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
冷战早已结束,但“冷战思维”却常被提及。中美学者常互相指责对方国家有冷战思维,但也有很多人认为,冷战思维这个概念就是过时的。
冷战是个特殊历史阶段,那时上演了美苏及两大阵营全面军事、政治对峙,以及双方经济上的几乎相互隔绝。冷战的结束铲除了那一时期特有国际政治思维的基础,那时的思想和学说不可能原封不动搬到今天。今天说对方有冷战思维,更像是把它当成论辩工具,给对方戴一顶帽子。
但国家竞争并没有消失,冷战的回忆挥之不去,对中美会发生新冷战的担心在一些人那里真实存在。很多国家都有在国际战略格局变动中维护国家利益的紧迫感。安全竞争活跃在全球,互不信任和防范的情绪在世界和地区主要力量之间蔓延。
美国作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对安全感的追求也最贪婪。美国对他国的防范常常是进攻性的,甚至将防范公开升级为遏制,这已是冷战后国际政治难以在战略层面稳定下来的深层次原因。
中美很难进入冷战,美苏的历史在中美之间重复,更多是想象。但中美因维护各自国家利益而出现紧张甚至对抗,却不能完全避免。有人说中美如果互相视对方为敌人,那么它们就是敌人,后一种战略危险同前一种合成了中国的两难。
然而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是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底线,也是中国社会认识、评估复杂世界的思维底线。原因是中国没有可以大度到不对西方力量做任何设防的本钱,中国的实力不够我们带头放弃国家间的防范,我们“以身作则”只会将自己置于危险中。
美国和西方对中国的防范是否走过了头,变成对华军事及政治遏制了呢?至少这样的苗头是清晰的。这不是说美国和它的盟友们已经坐下来闭门开会,合谋遏制中国。它们的很多对华遏制行动就是它们不喜欢中国崛起的自然反应,这些行为发自内心,官民都有,并且逐渐连成片,拥有了一定的计划性。
中国一些知识精英主张“世界大同”,宣扬普世利益,完全不切当今世界的实际,这是些过于理想化的口号,只能麻痹中国公众。
中国对美国及西方的防范,与它们的进攻性防范不同,是完全防守性的,是真防范。我们仅仅是保卫自己和平崛起的权利,确保我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受到军事攻击,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受到违反现有规则的破坏和打压,如果西方不接受中国这种低限度的防范,为此强化对中国的遏制,那么后果只能由中西双方甚至全人类共同承担。
中国内部出现一些对中国“冷战思维”的自我指责,这种声音可以看成西方批评中国声音的内化。中西的冷战思维都难以为继,但中国对美国和西方的防范不应在内外批评声中动摇。
中国可以有一部分天真的人,但整个国家决不能天真,社会舆论也应能在整体上推动公众的不断成熟。我们不是可以跟着大国跑的小民族,我们带来的竞争越来越对世界格局具有塑造力。
我们深陷国家之间相互猜忌的顽固传统中。改变不了的东西就坦然接受它,我们的现实主义和克制精神会确保我们既不懦弱,也不做挑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