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俪衔
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妇幼保健院,云南玉溪 653100
在每年的秋冬季(8~11月份)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秋季腹泻,是小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呈散发或流行,约占秋冬季小儿腹泻的80%[1]。秋季腹泻起病急,病初即有呕吐,然后腹泻,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每日数次至十余次,常伴脱水和酸中毒。轻者引起患儿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重者出现循环衰竭、休克危及患儿性命。目前西医主要采用补液,对症支持治疗,随着中医的不断发展,中西医结合法在治疗秋季腹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9年9月~2011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用安肠止泻散加减结合西药治疗秋季腹泻116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将所有符合诊断的患儿随机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8例,其中男30例,女28例;平均年龄(11.7±1.69)个月;病程(3.67±0.38)d;轻度脱水26例,中度脱水10例,重度脱水8例。观察组58例,其中男32例,女26例;平均年龄(11.9±1.78)个月;病程(3.72±0.43)d;轻度脱水36例,中度脱水8例,中度脱水6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均参照《儿科学》[2]中诊断标准:秋冬季节,急性起病,病初常发生呕吐,常伴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继之出现腹泻,大便为稀水样或蛋花样,无腥臭味,每日数次至10多次,大便常规检查偶见少许白细胞,无黏液、红细胞及脓细胞。大便轮状病毒阳性(+)。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小儿泄泻的诊断标准:秋季发病,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次以上,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样,可有少量黏液,常伴有发热、呕吐、口渴等症。舌质偏红、舌苔薄黄或腻,指纹浮露、淡紫,在风关以内。
治疗依从性差,影响临床效果判定者;大便镜检有大量白细胞和红细胞或其他原因如细菌、寄生虫等所致腹泻者。
1.4.1 对照组 患儿常规予以炎琥宁、病毒唑加入5%葡萄糖静脉点滴,剂量10~15 mg/(kg·d),重组α1干扰素雾化吸入,6~10 mg/(日·次),辅以蒙脱石散混合液、口服补液盐按常规常规剂量口服。注意若有明显脱水或电解质紊乱,应予补液,防止水电解质紊乱,注意予患儿清淡易消化饮食或腹泻奶粉喂养。
1.4.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安肠止泻散”口服治疗,安肠止泻散基本处方:茯苓、泽泻、山药、白术各6 g,藿香、桂枝各5 g,甘草3 g,辨证加减:发热者去桂枝,湿热型加黄连3 g,伤食者加炒山楂6 g,兼外感风寒者加苏叶6 g,水煎服,每日一剂,每日2次;空腹温服。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儿腹泻、停止时间(包括大便的性质、形状和大便次数恢复正常的时间)、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包括失水和电解质紊乱纠正、精神恢复的时间)、总病程及总有效率。临床效果标准判定:根据1993年北京修订的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4]判定:显效指治疗72 h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指治疗72 h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消失;无效指治疗72 h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资料比较(n)
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后观察组在止泻时间、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及总病程方面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和对照组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s,d)
表2 观察组和对照组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s,d)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n 止泻时间 临床症状改善时间 总病程对照组 58 5.37±0.71 5.48±0.67 8.92±0.86观察组 58 2.32±0.69△ 2.45±0.73△ 5.41±0.82△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3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1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临床疗效比较[n(%)]
治疗过程中观察组3例出现轻度恶心、呕吐,未作任何处理,均能自行缓解。
小儿秋季腹泻多发生于6个月~2岁以下小儿,由于这个时期小儿消化系统发育还不成熟,消化功能不完善,免疫力低下;加上小儿生长发育快,消化吸收负担相对重,机体抵抗力下降,导致该疾病的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十二指肠和空肠,使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发生空泡变性坏死、微绒毛肿胀、不规则和变短,使其无吸收消化功能,从而使大量肠液积聚肠腔致水样泻;同时继发双糖酶不足,使食物中糖类被细菌分解成小分子短链有机酸,使肠液渗透压增高,进一步造成水和电解质的丢失,引起渗透性腹泻[5]。中医认为小儿秋季腹泻,主要是由于小儿素体脾胃虚弱,脏腑娇嫩,或感受寒邪,脾胃失调,湿浊内困,或湿热内蕴,气机升降失调,而致水谷不化、清浊不分、并走大肠所致。安肠止泻散升清降浊,泻热散寒、和胃止呕、安肠止泻。
本研究结果显示安肠止泻散加减联合西药治疗小儿秋季腹泻能显著缩短患儿止泻时间、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大便轮状病毒转阴及总病程;明显提高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且治疗药物副反应较轻,故安肠止泻散加减方联合西药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确切,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1]杜嗣廉,郑明新.小儿胃肠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39.
[2]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96.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9.
[4]方鹤松.小儿腹泻病的肠道生态关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6,11(4):201.
[5]王树红,王青.中药内服外用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1):4992-4993.
[6]董文军,宋俊生,陆小左,等.五苓散及其加减方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系统评价[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8(1):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