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认知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以《鸟儿在风中歌唱》为例

2012-08-24 01:24
镇江高专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隐喻鸟儿语境

陈 岭

(扬州职业大学艺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2)

歌词的理解存在多层面、多角度的探究方向,一般歌曲分析的入手点是根据歌词字面意思来推测含义。但歌词的表义往往只代表最直接的语义,只着眼于此,会丧失探究歌词背后喻义的动力。歌词的深层含义会在歌词主体语言不足以表达时,通过衬词、语音等副语言表达,也会隐藏在歌词的表义背后,用隐喻的手法表现。这里的隐喻已经超出文学修辞中隐喻格的意义,而是隐喻学范畴内的一种认知理解。歌词中的隐喻可以通过语言修辞来表现,从语言修辞中发现隐喻理解的线索,但深层次的隐喻是以隐喻的思维形式存在的,把握隐喻的映射是积极利用演唱者的心理和思维分析歌曲的手段。

隐喻思维是隐喻形成—隐喻理解—隐喻表达过程中产生的大脑思维。早期认为因为思维能力的局限(贫困),把两种实际上不一样的事物当作了同一种事物,因而产生了隐喻[1]91,这种看法是基于人类思维的狭窄贫瘠。后来随着隐喻理论的发展有了对隐喻思维的新看法:认为人类在认知描述世界的过程中,因为语言的发育不足和对事物明晰辨认的欠缺,而用A事物来解释、替代B事物,利用彼此之间的相似进行联想,从而使得B事物被形容得更加贴切或者产生其他的延展意义,这就是隐喻思维的产生过程。根据这个理论,思维是可以被分析归纳的,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就可以避免空洞泛化的形容或者说教,而是根据切实的理论分析来得出歌曲所要表达的情绪。

歌曲《鸟儿在风中歌唱》是一首清新的创作歌曲,歌词朴实但蕴含深意,表面是一首环保歌曲,表达对于鸟儿被捕杀的不满控诉,当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理解,就会有不同的阐释。但共同的情绪释义都体现无可奈何、无能为力的悲剧性格色彩。歌曲的音域和歌词衬词都暗示了这是一首花腔女高音的演唱歌曲,但探究到细节,会有歌曲演唱的音色偏重抒情性抑或是戏剧性的争论。抒情花腔的演唱音色轻巧明亮、情绪清淡,突出不能自主的个性,演唱情绪婉转柔弱;而处理为偏戏剧性的花腔演唱音色深沉,演唱情绪强烈而富有戏剧性,对花腔部分的处理也不会停留于鸟儿声音的模拟,而成为情绪宣泄的隐喻辅助。这种处理会使歌曲的色彩浓烈、悲剧感加强。无论是哪一种演唱处理,都是对歌曲层面理解的结果,这就是歌曲艺术引起不同想象空间的个性魅力。但歌曲的处理除了歌词表义的泛泛表达,还可以利用隐喻认知的工具,具体分析到细节,挖掘出歌词不同的层面,为演唱的细腻度和微表情的处理带来依据。下面以此歌曲为例,具体分析隐喻认知在歌词理解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鸟儿在风中歌唱》歌词[2]如下:

有一只鸟儿盘旋在山岗

它的歌声唱得好凄凉

不知为什么

它不敢飞进自己的村庄

有一个笼子挂在树上

笼子里关着它的新娘

它看见猎枪

正面对着自己的飞翔

鸟儿在风中歌唱

有谁能理解它的忧伤

鸟儿在风中歌唱

有谁能把它带回故乡

1 歌词表义和隐喻意义的对照

歌曲的魅力在于直白背后的想象力以及由此带来的多种释义。《鸟儿在风中歌唱》既可以表现对自然环境被破坏的社会现状的悲叹和谴责,也可以是失去天人合一的和谐从而惶然不安的情绪写照,或是理想被封锁、自由被威胁的没有归属感的心理投射等等。这充分说明艺术的魅力在于没有绝对的表达,避免千篇一律的复制。理解歌曲的意境并结合个性的演绎才是歌曲演唱的最大目的,而分析歌词就是体会歌曲意境的首要途径,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地做文本分析是歌词理解的基础。首先可以把歌词中关键字词挑选出来,然后罗列出这些字词在汉语词典中的几种释义;再结合学生已有的文化体验、生活背景对字词可能表达的隐喻意义进行分析,其实这个步骤就是对字典意义进行初步隐喻投射的结果。可以列表对比分析字面意义和初步隐喻意义(见表1)。

表1《鸟儿在风中歌唱》字面意义与初步隐喻意义对比分析

隐喻思维形成过程中存在源领域和目标领域,比如“男人是山”,男人就是目标领域,山是源领域。两个领域的映射互动,就是理解隐喻的思维过程。利用隐喻的映射来理解歌词,就是从歌词表义入手,逐步深入到歌词内部隐匿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层面的思维活动,把握映射进行歌曲教学,就是从理论上带领学生理解歌曲不可言传的部分。但由于歌词艺术化的表现,有时目标领域(这里指隐喻表达的具体字词)并不直白出现,比如本首歌曲就没有A是B的对应,也就是目标领域不明显,而是借由整首歌的语境和意境来加深表达字词的隐喻含义,这就带来了理解的难度,需要对歌曲整体领会判断。因此,罗列出字面意义和初步隐喻意义只是文本分析的第一步,也可以认为是源领域知识特征的理解映射过程。

2 源领域与目标领域的映射互动过程

歌词理解的第二步就是映射互动。莱考夫的隐喻映射理论认为:隐喻具有内部结构[1]170。每个隐喻过程中,目标领域和源领域都存在着一些元素的对应映射,见图1。

图1 目标领域与源领域的对应映射

从知识、空缺、关系、特征等词,可以看出认知主体自身的文化背景和人生体验的重要性,这决定了隐喻认知的方向和宽度。当然最终还要依赖主体积极的想象思维来完成隐喻。单纯的映射其实还是有静态局限的,学生理解歌词隐喻的时候,除了分析两个领域之间的互相映射,教师应该启发语言之外的看似无关、实则重要的其他认知,这是激发学生个性的前提。单纯的映射过程无法解释隐喻的因人而异,同样的艺术作品会有不同的个性表达和解读是因为隐喻创造性思维的产生。这种创作性思维产生的可能性,被福科尼尔和特纳提出的概念复合理论验证了。这个理论在源领域和目标领域基础上凌驾了类空间的概念,三者互动最终到复合空间中产生隐喻(见图2)。

图2 源领域、目标领域和类空间的互动关系

这个过程其实解释了歌词的晦意识为何能被理解,同样也使得歌词教学有据可依。因此在字词分析之后,可以扩大范围,就歌词中出现的句子做实例分析,这个分析过程既是单纯的就句子而言的映射活动,也是根据语境进行的隐喻理解。

“鸟儿在风中歌唱”:从字面上看表达并不完全,即什么鸟在什么风中如何歌唱,这些疑问是隐喻产生的动力。要正确得到歌词所指,就要根据语用学的理论依赖语境去分析。由歌词整体的前后成因可见,这是惶恐的鸟在凄惨的风中歌唱。这仅是第一步分析,再进一步映射:风的无形特征可以映射到没有根基、无法依靠的飘摇现实。目标领域由个体的差异可以映射出不同结果,但差异中存在的共性——悲伤、无助的基调是相似的。

“它不敢飞进自己的村庄”:按常规理解,鸟是弱势无助的动物,映射的结果大致接近。但村庄的含义就广泛许多,村庄的映射可指人群聚集的安全地或者未知环境,结合语境,可以知道歌曲所指是隐含的危险和恐怖的区域象征。把握了这个表面第一层的情绪,就可以进行第二步映射,比如鸟儿代表脆弱,隐喻不由自主的人、动物或情绪,村庄暗示复杂多变的环境。由于隐喻的产生与理解跟社会历史、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神话传说和价值观念关系紧密[3],好的歌词隐喻不是绝对的人、事、论,而是为了激发多种想象。因此这句歌词的映射答案未必是相同的,但情绪色彩应该相近,而相近中的微表情差异就是歌词隐喻带来的演唱魅力。

“它看见猎枪”:猎枪从正面看是保卫安全的意象,反面看则是有攻击性、能带来伤害的意象。联系下句“正面对着自己的飞翔”,最普遍的映射是威胁和恐惧的情绪,但根据不同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可以进一步发散映射到猎枪的其他含义,比如倒戈相向的背叛,这种隐喻更加突出意外、惊怕的受伤感觉。在突破字面意义的局限之后,可以为歌词带来更大的意义和解释,甚至可以组成不同的情节,唱出不同的情绪。歌曲中“笼子里关着它的新娘”、“有谁能把它带回故乡”,都是暗指被禁锢、阻止的梦想和归属,这种平和、安稳的期待对比前面不安、惶恐情绪,进一步印证了前面情绪判断的准确性。

《鸟儿在风中歌唱》整首歌站在鸟的视角,以鸟作为抒情主人公来叙事,是一首容易引导学生参与其中的艺术作品。但如仅仅把握歌曲表面意义,只能得出天人合一的自然主题,使得表演落入重复单调。积极诱导学生的隐喻思维,会得到多种诠释,使得歌曲的范围更广泛,可以投射到友情、爱情的背离,被现实抛弃,失去自由、理想的悲情等等。但无论是哪一种映射都是根据个人的生活经验和文化基础结合后天的积累,是从语言显意识、已知的经验,再到语言晦意识、未知的事物的过程。抓住显意识和晦意识、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相似、相关关系,通过相似联想、相近联想,在心理感受上形成相似或相关关系,这就是隐喻思维的形成过程。隐喻在乎隐而不是喻,依据隐喻思维去判断分析才是教学中有理有据的表现。

3 利用相似类比、语境等因素理解歌词隐喻

隐喻的理解过程中充满了未知、隐晦、多义、陌生、模糊等特点,在理解过程中,只有依赖源领域和目标领域的互动以及歌词和演唱者心理的互动,才能采取主动,成为基于原作意识、寻求声乐演唱的最佳途径。这些互动的过程中,往往含有相似类比的想象和联想语境等因素。

隐喻的理解要通过个体的联想、生活文化积累、智力认知来分析,但学生的成长经历导致深度和广度上的欠缺,无法揣测歌词中的虚实。因此动用心理上的相似、类推来分析歌曲是实际可行的做法。比如利用相似性,即类比的心理迁移对应。因为隐喻思维利用两个事物之间可以类比联想的关系来说明彼此,就是以相似性为基础的,这种相似分为物理性相似和心理性相似[1]172,心理性的相似是可以营造的。比如忧惧的心理来源就有很多种,不一定通过亲身体验才能体会歌曲中的感觉,教师歌曲伴奏的暗示、范唱等手法都是诱导这种情绪的手段,另外还可以贴近学生生活,就其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例子进行类比,甚至可以通过其他类似乐曲、歌曲的欣赏来达到情绪迁移的目的。

此外还可以通过语境理解隐喻,理解隐喻和语境的关系分为两种情况:1)词和语境的关系。比如“鸟儿在风中歌唱”,并无逻辑和语义上的缺陷,似乎不存在隐喻的意义,但分析整篇歌词,发现这里的“风”另有所指,隐喻的是社会或者心理的环境。2)整体语境的理解。这就要依靠自己的文化结构和社会心理结构。其实《鸟儿在风中歌唱》整首歌曲就是一个大的隐喻,将鸟人格化作为抒情主人公,本来就是隐喻的手法,是一个隐喻的特征,但到此并未结束。将这意象放入歌曲大环境中,隐喻所指就更加明确,这不是仅以鸟自比,更是一种情绪对冲的意象代表。因此演唱者的文化底蕴、知识结构是对歌曲隐喻诠释的基础。

利用语境理解歌词的过程是隐喻认知的重要手段,但在此过程中不能片面理解隐喻出现的字词或者句子就歌词论歌词 ,而应该跳出歌词表面,沿着语言的阶梯逐步上行,由具体到抽象,再把握隐喻的发散跳跃性来理解歌词,严格判断歌词语境的范围是歌词本身还是应该扩大语境去理解。带领学生挖掘对歌词文化背景的分析,把握歌曲中贯穿始终的隐喻思维,是歌曲基调确立的重要支点。

利用隐喻的认知来讲解歌词是一个通俗生动、有理有据的过程,摒弃了以往教师过于主观、流于表面的讲解。也是调动学生理解歌词积极性的手段。隐喻早已从一种语言现象升华为一种认知方式,是人们用由某一领域得到的经验来认识或者说明解释另一个领域的认知手段[1]28。隐喻不仅是修辞,更是在教学中理解歌词的好媒介,它在声乐教学中,牵引决定了情绪的基调、路线和形象。

正如管建华在《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一书中提到:“本体即存在,音乐本体构成的根本是哲学本体,而语言是哲学思维的根本。”[4]语言是哲学思维的根本,加之隐喻思维本身就是哲学思维的一种,由此可以看出歌词就是表达隐喻思维的载体。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发掘歌词背后的隐喻思维进行隐喻认知,是激发学生主体创造力,实现技巧和表现力完美统一的基础,歌词的隐喻是附着在歌词形式背后的部分,它既是歌词非显性的意识,也是歌词的组成因素之一。

把握学生思维的映射过程进行作品教学,是必经的歌词隐喻认知过程,也是分析声乐作品隐喻思维的重要手段。这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学生的想象、发散、跳跃的心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得课堂充满“陌生化”的趣味。这种“陌生化”正如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中所讲:“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5]在声乐教学中利用隐喻认知去互动,既可获得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的趣致,还可以成为歌词再度创造的保证。隐喻思维贯穿了学生的主观认知、把握理解和最终表现的整个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所要做的就是退出过度主导的地位,唤醒学生心中的想象力和内心思维,激发学生独特的见解和认识,最终成为学生理性分析和感性情绪调和的调色板。

[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有德乡,王远.声乐教程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57.

[3]陈岭.歌词隐喻理解对声乐教学的作用[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2011:34.

[4]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92.

[5]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M].方珊,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6.

猜你喜欢
隐喻鸟儿语境
与鸟儿的秋日邂逅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鸟儿
让鸟儿把烦恼叼去
跟踪导练(三)2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