观效率的提升,学界并没有定论。
近年来,我国更加频繁地采取了结构性降低进口关税的措施,其具体对我国区域对外贸易、经济增长、产业转型及效率提升具有怎样的影响,需要在理论基础上结合具体措施和情形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关税税率较高。1992年底前,我国关税的算术平均税率为47.2%。自1992年以来,我国先后几次较大幅度对我国关税进行自主降税,使我国关税总水平由1992年底的43.2%降低到2001年初的15.3%,总降税幅度近65%。2001年加入WTO以来,我国关税总水平逐年降低。目前,我国关税总水平为9.8%。其中农产品平均税率为15.2%,工业品平均税率为8.9%。具体关键时间点的历史数据和国际比较情况见表1。总的来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关税总水平不断降低,关税结构不断优化,基本实现了从“高税率、窄税基”向“低税率、宽税基”的转变。但是,近年来国际分工和全球贸易形势转变迅速,中国的外贸发展方式也面临压力与挑战,关税调整和改革无可避免地成为其中一个重要议题。
表1 1992年以来的关税税率变化情况表及国际比较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其中一个重要特征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确立了出口高于进口的格局,连年贸易顺差,2010年进口依存度为18.3%,出口依存度达到23.3%,净出口依存度达到5%以上。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显示了中国对外发展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一定程度上是由不平衡的出口补贴和进口关税政策组合造成的,因此实现再平衡离不开进口关税政策的调整。(见图1)
图1 中国历年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
另一个突出的趋势是,在中国进口外国产品的过程中,进口产品结构发生了显著的趋势性变化。其中,初级产品占比出现了趋势性的上升,而工业制成品占比则出现了趋势性的下降,工业制成品占比从1990年的81.5%下降到2010年的69%。这显示出中国并未充分利用比较优势,从其他国家进口更多的工业制成品。这一定程度上与中国的进口关税政策有关,中国未来应该实施结构性的关税减免政策,促进高品质和高技术的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比重,推动本国产业和技术升级,增加广大消费者的贸易收益。(见图2)
图2 中国历年初级产品进口占比与工业制成品进口占比
在世界经济仍然处于后危机调整时代的2011年,我国的进出口形势并不乐观。2011年我国各月的进口同比增速大多高于出口同比增速,平均而言高出约5个百分点。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9.3%。2011年全球经济实际增长率为4%,而中国主要的出口目的地即发达经济体增长率仅为1.6%。如果各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反映了各国需求的增长率,则可以看出我国强劲的需求和国外极度疲软的需求具有强烈反差,而我国5%的进出口增速差显示出我国的出口仍然表现良好而进口仍有潜力可挖。因此,我国仍需采取一定的政策促进进口,实现贸易平衡可持续发展。(见图3)
图3 2011年中国分月出口、进口同比增速
正因上述对外贸易的系统性变化,近年来我国关税调整相对变得更加频繁,其调整的战略导向也发生显著转变。以前关税设置目标导向主要是限制进口、保护市场,促进国内企业生产与出口;当前的关税调整目标导向更多地指向促进贸易平衡发展、满足国内消费需求、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初以来的新进口关税政策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战略指导思想。
在上述背景下,2011以来,为满足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国际贸易和进出口平衡,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丰富人民群众生活,我国对资源性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工业基础原材料、国内暂不能生产或国产性能技术指标不能满足需要的零部件和关键设备、与公共卫生相关的产品、以及部分日常生活用品等600多种商品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进口暂定税率。另外,我国降低了电子类产品的税率和完税价格,提高了高级滋补品和高级化妆品的完税价格,并于2012年对进境物品实行了这一新的关税。
第一,降低数码产品的关税和完税价格,提高高级滋补品和高级化妆品的完税价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国务院2011年批准调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物品进口税率表》(海关总署公告2011年第6号公布),海关总署对进境物品实行了新的政策。变动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新产品特别是电子产品层出不穷、更新很快,高级营养品等的价格波动较大,相关产品原有进出口税率设置难以适应市场变化情况。
第二,实行暂定税率的600余项进口商品的平均税率约4.5%,优惠幅度接近60%。对丙烷、丁烷等资源性商品,脂肪酸等基础原材料商品,高清摄像头、液晶投影仪用偏光板、电子驻车制动系统等关键零部件,首次实施年度进口暂定税率。降低了磷、硒等商品的暂定税率,提高或取消了碳纤维纱线、离子交换膜、轿车用增压器等商品的年度进口暂定税率。对煤炭和铜等资源能源商品、聚乙烯等基础原料类商品、喷气织机和液晶显示屏用原板玻璃等先进设备和关键零部件、大马力拖拉机等农业生产资料、医疗卫生用品以及婴儿食品等日常生活用品继续实施暂定税率。
第三,为扩大双边、多边经贸合作,2011年我国依据与有关国家或地区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或关税优惠协定,对原产于东盟国家、智利、巴基斯坦等国家的部分进口产品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协定税率。其中,按照《亚太贸易协定》第三步关税减让计划,2011年我国对原产于韩国、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和老挝五国的1778个税目商品实施协定税率,平均税率为8.8%。同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自2004年1月1日起实施,到2010年双方90%以上商品已实施零关税,对东盟各国的协定税率平均为0.1%,相对于最惠国税率,平均优惠幅度为99%。
另外,在内地与香港、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框架下,对原产于港澳地区且已制定原产地优惠标准的产品实施零关税。2011年,内地对香港和澳门实施零关税的产品已分别达到1626项和1215项。根据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计划,2011年起对原产于台湾地区的500余项早期收获商品实施协定税率。同时,2011年继续对原产于老挝、苏丹、也门等41个最不发达国家的部分产品实施特惠税率。
2011年以来的关税调整政策在新的战略思想指导下,进行了系统性和结构性的调整,体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首先,关税调整进一步降低了我国的实际税率水平。关税调整方案主要以实施暂定税率、降低商品完税价格等方式,降低部分能源原材料的进口关税,适当降低部分生活用品进口关税,调低部分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关税,这在很大范围内有效降低了我国的实际进口税率水平。
其次,此次关税调整是一种结构性的关税调整。突出的一点是,有针对性地降低了液晶投影仪用偏光板等高新技术产品和零部件、风力发电设备等新兴产业技术核心设备的进口税率,而对于一般性行业和技术的产品和零部件则不进行进口税率调整,以优化我国进口产品结构,更好地发挥进口对国内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带动作用。
再次,此次关税调整体现了区域性调整特征。这体现在以下方面,依据与有关国家或地区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或关税优惠协定,对有关国家的部分进口产品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协定税率;对原产于港澳地区且已制定原产地优惠标准的产品实施零关税,对原产于台湾地区的多项商品实施协定税率。
从当前的进口关税总体水平看,未来进口关税总体税率下调的空间有限,未来关税调整的内容还将以结构性调整为主。重点将围绕降低部分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能源原材料和一般性生活消费品的进口关税。结合自由贸易区降税安排,进一步扩大零关税商品范围,引导企业扩大从自由贸易区成员方的进口。
分析2011年起我国的关税调整方案,总的来看,对广东经贸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总量上的影响,有利于广东扩大进口,增加消费,促进广东贸易平衡发展;其二是结构上的影响,有利于广东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及关键零部件的进口,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但是,关税调整方案对稳定出口的影响主要起间接作用,其影响机制复杂,影响效果具有不确定性。
广东历来是出口发展快于进口,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2011年全年广东进口额为3815.4亿美元,占全国的份额为21.8%,同比增长15%,低于全国9.9个百分点。出口5319.4亿美元,占全国的份额为28%,同比增长17.4%,低于全国2.9个百分点。今年1-2月广东进口额为533.3亿美元,占全国份额为19.87%,同比增长1.6%,出口734.6亿美元,占全国份额为27.78%,同比增长0.7%,进口增速快于出口,但进口规模仍然偏小,进口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贡献仍然偏低。根据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2012年关税调整方案》,2012年对730多种商品实施较低的进口暂定税率,平均税率将降低4.5个百分点,达到4.4%。按照关税税率降低一个单位,进口渗透率增加0.6-0.7个百分点的估计,2012年广东的进口规模将增加120亿美元左右,贸易顺差将降低8%。
《方案》中进口关税降低涉及的高端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所需的关键设备和零部件,主要包括电子通讯设备、机械模具、印刷机械、高端显示器、喷气织机、汽车零部件、高压输电线、手机用摄像组件、高清摄像头等先进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这些产品大多是国内无法生产的高技术产品,因此对广东的生产企业影响不大。通过降低相关设备和零部件进口税率,可以降低进口成本,有利于广东企业进口上述产品并带动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的提升。尤其是涉及电子信息产品核心部件、高端成套设备等先进制造业等进口关税的降低,有利于广东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2011年广东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总额达到1600亿美元,按照税率降低4.5%计算,广东企业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成本将降低72亿美元。
《方案》关税下调涉及的产品主要集中在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微型电机、风力发电设备、高压输变电设备、新能源电池等关键设备和零部件。金融危机以后,全球产业结构进入了一个重新调整的战略机遇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水平将决定广东在全国乃至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从发达国家不同时期新兴产业的发展经验来看,进口新兴产业的关键零部件往往能起到促进高新技术学习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广东应该抓住这次关税调整的机会,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的引进力度,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步伐。
《方案》降低了原油、煤炭、焦煤、成品油、大理石、铁矿石、有色金属矿石等原材料的进口税率,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些产品的国际价格处在高位,且价格上涨的长期趋势难以改变。进口税率的部分调整,尽管能够增加能源原材料的供应,但难以大幅缓解供不应求的基本格局。以原油为例,按照布伦特每桶原油105美元计,税率降低4.5%,进口价格最多只能降低4.725美元,对能源原材料价格的降低作用有限。考虑到近年来广东企业利润率低位徘徊,降低进口关税对于企业加工成本虽有一定的降低作用,但不会改变企业生产成本上涨的长期趋势。
《方案》降低了数码产品和其他部分日常生活性消费品的关税和完税价格,这将刺激广东对此类消费品的进口和消费,加大广东同类产品生产企业的市场竞争程度,对它们的生存状况和盈利能力产生一定的压力。比如,若一件电子产品原定完税价格为5000元,当前完税价格平均降幅为42%,按10%税率计算,则该产品价格直接下调210元,这对本地生产的同类产品的冲击不可忽视。但应该看到,这种调整的行业和产品影响范围有限,影响的程度相对不会很深。从长期趋势看,随着我国市场开放与自由度不断提高和区域贸易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协定税率仍会不断下降,广东相关产品生产企业仍将面临长期的市场竞争压力,因而应未雨绸缪,紧依市场变化,加快产品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等战略实施步伐,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进口关税的下调对出口仅能起到间接的影响,其对出口规模影响的机制主要是通过降低进口成本从而提高广东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但出口能否稳定增长取决于众多内外因素,在当前外需市场疲软不振的情况下,通过降低进口成本稳定出口规模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从贸易方式结构上看,由于加工贸易需要大量进口关键零部件和各种原材料,关税下调对加工贸易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生产技术和研发能力的提升具有较大的正面作用,因此加工贸易出口将较多地受益于关税下调;对于较少依赖于进口的一般贸易企业,正面影响相对有限。从贸易产品结构上看,由于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大量采用进口的先进零部件,因此该类企业的生产成本将由此降低,从而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而对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则影响较小。
根据上文分析,近年来的关税调整政策能够促进广东贸易平衡,缓解外贸顺差过大带来的突出矛盾,推进对外贸易特别是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广东省委省政府及企业均应深刻认识关税政策调整的内涵与外延,紧紧抓住政策机遇,切实实施配套政策和开展配套行动,保障外贸平稳发展,实现企业可持续经营。
1.鼓励进口、实现贸易平衡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
国际贸易理论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进口对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作用远远大于出口。当前,转型升级是广东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进口关税下调等政策看,扩大进口已经成为我国贸易战略的重要部分,因此广东应该抢抓机遇,加大对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核心设备与关键零部件进口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进口先进设备。上文的分析表明,关税调整对企业的进口成本降低作用有限,建议广东政府对方案中国家鼓励进口的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产品给予更大的进口支持力度,在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面出台具体配套措施。
2.实施多元化能源保障战略
广东是我国的能源和原材料消费大省,能源原材料短缺一直困扰广东经济发展,从长期趋势看,如果广东没有建立完善的能源原材料保障措施,这一局面将无法改变。从上文分析看,能源原材料进口关税降低的作用有限。今后,广东一方面应该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并购、合资等股权和非股权合作方式,将能源开发和生产延伸到境外;另一方面,应该采取多元化的能源进口模式,建立多来源的能源供应网络,降低能源原材料供应过度集中的风险,保障广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处理好贸易发展方式转变与稳定出口的关系
近年来,广东出口增速持续下滑,稳定出口成为广东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任务。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并不应以降低出口增速、失去原有国际市场份额为代价,而应该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当前,贸易环境复杂多变、出口企业面临众多困难的情况下,广东政府更应该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既是一个认识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广东应继续保持对出口扶持政策的稳定性,加大外贸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现在稳定出口前提下的贸易发展方式转变。
1.更加密切地关注国家关税政策和其他外贸政策的调整,研究相关政策对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影响,战略性与前瞻性地做好企业发展谋划,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2.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国家关税调整的契机,加大关税优惠产品的进口力度,积极地采用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核心设备和关键零部件,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升级企业生产技术,培育和壮大企业的自主研发基础和能力,争取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和品牌竞争者。
3.生活性消费品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应该密切关注关税政策调整的短期动作与长期趋势,正视调整所带来的生产成本上涨和市场竞争加剧等压力,提升管理水平,有效控制企业生产成本,充分利用国家高新技术产品与设备关税优惠政策,敢于开展生产技术改造,加大产品研发和品牌建设力度,提升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降低产品能源和原材料消耗,积极拓展国内市场和新兴经济体市场,努力使国内市场和新兴市场成为企业实现新时期快速发展的突破口。
[1]罗嘉.关税内生化及其对进口的影响.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硕士毕业论文[D]. 2006-6.
[2]格罗斯曼, G, M.,E·赫尔普曼。全球经济中的创新与增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3]Dinopoulos, E., and C. Syropoulos.(1997).Tariffs and Schumpeterian growth,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42(3-4), 425-452.
[4]孙烽.关税、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J]世界经济文汇,2000(1):26-29.
[5]Tybout , J.(2000).Manufacturing firm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How well do they do, and why?,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00, 38( 1), pp.11-44.
[6]Bradford, S.and Lawrence R.(2003).Has globalization gone far enough? The costs of fragmentation in OECD markets. Washington DC:T he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3.
[7]Rodrik, D.What’s so special about chinas export s?”,China and World Economy, 14(5), pp. 1-19.
[8]余淼杰.中国的贸易自由化与制造业企业生产率[J]经济研究,2010(12): 97-110.
[9]汪建新,黄鹏.价格贸易条件变动、进口关税削减与中国加入WTO 的生产率效应[J].世界经济研究,2011(12):3-9.
[10]谷成.关税的效应分析与中国关税政策选择[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