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何流
王进喜
50年代:
执著信仰的奉献精神
标志偶像:保尔·柯察金、王进喜
保尔·柯察金“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就可以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段名言大概是被中国人抄写最多的座右铭。
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自1942年被介绍到中国后,从1952年至1995年的44年间,共印刷出版57次,发行250多万册。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在中国上映时也像小说一样轰动一时。保尔也成为当时最受追捧的偶像人物。
60年代:
英雄辈出的激情岁月
标志偶像:雷锋
雷锋
毛泽东在1963年3月5日亲笔题词,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雷锋成为整整几代人的学习榜样。直到今天,每年的3月都是“学雷锋月”。在后来的宣传教育中,雷锋精神被简化为一种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代表性符号,学习雷锋也就是意味着“做好事”。实际上雷锋在当时的含义并不止这些,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公而忘私、艰苦朴素,都是当时最受称赞的道德品质。
70年代:
变革呼唤的精神解放
标志偶像:陈景润
陈景润
20世纪70年代是经过“文革”浩劫后百废待兴的年代,对于知识的渴求和民族振兴的热情,使陈景润成为“向科学进军”的一代青年的精神标杆。陈景润的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即后来众所周知的歌德巴赫猜想中的(1+2)发表后,立即得到国际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1978年,《人民文学》第一期发表著名作家徐迟写的报告文学《歌德巴赫猜想》,陈景润从此成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科学春天”里全国人民崇拜的偶像。
时代造就偶像,偶像映照一个时代。近50年来中国人的精神偶像,从雷锋、保尔·柯察金、张海迪,走到了姚明、周杰伦,再到今天,似乎没人能说出一个所有人都认同的偶像来。偶像从单一到多元,印证着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偶像从符号走向亲民,也是大众自我认知进化的体现。
80年代:
进取向上的社会风气
标志偶像:张海迪、郎平
张海迪
张海迪五岁起高位截瘫,但几十年来,她学医救人、写小说、画油画、拍电视、唱歌、读硕士,现在是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联主席。更重要的,她在逆境中战胜自我的精神是当时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的写照。
郎平
“女排精神”符合那个年代用体育凝聚民族精神、走向世界的需要,女排的拼搏精神激荡了整整一代人的灵魂。中国女排创下世界排球史上第一个“五连冠”,女排的比赛也是当时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之一。
90年代:
物质丰富下的精神需求
标志偶像:李素丽、聂卫平、崔健
李素丽
北京市一名普通的公共汽车售票员,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口号。1999年,公交李素丽服务热线开通,37岁的李素丽任负责人。李素丽代表着90年代在物质逐渐丰富的条件下社会大众对于真诚服务的需求。
崔健
被誉为“中国摇滚第一人”、“摇滚教父”的崔健,用歌曲表达了一种追求独立与反叛的时代声音,开启了一代中国人的摇滚梦想和独立心智。
郭明义
21世纪:
多元文化下的多元偶像
标志偶像:郭明义、任长霞、杨善洲、周杰伦、许三多、姚明、乔布斯……
郭明义
鞍钢矿业公司一名普通的矿山公路管理员。15年中,累计献工1.5万多小时,相当于多干了5年的工作;1990年以来,坚持20年无偿献血,累计献血6万多毫升,相当于自身总血量的10倍;1994年以来,为身边工友、特困学生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多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