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银行业暴利争议的漩涡

2012-08-18 07:15齐林
中国新时代 2012年5期
关键词:暴利银行业利润

|文·本刊特约记者 齐林

“银行业哪有什么暴利?!”

作为一名银行员工,面对记者的追问,齐飞的反问显得很是委屈。在她看来,近来坊间争议的所谓银行暴利一说,实实在在的把银行业推上了风口浪尖,而这对目前看似强大实则脆弱不堪的中国银行业,实在不是一个利好的冲击。

年初银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商业银行净利润超过万亿元大关,达到1.04万亿元,比上年增加2,775亿元,创历史新高。按此计算,商业银行平均每天赚得约28.5亿元。相比2010年7,637亿元净利润,去年银行净利润增长率达36%,高于去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4%的利润同比增长率。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秘书长陈永杰曾公开表示:“银行和实体经济一个利厚一个利薄的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峻的程度。我算了一下,银行的资本利润率已经不仅大幅高于工业,而且高于石油和烟草,我们都说烟草是最暴利的,石油勘探开采也很暴利,而现在银行业比这两个行业利润还要高。”

此言既出,天下哗然。

银行业暴利说言之凿凿

银行暴利由来已久,但是被公开指出其利润超过了烟草石油等垄断行业,社会公众定然难以接受。根据相关媒体的调查,目前所谓银行的暴利来源主要集中在大利差盘剥以及名目繁多的手续费。更有消息称,2003年银行收费项目仅300多种,现在《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列出的收费项目多达3,000种,7年增加了10倍。

曾经有银行的负责人公开称“整个银行业这些年数字确实非常靓丽。企业利润那么低,银行利润那么高,所以我们有时候利润太高了,有时候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

这对中国企业来讲,不是一个令人愉快的消息。企业贷款难度不见下降,但银行的利润反而与日俱增,社会财富被迅速集中,企业生存环境不佳。

分析人士认为,银行暴利最基本的因素是存贷款利差大。而存贷款利差构成了银行的主要经营收入,即利润的主要来源。在国家权利框架支配下,银行拥有了较高的利差,也就能赚更多的利润。

况且,银行的实际存款利率亏损,主要由客户承担。

社科院研究金融问题的学者杨涛称,无论引起热议的“银行业暴利”是否存在,从数据来看,银行业的盈利能力、规模和前景,确实已经居于国内各行业前茅。这也意味着自本世纪初以来的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就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而言已经成功,但同时也带来了“过犹不及”的新问题。

在杨涛的观察中,2001年底中国入世后,境外媒体的大标题经常是中国国有银行“技术上已经破产”。而到了近几年,银行业不仅在国内业绩突出,而且在规模上也逐渐居于全球前列,并且由于国际化步伐有限,也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过多影响。从表面上看,进入新世纪以来,推动银行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进行不良资产重组、促进业务创新等措施,是促使银行业转变形象的原因。从深层次来看,则是真正把追求利润目标融入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之中,并且与规模扩张的业务模式和银行高管业绩密切结合起来。

当然,有银行业人士称,以手续费及佣金为主的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普遍规律。

著名学者易宪容亦对本刊记者称,服务收费是全世界通行的惯例,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很多规则尚未形成,目前银行公布相关的利润,只是将相关运行程序进一步合理化规范化而已。

不过在当下的中国,银行依旧拥有绝对的定价权,而消费者在相关市场中其实没有独立的自主选择权。基于近乎绝对的市场垄断地位,银行的定价权基本不会被撼动。银行业研究学者郭田勇称:几大国有银行在调整银行收费价格时达成了默契与联盟关系,而消费者只能接受被动服务,况且中国目前的金融市场,源自社会资金的商业银行,数量少之又少。

暴利争议不绝于耳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四月初,各银行先后开始公开自己的收费项目,颇有点争先恐后的意味,现在走进银行大厅,最显眼的莫过于里面的收费项目公示了。但根据记者观察,并没有几个顾客站在面前仔细查询,更遑论就具体项目咨询客服人员了——中国民众的权利意识可见一斑。

其实,关于银行暴利的争议,短期内对银行来说,可能不是一个很阳光的消息。但从长期来看,如果银行业以此为契机,化争议为调整先机,那么很可能会引发中国银行业新一轮的良性变革。当前中国银行业的所谓变革,大多是自上而下的,少见自下而上由市场推动的变革,这对银行业来说,并不是一个很美好的故事。

对外经贸大学学者丁建臣曾对媒体算过一笔账:2011年中国实体经济在紧缩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劳动力价格上升和国际经济环境不佳的情况下苦苦挣扎,而商业银行平均每天“吸金”28.5亿元。试问,这不是暴利吗?除去庞大的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银行业仍有1.04万亿元的净利润。丁建臣据此明确称,支撑起银行业惊人暴利的经济逻辑只有“垄断”二字。

但是亦有声音认为,不可否认银行业有着庞大的成本,而且不同类型银行的利润率差别很大。大型银行的机构网点庞大、工作人员数量众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它所谓的利润。银行员工齐飞称,银行的报告只显示净利润,但并不显示成本。

从当下的财务数据来看,银行业的利润与其他行业相比确实比较突出。但银行的财务报表不太能和其他企业进行比较,因为银行的风险成本比较滞后,仅从财务报表上,并不能决定银行是否在盈利。

对外经贸大学学者吴军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认为,银行的所谓暴利,并不在收费上。对此,齐飞亦称,银行的暴利争议主要来源于存贷款利率差价,例如,存款利率可能低至5%左右,但贷款利率会高至10%左右,这个差价构成了银行的利润来源。此外,银行利润的重要构成部分还有手续费,手续费起到了积少成多的作用。她举例称,300元的小额账户管理费,银行会从储户的账户里不断扣取,直至扣完。

作为经营风险的机构,获取相应的利润也属合理。而暴利一说主要源于存贷款利差,但是目前最具市场化的贷款利率是民间借贷利率,要远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

比照西方,国内银行业收费仍然偏低,但是在中国的具体情境下,全民享有免费银行服务时代的已然逐步走向终结,当下民众哗然,只是基于银行收费公布之后的心理反应。

解决出路前景不佳

当下,银行最主要的利润来源依旧通过扩大贷款规模实现。但是业内人士称,此举并不科学,银行必须通过调整业务结构实现盈利模式转型、满足刚性的资本约束要求。

根据相关学者的计算,以过量放贷为支撑的银行体系利润“确实是比较高”,但它与烟草和石油并不能等同而论。更有人称,所谓“暴利”是指低价买入,高价卖出,从中赚取过量利润,但是从目前银行的情况来看,这种所谓的暴利,并不是由于单价过高造成的,而是由于多销造成的。也就是说,银行的利润主要还是来源于“量”,而非来源于“质”。

易宪容对本刊记者称,首先银行业并没有暴利,而炒作银行业的暴利,在当下没有实际意义。

当下中国,银行业的确成为优势产业,缘于掌握大量产业及资金话语权,银行业的发展颇有将其他产业抛诸身后的势头。而该行业也成为中国就业大军趋之若鹜的领域,每年都有无数人为了进入银行系统而绞尽脑汁。按照他们的逻辑,银行业是一个旱涝保收的行业,无论亏损还是盈利,至少员工都能保证收入平稳,并且保证在社会中的显性及隐性社会地位。

目前银行业的优势业绩主要来源于相对垄断的金融体制,银行本身就容易获得高报酬。此外,在国家层面,历次改革及相关的调控,出于种种顾虑,相关部门都会优先保证银行业的稳定,保证银行体系的“有序运转”,并确保银行业利差不能少,某些时候甚至还要增加利差,提升银行利润。在相关部门看来,如果有了足够的利润,银行就更能抵御风险。但他们忽略了一个问题,中国的国有银行大多并非依靠纯粹的市场机制在运行,换句话说,他们始终在依靠国家哺乳,民众看不到他们断奶的趋势。而对于银行业来说,来自国家层面的“稳定”顾虑在某种程度上纵容了银行业的盲目自大,他们认为,有国家作为后援,根本毋庸考虑市场竞争及消费者权益的问题。

社科院学者杨涛亦认为,银行业之所以会有现在的“好日子”,原因之一是赶上了2003年到2007年的全球经济高增长周期,中国经济在此期间迸发出较高的动力,即使是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也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中国经济基础。此外,银行经营机制发生了一些切实转变,市场化运营框架基本建立起来。况且在全方位的行业保护下,包括利率市场化缓慢、市场进入与退出受到严格控制等,都使得银行业能够在经济繁荣和低谷期享受很大的“无风险利润”。当然,纵观中国现实,在新的地方竞争格局下,银行业逐渐成为地方政府推动金融产业化运营的核心主体,其自身也成为GDP竞争中的主力贡献者。

由于经营机制改变导致的银行利润增加显然是好事,但其他几个因素却值得深思。杨涛认为,由于没有真正经历过深刻的经济周期波动,体会长期经济下滑的冲击,中国银行业的可持续盈利能力还难以让人信服。在此情况下,快速增长的利润实际上掩盖了银行业自身存在的许多问题和风险。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过分依赖银行业,银行承担了很多在国外由政府财政承担的任务,并在改革中形成了强烈的利益格局,导致政府对于银行业的保护也日益加重。虽然在银行业内的竞争似乎逐渐加剧,但对于实体部门来说,银行业在给予其金融“输血”的同时,也在许多方面产生了“抽血”的弊端,典型的就是农村金融领域和中小企业融资方面。

换句话说,银行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无可厚非,但在行业过度保护的情况下,银行业对于上游资金提供者和下游资金需求者都拥有绝对的谈判优势,使其在获得额外“保护利润”的同时,对实体部门和居民却产生了某些负面影响。

杨涛据此评判,以通过上市改制来强化利润最大化目标的上一轮银行改革,已经需要进行新的反思了。

为了避免各界对于“暴利”的质疑,解决其带来的潜在负面问题,应该一方面改变银行现有业务模式,并真正减少行政性干预,另一方面推动利率市场化、完善银行业的有效竞争格局。一位来自某能源大市的企业家对记者称,今年银行对私人贷款的利率连三分五都难以做到,想要贷款并非不能做到,但是这个利息,企业能接受么?

进一步从银行改革理念上看,“暴利”争议的背后,实际上包括了三大矛盾:财政部门与金融部门、金融部门与实体部门的边界与平衡,以及金融部门内部结构优化。银行业需要竞争,需要市场机制调节行业问题,但这在当下并不是一个现实性的话题。简单来说,竞争之下的成本必然降低,价格必然降低,作为产业链条终端的民众和企业,也将享受利好。但一个问题是,如果要求银行为民众与企业让渡利益——对于银行来说,是否可行呢?

如果这个前提是虚化的,所谓利率市场化的提议,都只是水中月镜中花罢了。而关于银行业暴利的争议,只不过是一场表象而已。

猜你喜欢
暴利银行业利润
暴利的钻戒
河北省银行业协会
The top 5 highest paid footballers in the world
办理银行业务须谨慎
银行业对外开放再定位
利润1万多元/亩,养到就是赚到,今年你成功养虾了吗?
观念新 利润丰
暴利项目 稳定日利丰厚
Beats耳机的暴利“法则”
利润下降央企工资总额不得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