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毅 张佳佳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精神文明生活品质的提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城市老公园由于使用年限较长、景观设施陈旧、规划布局杂乱等众多问题日益凸显,已经很难满足现在人们日益增长的休闲娱乐场所和审美观的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公园改造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所能提供的改造技术支持也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进步。
在公园改造规划中如何达到公园的传统景观与现代城市生活需求之间的平衡,如何挖掘城市综合性公园的潜力,重新焕发老公园的生命活力,以及如何在改造规划过程中保护和延续公园的历史文脉,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北山公园是牡丹江市重要的城市休闲公园,公园依托自然山体,占地约96.6万m2,是牡丹江市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拥有著名的抗日战争暨爱国自卫战争殉难烈士纪念碑和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以牡丹江市北山公园改造规划为例,对尊重场地特征的城市公园改造进行综合分析,对其中的一些改造方法、设计思路作出初步的探索。
北山公园位于牡丹江市市区北山脚下,主要由四座山体和大面积的树木组成,属于以山林为主的自然风景区。北山公园由于建设时期早,部分设施破损较重,部分用地存在功能混乱的问题,急待改造建设。归结起来,公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1 空间布局不合理,缺少停留驻足空间
北山公园建设时间较早,小空间繁琐复杂,缺少停留驻足空间,已不能满足现代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
2.1.2 公园基础设施陈旧,模式单一
北山公园建园较早,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维护和及时的更新,在多年的超负荷使用下,公园呈现出基础设施陈旧老化,配套设施不完善等诸多问题。部分景观设施、休息设施以及各种游戏设施和服务性设施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破损甚至毁坏,游赏性和景观性比较差。部分空间场地年久失修,利用率低,有些区域内没有休息设施,这些都给游人的游览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2.1.3 景点特征不突出,地域特色不明显
公园在功能定位、景点内容、景观风格和游览方式建设上,未能充分挖掘北山公园自身的特色,景观效果有待提升,文化内涵尚需挖掘和强化。
公园现状见图1。
图1 现状照片
北山公园依托山体,拥有宝贵的森林资源和自然景观优势。抗日战争暨爱国自卫战争殉难烈士纪念碑和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位于公园中轴线上,是人民歌颂为和平、为祖国、为人民而牺性的烈士的见证,具有重要的纪念价值和深远的教育意义,让现代人感受到今日和平的来之不易,应当珍惜。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怎样让纪念文化与景观相结合,提升、展示北山公园自身的独特文化内涵。
北山公园建园较早,蕴涵了宝贵而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巨大的自然景观优势。它们构成了公园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公园特色和改造更新重现活力的所在。可以说,对场地特征的尊重关系到此次规划改造的成败。因此在北山公园改造中方案的制定阶段和具体实施过程,都将场地特征作为一切规划改造的前提。在对公园进行总体规划设计中,最大限度的保留修缮原有具备利用价值的景观建筑,拆除或改建不能与现代城市公园功能相适应的景观设施。道路改造在满足路线贯通的基础上,采用尽量保留现状、局部调整的规划原则,创造一个流畅的游览路线。公园具有良好的自然景观资源,改造规划应尽可能减少对原有植物的破坏。
公园是以良好的纪念景观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利用山体森林的多种功能,以开展假日休闲登山游览,为人们提供具有一定规模的游览、休憩、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
北山公园总体规划改造应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和顺应时代的发展,反映新时期的科技发展水平和新时代的审美意识,形成具有鲜明时代性和社会性的城市综合公园。在提升公园整体品质的同时,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放松心情,锻炼身体的休闲娱乐场所。
游人是公园的使用主体,公园改造后价值的体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游人的使用价值,因此,最大限度地满足游人的需求便成为一切改造规划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在北山公园改造规划过程中,采用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从游人使用的角度和视点来观察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根据现场调查和现状分析将公园规划为一轴三区:纪念教育景观轴、花卉观赏区、文化娱乐区、山体森林生态区。改造规划结构上采用重点打造纪念教育景观轴,突出多个特色景观区的布局形式。主入口到纪念碑周围的景观布局形式调整为规则式,将周边散碎、利用率低的小空间整合为绿地,充分将纪念空间与周边娱乐休闲空间隔离开,将中轴作为整个北山公园的核心景区及牡丹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点打造,不但强调纪念轴线的庄严、肃穆之感,同时扩大了纪念碑周围的活动空间,为人们组织纪念活动、集体休闲娱乐活动提供了足够的使用空间。
将现有花卉园融入“牡丹文化”,在保护现有大树的基础上,结合林相改造,增加北方抗寒牡丹品种设置季节性特色植物,将原有花卉园改造为具有“牡丹文化”特色的花卉观赏区,打造牡丹江城市特色景区。
现状娱乐区域内为设施性景观小游园,设计时考虑保留整个区域内的功能性质,拆除破损落后的娱乐设施,将整个区域内定义为文化娱乐区,铺设开敞的小型广场,增加绿量,营造半封闭活动空间,形成具有鲜明主题性质的公园活动区。文化娱乐区通过道路地面铺装材质及植物、小品的布置,突出休闲娱乐的主题。为人们提供休息娱乐、停留观赏的空间。
山体森林生态区入口处现状有一集水坑,现状石桥栏杆和桥身风格不一致,北侧山体已形成自然汇水明沟,考虑到此处常年多为枯水区,夏季多雨季,山体汇水会形成集水坑的特点,将该区域结合桥体和集水坑本身特点,内做防水形成旱溪观赏区。该区域内设计时考虑结合现有地形坡度,在夏季多雨季山谷汇水将形成自然山谷跌水景观。
山体森林生态区有登山主路和登山小路:金龙、银龙踏步。公园现有金龙、银龙石质踏步宽度已不能满足大量登山人群的需求,铁质栏杆也不符合森林生态景观要求,设计考虑将其登山踏步拓宽并改为木质栏杆,用以增加自然之感,同时也增加了游人登山过程中的乐趣。
北山公园规划的文化景观的建设应立足于场地特征和地域文化,并结合北山公园纪念教育主题和山体森林景观的特点,创造出具有牡丹江市独特文化的综合休闲公园。牡丹江北山公园规划在自身良好的山体森林生态景观和纪念性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其存在的文化内涵,结合公园现状特色,打造出具备自身特色的文化景观内容。在规划中,突出了“牡丹文化”“纪念文化”“生态亭文化”“森林保健文化”。“牡丹文化”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保护原有花卉园现有较大松树、榆树、杨树等生长良好的大树,结合林相改造增加北方抗寒牡丹品种,突出“牡丹文化”特色。“纪念文化”是在现有抗日战争暨爱国自卫战争殉难烈士纪念碑和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的基础上,打造纪念景观轴,展现纪念广场的庄严和肃穆,给人以一种由衷的尊敬感。“亭文化”主要通过公园中亭的形式加以体现,对公园森林生态区现有大小不一、形体各异的景观亭进行修缮设计,在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基础上,将景观亭融入周围自然环境,形成公园景观的一项特色内容。“森林保健文化”的体现是在山林中地势平坦的地域适当增设服务设施,开展森林保健活动。具体项目包括森林浴、森林瑜伽、森林书吧等。
北山公园背靠山体地形起伏较大,在公园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园内主要活动内容,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打造丰富的竖向景观效果的同时减少土方工程量。在针对公园现有地形地貌进行改造规划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园林景观效果和地表水排放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公园道路为游人组织游览线路,引导游人沿路休息观景的同时其本身已成为被观赏的对象。因此公园道路除了应满足组织交通、运输的作用外,还应满足景观上的需求。园中现有一条环形的6 m宽的主干道,呈南北走向结构,基本可以满足公园主要交通。但是次级道路错综复杂在公园中表现为分级不明确、引导性不强。改造规划在保留原有南北向道路的基础上,规划强调了同等级道路宽度的引导性,将园路分为3级,宽度分别为6 m,3 m,1.5 m。
园路、广场铺装的线型、色彩是公园景观的一部分,北山公园现有铺地质感色彩单一,局部损坏较严重,急需改造设计。主要干道是交通性强的地方,铺装选择舒适平坦、防滑耐磨,整体性好的彩色沥青,便于施工和管理。休闲小路、小空间场地铺装设计在与公园整体风格统一的前提下注重材质的变化和色彩的搭配。在一些晨练游客集中的树荫下,由于现状的硬地不足,造成草坪、地被破坏严重,应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改造时适当增加硬地,并且宜采用透气渗水性好的木栈道的形式,既不影响大树生长条件,又很好的融入周围的自然环境。
公园现有植物资源良好,但植物季相景观单调缺少特色。公园改造的主要任务是利用原有地形,以植物造景来突出自然的植物群落景观,满足现代人向往自然、崇尚自然的需求。对公园现有的大乔木和特色树种加以保护,增加中层小乔木和下层地被植物造景,因地制宜,适地适树,能快速体现良好的植物景观效果。
改造中对密度过大、形态杂乱、配置混杂、长势衰弱,甚至枯死植物进行清理和重新规划,着重表现植物群落的层次轮廓、季相色彩等。打造疏朗明快的现代绿化风格,使公园游览观赏价值得以提升,为人们提供一个高品位的文化、游憩、娱乐的生态绿化环境。
针对公园中基础设施、服务设施老化和数量不足的情况,根据公园的规模和游客数量的测算,在结合现有设施的基础上进行了规划。对游客服务点、休闲设施、公园管理用房等都进行了系统的改造规划。为满足人们日常散步、休息、锻炼、交友等活动,对以往园内非园林建筑及低档陈旧的游乐设施取缔或拆除,各功能区域重新规划整理,增加健康积极的游憩、健身等设施。
在改造过程中充分尊重北山公园场地特征和场所精神,对公园设施形象进行一体化设计,使其形成与公园气氛和谐一体的、有个性的风格和色彩系列。公园设置纪念主题地雕和浮雕等以现代的手法演绎了历史场景。增添城市公园的人文内涵和艺术品位,使人们在游赏公园中得到修养和陶冶。
对于蕴涵着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及良好的自然景观资源的城市综合性公园的改造,我们不可能对其进行简单的大拆大建的改造开发模式,保护性、可操作性及可实施程度应当是公园改造方案中的设计重点。为了保护和恢复改造公园的传统历史文化及景观风貌,设计师应注重改造方案前期的调查分析,融入场所精神和时代观念,才能有效提高改造规划方案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本文从尊重场地文化的角度,结合牡丹江北山公园的改造规划,提出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和思考,但对公园改造的整体发展方向、目标及改造的思路、途径等,仍需要不断地归纳总结。
[1] 罗正敏.城市综合性公园改造规划——以连云港市新浦公园改造规划为例[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7.
[2] 沈欣映.尊重场地特征 创造特色景观——以合肥黄山路与怀宁路交叉口城市公园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10,34(21):87-90.
[3] 方尉元.上海东平国家森林公园改造规划探讨[J].中国园林,2007,23(9):68-72.
[4] 杨滨章.昔日旧码头今朝滨水园——丹麦哥本哈根市港口公园设计艺术探析[J].中国园林,2010,26(2):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