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历年干旱分析

2012-08-19 07:29牛亚豪周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2年12期
关键词:周口市年份减产

□牛亚豪(周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江宪发(商水县水利局)

□徐 峰(信阳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周口市属淮河流域,位于豫东平原的东南部,总面积11959km2,是河南省及全国有名的农业和人口大区。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呈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700~900mm,陆面蒸发量512~669mm,受气候影响,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年际年内变化大,年际相差3~4 倍,年内6~8月份降水量一般占年降水量的60%~70%。历代水旱灾害频繁,严重地影响着影响着农业的发展及全市人民生活的提高。

1.干旱概况

受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周口市极易发生干旱及旱灾。周口市从1912-2010年98年中有62 个干旱年,平均1~2年一遇,因此干旱灾害出现次数频繁,范围较广,常有“十年九旱”之说。干旱标准见表1。

表1 干旱标准表

根据上述干旱标准,经统计分析从1951-2010年出现42~43 个干旱年平均1~2年一遇,其中以1953、1955、1959、1966、1976、1977、1978、1985、1986、1993、1997、2004、2005、2006年旱情严重,平均每3~4年一遇,干旱年短者相隔1年,长者相隔5~6年。

一年内发生两季干旱的年份有1953、1959、1960、1961、1976、1977、1984、1986、2004、2005、2009年,平均5~6年一遇。1年 内 持 续3 季 干 旱 的年 份 有1955、1966、1986、1993、1997、2001、2006年,平均13~14年一遇。

2.各季干旱

2.1 春旱(3月下旬至5月中旬)

除项城、沈丘外,绝大部分地区春旱多于秋旱,特别是解放前及最近几年春旱出现的机会较多。从1951-2010年出现23~31 次春旱,平均2~3年一遇,其中较大范围的年份有1953、1960、1962、1970、1971、1972、1978、1982、1983、1984、1986、1987、1991、1992、1997、2000、2001、2004、2005、2006年。在干旱期间降水量仅50mm 左右,比历年同期减少40%~60%,因此降水量减少是形成干旱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春季温度回升快,3月份平均气温可达20℃以上,气温越高,相对湿度就越低,则蒸发就越强,因而温度回升加快,加速了土壤蒸发量。再者周口市在春季多大风亦加速了土壤蒸发量,使土壤蒸发量超过了降水量的几倍甚至十几倍而造成春旱。旱期长达60~70d,最长可达80~90d,旱象一般到“立夏”结束,但个别年份到“小满”以后方可解除。此阶段正是小麦返青、拔节、孕穗的时期,对水份的要求最为迫切,如遇干旱少雨即可造成严重减产,对棉花、玉米等春播作物的适时播种和幼苗生长均不利。如项城市1962年3月下旬至5月中旬遭受旱灾,此阶段的降水量为51.0mm,比历年同期限减少一半左右,使夏播作物减产3~5 成。

2.2 初夏旱(5月下旬至6月中旬)

初夏时节,周口市各地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平均总降雨量为45.0~64.2mm。占全年平均降水量6%~9.2%。在此季节天气的变化主要是受大陆副热带气团与北推的南支急流输送的变性冷空气影响所决定。而大陆副热带气团起主导作用,其主要环流系统是新疆高压脊,因为周口市长期受大陆暖性高压控制,所以多出现晴热少雨天气,最易造成干旱。

周口市初夏旱出现频繁且范围较广,从1951-2010年共出现13~19 次初夏旱,平均3~4年一遇。其中较大范围的重旱年份有1960、1965、1966、1967、1968、1976、1977、1985、1997、2005年等平均4年一遇。旱象从5月中、下旬开始,到6月下旬解除,但也有个别年份因雨期的推迟而到七月初才能结束。旱期长达20~30d,最长可达40~50d。此期正值夏播季节,常因干旱少雨使晚秋作物不能适时播种。播种期将推迟到六月底或七月上、中旬。由于晚播,气温降低不利于晚秋作物后期生长而影响产量。

2.3 伏旱(6月下旬至8月下旬)

6月下旬至8月下旬正值盛夏季节,是早晚秋作物生长旺盛需水最多的阶段,此期天气炎热,气温高,蒸发量大,如遇少雨年份往往发生干旱,使各种农作物无法抽穗、开花、结籽,所以有“卡脖子”之称。周口市在6月下旬至8月下旬雨量集中,雨水丰沛,出现伏旱的机会很少。从1951-2010年仅出现6~11 次,平均每6~10年一遇,其中较大范围的伏旱有1959、1966,1993、2009年平均每14年一遇。旱期长达40~60d,最长达70~80d。旱象一般自6月下旬到8月底解除,严重的可推迟到9月上、中旬,造成伏、秋连旱群众称为“夹秋旱”。如郸城县1959年7月份多日无雨大旱月余,土壤含水量仅6%~10%,高梁、谷子、豆子等旱的捲叶,有的枯黄,玉米干缨传粉困难,晚秋的红芋因旱而死缺苗10%~20%,全县早、晚秋作物受灾面积达10.5 万hm2。

2.4 秋旱(9月下旬至10月下旬)

秋季正是晚熟春播作物和夏播作物开花结实期,又是冬作物的播种期和果树的成熟期,因此秋季是否干旱是决定秋作物收成好坏的关键时段之一,也是种足种好小麦的关键时刻。周口市常因伏、秋少雨而造成不同程度的旱灾。自1951-2010年出现8~12 次秋旱,平均6~8年一遇,其中1957、1961、1966、1976、1993、1997、1998、2004、2006、2007、2010年最为严重,平均每7年左右一遇。旱期达30~40d,最长达60 天左右。旱象最早从8月中、下旬开始,到10月中、下旬即可解除。最晚可延至“小雪”节令。由于长期干旱少雨,严重影响了早、晚秋作物的后期生长发育。使大豆不结荚,颗粒不收,使棉花容易早熟而减产,特别是在伏雨少的年份又出现秋旱时,对小麦适时播种造成了不利条件。

3.影响周口市干旱的因素

3.1 气候性缺水

特殊的地理气候区位决定了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年季、年内雨量分配悬殊。1986年全市平均降水量493.4mm,是建国后降水量最小的年份之一,出现春旱连初夏旱、伏旱连秋冬旱的大旱年,粮食减产4.48 亿kg,棉花减产1050 万kg;1992年初夏、夏伏旱,使全市16.93 万hm2 秋作物推迟播种,10.5 万人、10.7 万头大牲畜出现饮水困难,秋粮减产3.16 亿kg,因旱造成农业损失3 亿多元。近年来,旱灾年份增多,旱情趋向加重,1986—2000年,全市连续16年出现干旱,而且干旱持续时间延长,1998年秋至1999年春,持续干旱少雨长达193d。

3.2 资源性缺水

连年干旱、人口迅速增加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加剧了水体污染,水质和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全市人均水资源量为256.9m3,亩均水资源量为222m3,分别为全省人均和亩均水资源量的54.6%和56.2%,为全国人均和亩均水资源量的10%多一点。

3.3 条件性缺水

境内虽有沙颍河、黑河、汾泉河、涡惠河等水系河流纵横,但除沙颍河外,其它河流多为平原坡水区季节性雨源型河道。且沙颍河过境客水多以洪水形式出现,可利用率极低,加上河道灌排涵闸普遍老化,农业生产家庭化,抗旱运用难度极大。

3.4 工程性缺水

现有水利工程设施抗旱能力偏低,由于长期运行,老化失修,效益衰减,加上原国家、集体配套的抗旱渠道、提灌站被破坏,近年来的投入不足,大大增加了抗旱难度。

4.防旱抗旱措施

一是,要转变抗旱工作思路,从主要注重农业效益向注重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统一转变;二是,要加强抗旱法规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与抗旱要求相适应的组织领导保障机制;三是,要广泛开辟抗旱水源,科学调度抗旱用水,充分发挥抗旱设施的作用,靠近河流的地方,建议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修复现有病险水闸、提灌站等基础设施,兴建控制工程,充分利用水源,采取有效措施,使有限的水发挥最大的作用,其他地方主要是打抗旱井,要密切关注气象变化,抓住有利时机,增加作业点,加大作业密度,积极组织实施人工增雨;四是,要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政府和有关部门向群众大力宣传节约用水,加大科技抗旱力度,应大力推广节水灌溉。进行科学灌溉、严禁大水漫灌。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灌水要避免高温时间,在早晚进行,尽量采用小水沟灌,减少土壤水分的损失;五是,要加大科技抗旱力度,研究洪水资源化,抗旱决策科学化、信息化,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周口市年份减产
周口市主要农产品比较优势分析及农业结构调整对策
无人机洒药相邻藕塘减产 谁来担责?
特殊的一年
周口市
预防“倒春寒”保证果树不减产
二铵减产 复合肥增产
周口市金融支持脱贫攻坚调查
周口市
什么是闰年?
错打农药导致西瓜减产咋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