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润桐 宁 青
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新型给药系统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28
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常常存在免疫功能低下,并伴有抑郁症和焦虑症。因此,本研究采用强制束缚和电脉冲刺激模拟慢性疲劳模型,观察自拟经验方复方蛹虫草制剂对模型大鼠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释放的调节作用以及对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
药物 复方蛹虫草制剂 (YCC)由蛹虫草、熟地黄、枸杞子、党参、大枣组成,均购自亳州市联华医药有限公司。将处方量药材投料,水煎煮2次,每次1.5小时,过滤,合并滤液,常压浓缩,得浸膏,加纯化水混匀后灌胃给药。
实验动物和仪器 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体质量180~200g,由上海西普尔-必凯实验动物有限公司提供购自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仪器:XMTW-4100游泳箱 (北京硕林苑科技有限公司)、电针仪(6805-Ⅲ型,福建省医疗器械厂生产)。
2.1 剂量与分组 给药剂量分别为0.6、1.1、3.4g/kg分为低、中、高3个剂量组 (相当于人体推荐摄入量的5倍、10倍、30倍)。灌胃给药每天一次,共30d。
2.2 慢性疲劳综合症 (CFS)的造模 对模型组和复方蛹虫草高中低剂量组实施造模。每天电击,用波宽2ms的电脉冲,1mA电流强度,时间间隔15s,每天16次电击。束缚和冷水游泳隔日交替进行:将大鼠放进自制的行为束缚筒内,束缚2h/次;冷水游泳,水温22℃,时间5min[1-2]。
2.3 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检测 各实验组动物末次给药1h后进行强行剌激,立即断头处死,迅速取出动物全脑,去除小脑后将脑组织称重。去甲肾上腺素 (NE),多巴胺 (DA),5-羟色胺 (5-HT),5-吲哚乙酸 (5-HIAA)试剂盒,由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3-4]。
2.4 淋巴细胞凋亡率的检测 大鼠腹腔麻醉后一次采全血5 ml备用。加入Annexin V-FITC和PI,混匀后冰浴避光放置15 min,随即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统计早期凋亡、晚期凋亡和凋亡细胞总数目[5]。
2.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方差分析。
3.1 YCC对CFS大鼠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脑组织中NE,DA,5-HT含量明显降低 (P<0.01)。YCC高剂量组NE,DA,5-HT含量明显升高 (P<0.01)。结果见表1。
3.2 YCC对CFS大鼠模型外周血淋巴细胞细胞凋亡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早期凋亡晚期凋亡指数显著高于正常组 (P<0.01);YCC组大鼠早期凋亡晚期凋亡指数显著高于模型组 (P<0.01)。见表2。
表1 YCC对大鼠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 (n=12,±S)
表1 YCC对大鼠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 (n=12,±S)
* 表示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组别 剂量g生药/(d·kg体重)NE DA 5-HT 322.5 ±41.6 511.2 ±60.5 724.3 ±60.1模型组 - 276.6 ±36.7 372.4 ±46.2 671.3 ±40.8低剂量组 0.6 321.2 ±62.3 456.5 ±78.2 697.2 ±76.2中剂量组 1.1 334.6 ±62.3 487.4 ±79.4 711.4 ±47.2高剂量组 3.4 356.2 ±77.3*500.5 ±69.1*756.2 ±44.8正常组 生理盐水*
表2 各组大鼠淋巴细胞凋亡指数的比较 (n=12,±S)
表2 各组大鼠淋巴细胞凋亡指数的比较 (n=12,±S)
* 表示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组别 剂量g生药/(d·kg体重)早期凋亡指数晚期凋亡指数 总凋亡指数2.44 ±0.23 0.223 ±0.077 2.61 ±0.55模型组 - 4.36 ±1.15 0.421 ±0.163 4.83 ±1.65低剂量组 0.6 3.98 ±1.17 0.367 ±0.115 4.41 ±1.46中剂量组 1.1 3.43 ±1.25 0.325 ±0.114 3.95 ±1.12高剂量组 3.4 2.91 ±0.97*0.298 ±0.124*3.83 ±0.87*正常组 生理盐水
结合临床经验筛选出治疗CFS的中药小复方——复方蛹虫草制剂,该方以蛹虫草健脾益气为君药,党参更助补气之用为臣药,佐以熟地黄等养血和血、宁心安神药物,用于治疗脾气虚引起的CFS。CFS的造模导致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细胞百分率提高,原来凋亡和新生成淋巴细胞的动态平衡遭到CFS造模过程的破坏。慢性疲劳加速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YCC可以显著逆转这一破坏,但其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并且YCC能明显改善慢性疲劳,提高大鼠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但对疲劳综合征确切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及临床参数相对稳定的理想观测指标,仍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
[1]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03,904.
[2]聂晓莉,李晓勇,靳文,等.慢性疲劳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对肝功能的影响[J].热带医学杂志,2007,7(4):323.
[3]王天芳,陈易新,季绍良,等.慢性疲劳动物模型的研制及其行为学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5):25.
[4]洪燕珠,周昌乐,张志枫,等.慢性疲劳患者中医常候要素研究[J].中医杂志,2009,50(12):1114.
[5]刘雨桃,石远凯,孙燕.慢性疲劳综合征[J].癌症进展,2007,5(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