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梅
白 共族建筑门窗装饰艺术是白族先民通过对内地传统建筑门窗文化的仿照与创制、吸收和借鉴,并融合其他民族优秀建筑装饰艺术的精华,依据自身所处地域的文化、习俗、工艺、材料等内容,经过上千年的不断实践,而形成具有雕刻工艺精湛、纹样类型多样、彩绘装饰丰富、文化内涵深湛、民族风格鲜明、地方特色浓郁等方面的建筑门窗装饰艺术。
大理很早就与中原文化有密切的联系。先进的中原文化与大理本土文化特有性的相互撞击,经过不断吸收消化,创造出白族特有的建筑风格形式。白族人民对美的追求是如此执着,在装饰上下最大的功夫。正是这种迷恋与追求,我们才得以看到今天瑰丽的白族民居中的装饰艺术。白族民居彩绘装饰的一个重点是大门。大门是入口标志,全家的“面子”。因此,常不惜财力、人力、物力大作装饰。门窗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门窗的演变历史是人类文明史的一部分。从单一到多样,从一个面到一个空间,从满足物质功能的要求到满足精神功能的需求,门窗的发展独立承载了一定的意义。
白族建筑门窗虽然仅仅是白族建筑构建中以小部分内容,但从历史遗留下来的题材可以看出,它是不同社会时期、不同观念意识和具体需求的产物。加上门窗檐廊的装饰,足见大理白族民居在通过细部上对美的追求,形成一个引人入胜的空间。“雕彩结合”一一先雕而后彩,有雕必有彩是白族民居彩绘装饰艺术的一大特点。这里主要是指在白族民居庭院内大量的门窗都是“雕彩结合”,在这一点上,白族民居彩绘跟阂南民居彩绘有着相同之处。
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在大理洱海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学会建造房屋并有出入的洞口。青铜文化时期,大理祥云县大波那铜棺和晋宁石寨山遗址中均有窗的出现。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圆窗和门楼均出现。南诏大理国时期,建筑初步汉化的过程出现,门和窗的形式简单,没有门板,并出现彩绘艺术。元朝时期,书院建筑和宗教建筑发展丰富,并带动了门窗艺术的发展。明清时期门窗造型丰富,门的形式主要有“三滴水”门楼、一滴水屋面和格扇门。窗以槛窗、支摘窗、横披窗为主,还发展了固定的圆形、方形菱花窗以及大理喜洲三角券窗和漏窗,装饰效果丰富。
白族建筑吸收了汉族斗拱重叠和串角飞檐等结构,因此具有装饰性的华丽门楼是白族建筑的一大特色,是把彩绘、木雕和泥塑装饰艺术相结合于一体的艺术形式。
格子门是上段装窗棂的叫格芯、格眼、花芯或菱花;下段装木板的清代称裙板、宋时叫障水板;中段即格芯与裙板之间的狭长部分,称为腰华板,整体构造先制成门扇框,具有上、中、下三部分。
格子门是门窗装饰中最重要的地方。无论大型民居或是小型民居,都用雕花门,只是由于经济原因,在雕工、油彩有繁简精粗而已。在大型白族民居中,格子门和其它门窗上绘有各式彩绘图案,以虫鱼鸟兽、各种植物为画面,或工笔重彩或五彩饰金,与漆金木雕交相辉映,将民居打扮得金碧辉煌,大理白族民居的个性最大表现之处就是在它的装饰艺术方面。当人们看到这多姿多彩的彩绘装饰艺术表象绘于民居的门楼、墙体、照壁、檐下等部位上,就能知道这是大理白族民居。这是一种白族个性的表现,也是一种特殊的身份象征。白族民居彩绘装饰特色,在国内各民族中是少有的,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浓厚的书卷气息和自然之情。这种将诗词书画等多种元素融入建筑装饰的作法,可以说是白族的一种创造,体现了白族的文化素养和高超的技艺。
板门是使用厚木板拼接而成的门,主要用于宫殿、庙宇的外大门,对外具有防御的作用。白族建筑中的板门包括所有以实体木板拼合、用于划分住户和公共空间的住宅外门。排版门是板门的一种形式,与江南地区的排版门相比有些变化,木板的高度由建筑高度决定,是在商业用途的房屋中最常用的一种。由一定数量的木板组成,可进行拆卸,木板的数量由开间决定。
云南白族合院式住屋是中原住屋文化与云南地方民族住屋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因此,“汉式”外檐装饰,权窗等部位的艺术风格有一定的地方性变异和发展,和窗洞等形制。如槛窗、支摘窗、横披窗、直形成自身特色的固定棂花窗和窗洞等形式。
槛窗也称为格扇窗,位于建筑物的次间或亭榭的柱间,下有槛墙或槛板。形式与格扇门的上部相似,开启灵活,保持了与格扇门统一的风格和形式。槛窗相当于不完全落地的格扇,区别仅在于槛窗下有槛墙,少了格扇下部的裙板。格扇窗的重点装饰部位在格心,大多由纵横权子组成,在木权之间的空隙中镶嵌雕饰。这种“矮化”的槛窗与格扇门组合在一起,使建筑更加气派。白族地区的槛窗,有一种独特的造型,当地称为“美人窗”。在槛窗权花的内侧装有一块可以推拉的隔板,隔板在夜间可拉起,以遮挡视线,并有效地档风防盗,隔板上有书法题词等装饰形式。剑川沙溪古镇的欧阳家是茶马古道经营有方的马锅头,二层厢房的“美人窗”是可以藏财纳宝的暗阁,其构造是主人为了防盗和保持其私密性。
横披窗是安装在门的中槛和上槛之间的窗子,多用于房屋厅堂宽敞的位置,可以采光通用。横披窗无开启功能,通常分为左、中、右三段,外形是横向矩形,均用木根做成整幅格子图案。中间的细木框一般镶浮雕花板,形式自由、多样,如曲线形、扇面形、书卷形、团扇形、壶形和外方内圆斜方格形等。
固定棂花窗有圆形、方形和六边形等造型,用于宗教建筑中较多。权花的制作方法不仅有卯口、交口等斗合工艺,还有浮雕、透雕以及多种方法结合运用的工艺。结构与槛窗相仿,棂芯较宽,但很少开启,以透光和装饰为主。窗子以三层木雕居多,底部雕菱字形格纹,中层衬以植物纹样,外层浮出花鸟,包罗万象,层次分明。还有一种“浮线花窗”是从不同角度观赏,出现不同图案效果,变化莫测。色彩以黄、红、绿、蓝等鲜艳亮丽的彩绘为主。
支摘窗是活扇窗的形式之一。窗扇不是左右推开,而是向外支撑起。大理剑川白族地区也有此种类型的窗。由于白族民居楼层趋低,所以支摘窗一般分成上下两段。上段向外支撑,下段可可摘卸。窗以透气花格为主,图案镶嵌花卉、福寿文字等。
拱券窗一般为上下两段式结构,上部为弧形拱券的窗,下部为矩形半窗。清中期以后,随着文艺复兴、巴洛克和洛可可等西方建筑风格传入中国,对西南地区具有一定影响。西式建筑的窗多为拱券造型,装饰纹样有卷草纹、贝壳等,并辅以各种线脚,中国拱券窗大多兼容本土风格,有中西合璧的特点。族地区的拱券窗为三角券式造型,上部是三角形,下部为长方形,造型简洁。
白族建筑门窗的造型和装饰工艺继承了宋《营造法式》中的部分标准,门窗造型与装饰体现出一定的民族特色,如白族门楼、彩绘装饰等。在白族建筑门窗装饰艺术中,门的装饰包括门楼、格扇门、板门;窗的形式包括槛窗、横披窗、固定棂花窗、支摘窗等。白族建筑门窗的装饰材料包括木材、石材、漆料和五金件。雕刻、彩绘和镶嵌装饰是白族建筑门窗常用的装饰手法。白族格扇门的制作工艺与中原相似,但雕刻技艺和上漆材料有其特色,五层透漏雕展现出白族工匠艺人的高超技艺,漆树因生长在西南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总之白族的建筑艺术博大精深,从门窗的小小细节上看,不过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还有很多的东西值得探讨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