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悦心
还在以目前经济增速来计算股票市盈率的人,有可能犯下一个致命错误。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若投资某些资产让你赚足了钱,那么请留意,今后十年继续持有此类资产很可能让你赔得血本无归。
去年以来,欧债和美债危机狼烟四起;各国经济数据持续低迷;中国楼市泡沫破灭开启。各种迹象表明,世界正朝令人不安的方向变化。最可怕的是,众多拥有影响力的政策制定者和经济学家并不愿承认这点,仍希望人们固守当下思维,在股市继续长线投资。
主流声音与大众共识一如既往地维系着乐观。每当打开股票网站,总能看到诸如“最后的抄底机会”、“反弹行情正在酝酿”等醒目标题,然而市场却让人们一次又一次失望。投资大师比尔·威廉姆说:“在我们听到的所有事物中,90%都是谎言”,那么,其余10%代表真理的声音来自哪里?
有这样一群悲观的预言家。股民恨他们,因为他们把股市“唱跌”了;同僚恨他们,因为他们发表的那些“不入流”的观点,却该死地一次又一次被应验;政府恨他们,因为他们戳穿了那些为稳定民心而不得不说的谎言,告诉了民众许多他们原本不该知道的真相。2011年9月30日,英国伦敦,伦敦金属交易所内交易商正在接听电话。
美国近来有不少自然科学领域的学者转行,开始研究起社会与经济问题。这些学者有几个普遍特点。第一是独立。多年来,他们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早已事业有成,研究经济纯粹出于自身兴趣与忧国忧民的心态。他们不为任何投行与金融机构服务,也不像很多“御用”经济学家那样为政府决策者“卖命”;第二是中立,饭碗决定舌头。“职业经济学人”在说话之前,不得不考虑自己的收入来源,因此这些专家的言论往往带有倾向性,或偏向某既得利益团体,或偏向主张政府干预。相对而言,独立学者则很少言不由衷;第三是严谨。虽然这些学者没有“经济学家”的头衔,但他们在非金融领域的研究经验与治学心态,对社会与经济研究同样大有裨益。他们经深入分析得出的结论,更加值得严肃对待。
克里斯·马汀逊(Chris Martenson)于21世纪初开始研究国际宏观经济与金融现象,并自己出资架设了一个名为“崩溃速成班”(Crash Course)的网站(www.chrismartenson.com)。他本人是美国生物化学、神经中毒学博士,在生命科学领域颇有建树,曾发表过多篇论文,他还是美国科学应用国际公司(Science Applications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副总裁。在一次采访中,他吐露了自己为何选择半路转战金融领域:
“起初只是好奇,特别是在1999年那次科技股泡沫破灭后,我很想探究人们贪婪与恐惧的根源。我查阅了美联储与财政部的各种数据,各国股市、债市的价格走势,搜寻了大量金融学与经济学资料。一开始仅仅想浅尝辄止,但当我打开这扇大门后,才发现里面是如此琳琅满目,而最奇怪的是,主流经济学家和媒体从不探究各种问题的根源,无论是研究还是报道,似乎永远存在着一些禁区。我想联合美国民众,把那些深藏不露的秘密和谎言挖掘出来。对人类未来的反思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就个人而言,在今后20年里你必须学会如何保护自己。”
克里斯的网上“崩溃速成班”是一套教授未来如何在恶劣的经济环境下生存的课程,共分20个章节,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他的思想:第一,世界下一个20年,将与过去20年截然不同;第二,即将来临的剧变,将远远超出社会与国家机构的反应能力;第三,我们并不缺少用以适应变化的科学技术与知识,所缺少的只是意识。
没错,意识决定行动速度。人类消耗了太多的资源,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环境破坏,累积了难以偿还的债务,下一个20年很难再有理由保持乐观。
“全球目前有200多份重要数据的图表,都呈现出这种走势,”克里斯在课堂上拿起一根曲棍球球杆,面色凝重地说,“无论是人口、能源消耗、碳排放还是货币供应量,我们都处在陡直上升的位置。这种增长显然是无法持续的。你不能指望世界还能像过往那样,继续透支发展20年。这次金融危机仅仅是开始,拐点早已来临。”
克里斯在课程第5章《发展与繁荣》中,给那些眼中只有GDP,以为只要政策得当,就可以让经济永远保持高速增长的愚昧之人,当头浇了一盆冷水:
“许多人将发展(Growth)与繁荣(Prosperity)混为一谈,认为经济发展一定带来繁荣,人类喜爱繁荣,所以觉得发展越快越好。这是一种有缺陷的单向思维。他们没有看到,繁荣也会制约发展,因为地球资源是有限的。发展得越快,资源消耗的速度也就越快,最后等待人类的只能是崩溃。这就好比一个每月领取固定收入的家庭,要过上相对繁荣的日子,就得少生孩子;盲目生孩子的结果只能让生活水准越来越低,最后彻底破产。”
克里斯的研究着重于三个“E”,然后向美国人提出了应对未来生存挑战的一系列建议。这三个E分别是:
经济(Economy):曲棍球球杆状的货币供应增长,破灭中的信贷泡沫,不断膨胀的世界人口,全民储蓄意愿的下降,这些都为今后20年的经济发展蒙上阴影。不要再沉迷于股市与房地产市场的游戏,做好迎接20年长期衰退的准备。
克里斯·马汀逊
杰拉德·塞伦特
彼得·希夫
能源(Energy):全球“石油峰值”已经出现,147美元/桶(2008年7月)的油价绝不会是顶点。石油是现代经济的命脉。高企的油价必会制约经济增速。不要把解决能源问题的希望寄于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只能帮助我们寻找能源,但科技本身并不是能源。在可预见的未来,没有什么新能源可以取代石油。
环境(Environment):气候变化与粮食产出是人类即将面临的两大挑战。
正如克里斯所说,下一个20年的“与众不同”将超出多数人想象。还在以目前经济增速来计算股票市盈率的人,犯下了致命错误。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若投资某些资产让你赚足了钱,那么今后十年继续持有此类资产很可能让你赔得血本无归。
居住在纽约郊区的杰拉德·塞伦特(Gerald Celente),华尔街专栏作家,被认为是全美预测能力最强的趋势分析家之一,绰号“现代占卜师”。他不仅精准预言了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也成功预测了互联网泡沫的破灭与1987年股灾。他的话可以怀疑,但不可不听。
杰拉德在一部名为《用药过度》(Overdose)的纪录片中这样解释21世纪以来的全球经济:“那帮人(美联储)首先吹起一个互联网泡沫,泡沫破了;接着吹一个更大的:房地产与信贷泡沫,泡沫又破了;现在呢?他们试图再吹一个所有泡沫都望尘莫及的‘泡沫之王’,这个泡沫是世界性的,不止局限于美国,它的名字叫‘政府救援泡沫’。经济不行了?衰退来临了?销售下滑,出口锐减?需要更多的钱?没关系,再来一轮‘经济刺激’怎么样?几乎所有政府都在往他们的经济体里愚蠢地撒钱,目的是让这场游戏继续。”
但这种故事向来都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与克里斯的观点相似,杰拉德也认为,未来十年的首要任务是考虑如何生存,而不是在股市与楼市里继续做着发财的白日梦。
杰拉德提出的“生存关键词”,首先便是黄金。政府不计代价地疯狂印钱,早晚会让纸币泛滥成灾。恶性通胀在很多国家都曾发生过,德国、南斯拉夫、匈牙利、津巴布韦。金价为什么会涨到每盎司1600美元?这是有原因的。随着政府不断救助金融机构、刺激经济,流通领域的货币越来越多,物价飞涨,人们就会对纸币丧失信心。大家拒绝接受纸币,而改用黄金作为交换媒介,或者直接以物易物。他认为到2014年,黄金可能涨至8000美元/盎司。
在杰拉德看来,衰退和萧条一旦发生,政府更容易以“振兴经济”为由干预人民的经济生活。1933年,罗斯福甚至下令禁止老百姓持有黄金,以此提振美元的信用。债务缠身的国家不得不实施紧缩计划并加税,这会使民众的生活水平每况愈下。在此期间,政府权力不断扩张,而且更难容忍异议,公民言论自由也被剥夺,一举一动都可能受到监视。对此杰拉德给出的建议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尽快移民到那些债务少、资源多和小政府的国家,例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或新加坡。
欧洲太平洋资本公司总裁彼得·希夫(Peter Schiff)也是十分出色的预言家。目前他在美国人当中的知名度,已经和经济学诺奖得主克鲁格曼并驾齐驱。希夫经常受邀在CNBC、MSNBC与FOX电视台发表宏观经济评论,因长期以来一直看空美国经济,被人冠以“末日博士”的绰号。
希夫向来不以“经济学家”自居,他也只有一张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金融与会计专业”的学士文凭。虽然这个“头衔”无法和那些整日鼓吹“政府应该果断救市”的经济学博士、诺贝尔奖得主相媲美,但希夫以无比精准的预言、对凯恩斯主义的大胆批判,赢得了同行难以企及的民间赞誉。
2002年,美元指数冲上118高位,主流经济学家众口一辞地认定美国经济前景广阔,美元还将再创新高。希夫却断言美元将步入漫漫熊途,原因是美国债务增速过快,寅吃卯粮难以为继。希夫始终看跌美元,看好新兴国家与债权国货币,如人民币、新西兰元、澳元、加元。希夫一直建议投资者买入黄金,用以对抗美联储和外国银行增发货币所引起的购买力损失。他本人从2001年就开始购入黄金,当时的价格不足300美元/盎司。在这十年间,华尔街经济学家与评论家不断鼓吹“黄金是马上就要破灭的终极泡沫”,投资者应多买“成长性股票”,而不是这些“无用的金属”。然而事实却给这些顶着“名校经济学博士”光环的专家们一记响亮的耳光。从2001年至2011年,黄金价格涨幅超过500%;具有代表性的美国标普500股票指数却下跌了12%。
2006年,希夫在众多场合公开表示,美国的房地产泡沫马上就要破灭,届时将引发一场金融灾难。在CNBC的电视辩论中,希夫被多位同行耻笑“不懂经济”,一天到晚只会叫喊“天要塌下来”。因发现“拉弗曲线”而出名的著名经济学家阿瑟·拉弗(Arthur Laffer)声称要与希夫打赌,这位经济学泰斗相信所有的一切都在完美无缺地运转。最后事实证明,他输得一败涂地,不得不狡辩称“次贷危机是一次可怕的意外”。
2005—2006年,彼得·希夫两度受邀,为美国西部房地产经纪协会作有关市场前景方面的演讲。台下听众多为地产商、地产中介与炒房者,都在做着发财梦,希夫的演讲令他们备感不快。答疑时间有位现场听众甚至问出这样的问题:“您把房地产行业的前景描绘得如此黯淡,请问我现在是不是该割腕自杀呢?”
2007年2月,彼得·希夫出版《美元大崩溃》。此书剑走偏锋,在美国经济如火如荼、民众信心满满之时,运用大量的事实和逻辑,证明美国经济马上就要面临崩溃,地产泡沫一触即发。希夫称当时书店堆满了传授民众如何运用“抵押贷款再融资”发财的“葵花宝典”,几乎没有出版社愿意逆势而为,接手他这本异端之作的,唯有出版商约翰·威利最后决定“斗胆一试”。
尽管华尔街经济学家与评论家不断鼓吹“黄金是马上就要破灭的终极泡沫”,从2001年至2011年,黄金价格涨幅超过500%;具有代表性的美国标普500股票指数却下跌了12%。
很多人说希夫走了“狗屎运”。此书问世5个月后,次贷危机爆发;一年后,雷曼兄弟倒闭,金融海啸席卷而来。《美元大崩溃》立即成为2007年度北美畅销书,希夫也借此在民间一炮成名。这个时候,书店的书架上才挤满了各种“事后诸葛”、大言不惭“预言”金融危机的书籍。那些所谓的“主流经济学家”,不知是水平有限,还是言不由衷,基本上都没能在危机爆发前看出美国经济有何问题,而这种经济学界“集体失语”的现象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很多人,例如阿兰·格林斯潘,都试图让人们以为这次金融危机是偶然而难以预测的,因为那些自诩‘经济学家’的人欠缺起码的经济学常识,只相信凯恩斯。但只要没被华盛顿和华尔街洗过脑的人都很容易预测2008年秋发生的金融危机。购房者通过抵押贷款和优惠利率买房子,而此时的房价相对几年前已翻了一番。许多贷款无需收入证明、无需首付,很多人甚至没有工作……那时也没多少人相信次贷市场崩盘会引起严重的连锁反应。”希夫解释道。
至于投资,希夫的座右铭是“牛市无处不在”。市场总有“牛迹”可寻,股市若是熊市,那么总有某个品种处于牛市。正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这点对中国投资者特别有借鉴意义。中国老百姓做投资,基本只会两样:有钱的炒楼;买不起楼的炒股。即便A股市场毫无疑问处于熊市,很多股民还是要逆势“抄底”。而许多更有潜力的投资品种,例如黄金、外汇、商品期货,却白白被埋没,无人问津。
若不考虑股票分红(A股市场分红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仅从投机角度来看,炒股票其实难度最高,最简单的是外汇。炒汇仅需关注各主要国家的宏观经济和政策,不必担心庄家兴风作浪,也不必担心误踩个股“地雷”;而做股票要关注宏观、行业和选股三个层面,而且鱼龙混杂的各方消息令人无所适从。希夫也认为,下一个十年,美国股市将难有作为。即使要投资股市,也应选择与贵金属(黄金或白银)、原油和农产品相关的股票,尤其要远离金融与房地产行业。投资应奔向明日之星,而非明日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