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 莹
(苏州大学 江苏 苏州 215021)
北极阁位于南京市区东北鼓楼广场附近,北临玄武湖,东连覆舟山,西接鼓楼岗。山高62.7米,周围约5500米。其因山势浑圆,形似鸡笼,起初被唤作鸡笼山。南朝刘宋元嘉年间,传说玄武湖常有黑龙出现,遂又改名为龙山。《钟南淮北区域志》中曾载:“先是,齐武帝射雉钟山,至湖埭间鸡鸣。梁时同泰寺在埭南山麓,明初榜曰鸡鸣。”由此,此处也被称为鸡鸣山。明代,山上设置“钦天台”,故而又称钦天山。清初,为迎康熙帝南巡,在山顶建万寿阁,因明代山上曾有座北极真武庙,民间则将万寿阁误称为“北极阁”。
古代典型观象建筑选址一为“天子脚下”,一为“世界中心”。
在明代南京都城图中,皇城位置在太平门以南,太平路以西。钦天山在地图中的位置,既不近皇城,也不在都城中部,似乎与之前中国古代观象台选址结论相悖。
但是,明代钦天山观象台并非北极阁与观象学相联系的最初形态。《南史·宋本纪中第二》记载刘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二十三年……兴景阳山于华林园”。华林园原是三国吴王宫苑,(见图晋代重修为宫室。三国时期孙吴在南京立都,实为草草创立,后西晋立都洛阳,司马睿复在南京立东吴,毕竟政局动荡,国情不稳。直至南朝,“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刘宋开国皇帝刘裕之子宋文帝在景阳山重兴华林园作为皇家园林,在华林园之制高点设立日观台。到明代,从明都城图可看出,鸡笼山已被划入都城城墙范围,是最靠近都城的制高点,加上其“日观台”的历史,便自然成为了朝廷修建观象台得天独厚的选址。
到近代,竺可桢寻遍南京城,最后仍把气象研究所确定在城区中鸡鸣山的北极阁,不仅仅是对前代历史的沿用,亦说明这处选址完全符合现代气象观测站地势高且靠近城区的要求。
图3 -1 气象台塔楼平面测绘图
1)选择有利地形使用合理形制:现存的北极阁气象台塔楼依山势建于一座近5米高的石砌高台上。塔楼主体正门朝向西南,体量较小,原为明三层、暗四层的钢筋水泥结构,解放后又加建为五层,通高约12米,楼顶设置有雷达观测器。
塔楼平面为边长2.8米的正六角形,室内靠墙设有水泥旋梯。底层四周有由6根圆柱组成的外廊,二层为暗层,三层至五层均有环绕一周的外平台(见图3-1气象台塔楼平面测绘图)。
2)三段式立面:从立面设计上看,塔楼呈现出明显的三段式风貌:一、二两层层高均为2.7米,由于二层作为暗层,则可以看作基座层,由6根圆柱组成外廊并支撑三层平台,既突显了作为基座的稳重,又增添了通透与灵巧的感觉,使其不致于显得太过笨重;四层平台比三层宽度窄0.4米左右,由三层檐部伸出的挑梁支撑;而五层平台曾经作为屋面,因此与墙边同宽。这几层平台在整体上形成了逐渐向上收分的三道分割线,而解放后加建的第五层采用了同样的层高,平面向内收分0.9米,屋面女儿墙则沿用了原有建筑的中式传统栏杆造型,无论比例还是样式都十分和谐。(见图3-2气象台塔楼立面、剖面测绘图)
图3 -2 气象台塔楼立面、剖面测绘图
3)细部装饰采用中国传统样式:塔楼虽然采用西式平立面设计方式,但从建筑细部上看,从外部浮雕到开窗形式,都充满了浓郁的中国特色。除了每层平台和女儿墙均采用了中式传统石栏杆造型外,一层檐下还饰有回纹浮雕,三层檐口伸出的挑梁则明显带有斗拱的装饰性功能;另外,每层均采用了不同的门窗造型,多用传统花格纹样装饰,四层甚至还采用了海棠花窗。而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装饰纹样、造型或构件均源于中国传统形式,在保留原有外观尺度的同时,亦有所提炼和简化,明显体现出了当时流行的摩登装饰建筑风格。
办公楼位于塔楼高台的东西两侧,平面上左右对称,状如双翼。建筑单体为二层两坡顶砖混结构,南面设外走廊,二层山墙开有直接通向高台的侧门。立面上采用了风火山墙、青砖小瓦屋面等传统民居形式,造型古朴。目前,两栋建筑保存状况较好,于2009年维修之后,仍作为办公室使用。原来的图书馆位于塔楼高台的北侧,东西两侧分别有弧形连廊与两座办公楼相连。其单体为二层砖木结构仿古建筑,采用了20世纪30年代常见的重檐歇山大屋顶形式,上层铺灰筒瓦,叠层铺灰色小黏土瓦,墙嵌蔡元培所书汉白玉奠基石,建筑面积约570平方米。目前,建筑室内已改造成为气象历史博物馆的展厅。
康熙御碑现立于气象塔楼基座北侧。碑身高2.01米,底座高0.69米,通高2.70米;碑身宽0.86米,底座宽1.08米;碑厚0.19米,底座厚0.41米。此碑为记载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南巡,驾临北极阁而作。文革期间,碑被推倒,摔成三段。现存碑为文物部门与气象局重新接上立起,碑文已模糊难辨(见图3-3现存碑刻照片)。
图3 -3 现存碑刻照片
现存的北极阁气象台旧址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作为近代中国气象学的摇篮,在历史上北极阁与天象、气候的联系可上溯1600年,并且一脉相承下来。对于北极阁观象活动的研究也是对中国封建社会、近现代社会观象活动、宇宙观演化的研究。另外,对北极阁观象台基址的研究可作为对历史上南京城市研究的旁证。从观象建筑中“日观台”、“钦天台”等选址的特殊性以及北极阁在南京历史城郭图上所处的位置,可以更好的推断或印证当时北极阁乃至鸡笼山、玄武湖在城郭中所处的地位。
自1928年建成以来,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承接了当时绝大部分的科研与培训任务。作为中国第一座近代气象研究机构,其创始人竺可桢先生“为了现代气象事业奠基,……遴选人才,培训骨干,创办期刊,举办短训班,接纳进修和实习人员”①。经过几年努力,建成了当时比较理想的气象科研基地,先后开始了地面观测、高空观测、天气预报、气象广播、物候与日射、地震监测等项目。1936年3月16日下午,此处施放的探空气球曾上升到17714米的高度,首次获得了平流层的温、压、湿等弥足珍贵的气象资料。因此,北极阁气象台也被誉为中国现代气象人才的“摇篮”,见证了中国气象研究事业的起步与发展,收集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除了上述历史价值和科研价值外,单从建筑角度来说,北极阁气象台现存的几栋民国建筑风格各异,特征明显,颇具艺术价值。尤其是气象台塔楼,设计别致,装饰精美,与同一时期的紫金山天文台建筑一样,是近代观象建筑的典型实例,体现了当时中西结合、“民族固有之形式”的设计理念,在建筑史和装饰史上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1]唐云俊,束有春.江苏文物丛书:江苏文物古迹通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葡]利玛窦,[比]金尼阁.利马窦中国札记[M].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2005.
[3]朱偰.金陵古迹图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仝冰雪.古观象台:历经沧桑终安然[J].中华遗产,2007年12期.
[5]冯世治.旷观北极阁[J].南京史志,1987 年 02 期.
[6]http://www.jssdfz.gov.cn/dfz/江苏省地方志[OL].
注释:
①中央大学南京校友会中央大学校友文选编纂委员会编.南雍骊珠:中央大学名师传略[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