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学习方法:从精于一开始

2012-08-21 03:34王梓坤
广东第二课堂·初中 2012年7期
关键词:林黛玉科学研究名著

我国著名古典小说《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讲了一个故事:香菱向黛玉请教如何做诗,黛玉说:“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诗来源于生活,林黛玉的这种学诗方法当然是片面的,作家应该深入到实际中去,才能找到诗的不竭的源泉。如果是为了继承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并从前人的创作中吸取经验,她的意见却有可取之处。

林黛玉的学习方法,对初学自然科学的人也有参考价值。现代科学,面广枝繁,不是一辈子学得了的。唯一的办法是集中精力,先打破一缺口,建立一块或几块根据地,然后乘胜追击,逐步扩大研究领域。此法单刀直入,易见成效。宋朝的黄山谷也发表过类似的见解,他说:“大率学者喜博而常病不精,泛滥百书,不若精于一也。有余力,然后及诸书,则涉猎诸篇,亦得其精。”

要建立研究据点,必须认真学好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在一个或几个邻近的科学领域内,下苦功夫精读几本最基本的、比较能够照顾全面的专业书。这些书应该慎重挑选,最好是公认的名著或经典著作。有些好书,读时虽很费力,读懂了却终生受益。达尔文非常爱读赖尔的名著《地质学原理》,并以此书作为考查工作的理论指导,从中得到不少启发。书不能太少,太少则行而不远;也不能贪多,贪多则消化不良,容易沦为别人的思想奴隶。精读应循序渐进,扶摇直上,有如登塔,层层上升,迅速接近顶端。切忌贪多图快,囫囵吞枣,否则势必根基不稳,患上先天贫血症。另方面,也不要老读同一类书,以免长久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作平面徘徊,劳而少功。最好请有经验的人,帮助订一个学习计划,确定学习科目、书名、顺序和进度。

如何攻读经典名著?初读时要慢、细、深,一步一个脚印,以便深入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体会其技巧、思路和观点。强迫自己读慢、读细、读深的一个好方法是做笔记、做习题或做实验。我们的思想常常急于求成,用这种方法可以控制自己。细读第一遍后,留下许多问题,读第二遍时会解决一些,同时又可能发现一批新问题。如此细读几遍,到后来便越读越快,书也越读越觉得薄了。这时可顺读,可反读,也可就一些专题读。顺读以致远,反读以溯源,专题读则重点深入以攻坚;三种读法,不可或缺。如是反复,最后才能提要钩玄,得其精粹。到了这时,绝大多数问题已经解决,留下少数几个,往往比较深刻,不妨锲而不舍,慢慢琢磨。这时我们面临着攻坚战,这几个难题成了攻坚对象。不要指望一两天就能成功,需要的是坚持、顽强和拼命精神。白天攻,晚上钻,梦中还惦着它们。“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反正不攻下来就没个完。这样搞它几个月,不信一点也搞不动。到最后可能还剩下极少数顽固分子,那就转入持久战,时时留心,处处注意,一旦得到启发,就可一通百通,有的甚至可以成为新的起点,导致新的发现。因此,深刻的问题,怕无而不怕有,嫌少而不嫌多。学问、学问,学与问本来就是同一事情的两个方面,是矛盾的两个组成部分,相辅相成,对立而又统一。在最后的攻坚战中,勤学多问,向一切有经验的人学习,坚信“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这对解决难题是十分重要的。

当然,只有那些十分重要、高水平而又艰深的著作,才值得如此努力;至于一般的书,那就只需一般读之。

(选自《莺啼梦晓:科研方法与成才之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9月版)

阅读点拨

本文最早见于数学家王梓坤院士1978年写的一本小册子《科学发现纵横谈》里,现在读来仍然觉得受益良多。王院士虽是数学家出身,文史知识同样异常丰富,他旁征博引,为我所用,对科学方法论的研究精深独到,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真知灼见。作者触类旁通,从经典文学名著中获得科学研究的方法,由林黛玉的学习方法引入,别开生面,将抽象的道理通俗易懂地介绍给读者,让读者豁然贯通,掌握学科治学的普遍方法。作者的人文学养启发了他的科学研究,帮助作者获得科学研究更大的成就,值得我们学习。

猜你喜欢
林黛玉科学研究名著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欢迎订阅《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林黛玉该不该吃五香大头菜
林黛玉眼中的“大”和“小”——《林黛玉进贾府》建筑居室的探究
名著,我想挽着你的手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