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雪梅
(辽宁盘锦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 辽宁盘锦 124010)
氟比洛芬酯是一种以脂微球为载体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它进入体内可以靶向分布到手术切口及炎症部位,释放出有效成分,进一步水解生成氟比洛芬,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发挥镇痛作用[1]。本研究观察氟比洛芬酯术毕前30min给药对芬太尼术后镇痛的影响。
选择择期腹部手术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30岁~75岁,体重45~80kg。其中胃癌15例,胆囊结石30例,直肠癌8例,结肠癌7例。所有患者无芬太尼及非甾体类抗炎药过敏史,无严重心肝肾功能异常,无消化道溃疡及凝血功能异常,ASAⅠ~Ⅲ。患者随机分为A组及B组,每组各30例。
所有患者入室后开放2条静脉通路,常规监测BP、HR、SPO2并留置导尿管,诱导前静注长托宁0.01mg/kg。诱导依次静注咪达唑仑0.04mg/kg、芬太尼3~5µg/kg、依托咪酯0.2~0.3mg/kg、顺阿曲库铵0.1~0.15mg/kg。术中异丙酚、瑞芬持续泵入,异氟醚持续吸入,间断静推顺阿曲库铵。A组术毕前30min静脉缓注氟比洛芬酯50mg,B组无用药。术毕拔管接一次性自控静脉镇痛泵,2组患者术后均采用芬太尼1mg+托烷司琼5mg+生理盐水至100mL,负荷剂量2mL,持续输注量2.5~3.0mL/h,自控量0.5mL,锁定时间15min。
(1)分别记录术后2、5、10、20h随访患者VAS疼痛评分。评分标准: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疼痛剧烈;(2)记录24h内PCA按压次数;(3)观察恶心、呕吐、头晕和嗜睡等不良反应。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剂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1)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芬太尼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A组术后2、5、10、20h的VAS和24h内的PCA按压次数明显低于B组(P<0.05)。(表1)。
(3)2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头晕和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恶心A组3例、B组2例,头晕2组各3例,2组无嗜睡发生。
表1 3组患者术后VAS及24h内PCA按压次(±s)
表1 3组患者术后VAS及24h内PCA按压次(±s)
VAS组别 例数 2h 5h 10h 20 PCA24h按压次数A组 30 3.0±1.5 2.5±1.6 1.6±1.1 1.5±0.8 5.1±2.0 B组 30 4.5±1.4 4.0±1.3 2.2±1.7 2.2±1.2 9.0±3.5
术后剧烈疼痛增加患者的痛苦,它能引起病人血压增高,心率增快,导致病人心肌耗氧增加,这对老年人特别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极其危险,可诱发心脑血管意外。手术后疼痛治疗可减轻或防止机体的一系列应激反应,有利于患者的恢复,减少各种并发症,对提高患者的围术期安全十分重要[2]。平时最常用的镇痛药是芬太尼。芬太尼为苯基哌啶类衍生物,是人工合成的阿片受体激动剂。其脂溶性高,镇痛效应强,约为吗啡的75~125倍,是目前临床麻醉中应用的最主要麻醉性镇痛药[3]。但其有恶心、呕吐、头晕和嗜睡等不良反应,严重者可出现呼吸抑制。术后镇痛要让患者满意,还要保证患者安全。
目前认为联合镇痛是一种较为有效的镇痛方法,联合应用几种不同的镇痛药能充分发挥药物之间的互补和协同作用,获得最佳镇痛效果,减少副作用[4]。大量术后镇痛治疗研究表明,非甾体类抗炎药通过抑制脊髓和外周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少手术创伤后的痛觉过敏效应,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在联合镇痛中具有重要作用[5]。氟比洛芬酯是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它具有靶向性,以脂微球为载体包裹药物聚集在手术切口部位,增强药物效果,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术毕前30min给药,等到手术结束时,药物开始发挥镇痛作用,与术毕联合使用芬太尼起到互补作用。
从本研究可以看出,芬太尼和氟比洛芬酯联合应用,2组病人不良反应低无差异,镇痛评分及按压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两药联合应用增强芬太尼镇痛效果,提高了患者对镇痛效果的满意度,而不增加其不良反应。这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值得临床推广。
[1]段砺瑕,李晓玲.氟比洛芬酯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中国新药杂志,2004,13:851~852.
[2]盛卓人,王俊科.实用临床麻醉学[M].第4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783.
[3]郭曲练,姚尚龙.临床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89.
[4]刘晓芬,胡宪文,李云,等.超前镇痛的相关研究进展[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10,31(3):272.
[5]沈锦春,郭海峰,杨建军,等.氟比洛芬酯联合吗啡镇痛对胃癌患者术后吗啡用药量及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25:383~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