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_曲江 编辑_阎希娟
人生的际遇很奇特,有的人一生单纯明了,一张纸就能书写所有履历;而有人的人生轨迹似乎注定九曲十八弯,黄伟洪先生无疑属于后者——他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如今的他在美国德州拥有一家颇具规模与名气的四川饭店,每天座无虚席,收获无数赞赏与荣誉。回首往事,只有他和太太清楚,这一切来得多么不容易,又是多么值得珍惜。
提起入行的经历,黄伟洪说,那是一次又一次的“逼上梁山”。
黄伟洪生于1956年,祖籍广东,生长于上海。他的青年时代,恰逢国内那段“史无前例”的运动。由于出身不好,1974年他高中毕业就被下放到农场劳动,分配给他的任务就是做大锅饭。从小就为家人做饭的他很快就胜任了炊事员的工作,并不辍学习,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上大学继续深造。在那段日子里,他曾经七次申请加入共青团均被拒绝;“四人帮”被打倒后,在第一次招收推荐工农兵大学生的考试中,整个农场2400名考生要招收17名大学生,他总分排名第12位,却依然因出身问题被拒绝推荐,同期被拒绝推荐的3个女生由于绝望而自杀!这样的绝望非亲历者大概难以想象,“出身不好”这四个字,几乎成了终身难以去除的烙印,沉重地压在这个年轻人身上。
1976年,眼看无路可走的他只得去投奔在香港的外祖母。“过深圳海关时,踏上罗湖桥,我回头看了一眼背后的大标语:‘社会主义好’,当时我的眼泪就下来了。”回忆起那一幕,黄伟洪至今仍掩饰不住内心的复杂心情。从此,这个年轻人开始了背井离乡、独闯天下的人生。
那时的香港与内地差别之大是他事先没有料到的。“大陆那时是做也36,不做也36(指36元的月工资),这导致了大陆和香港连人们走路的速度都不一样,香港人根本看不上我这样的‘大陆仔’,很长一段时间找不到工作。我每天几乎都问自己,也问这个社会,‘我能吃常人吃不了的苦,为什么我会没有工作!’”
那是一段最灰暗的日子。后来,一家30多人的小五金厂招聘伙夫为员工做饭,他跑去苦苦哀求老板:“让我做一周试试,我不要工钱,只管我饭就行!我不光做中午和晚上的饭,早饭我也能做。”精诚所至,老板终于答应留下他试试。这样,他开始了在香港的第一份工作,并靠着毫无保留的辛苦工作,赢得了老板一句“你真不像大陆仔”的肯定。
在离开大陆前,喜欢烹饪的他为了多学一门手艺,曾经专门在上海知名的西湖饭店学习过几个月的基本功。这期间他有幸结识了一位姓朱的女厨师,她精湛的刀工让黄伟洪为之折服,他将朱老师视为自己的榜样,虚心求教。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聪明好学的他还处处留意其他厨师们的烹饪方法,学习到了正宗的上海菜和浙江菜的基本做法。
在香港的11年间,正是当年学到的这一门手艺帮助了他,成了他安身立命、日后发展事业的基石。后来,他又投身到一家上海菜馆做厨师,再次有机会跟着这家一位姓许的师傅学艺,厨艺大有长进。有一天,老板忽然请大家一起吃饭,饭后给了每位200元红包,同时宣布他马上要移民加拿大,请大家各谋生路。倔强的黄伟洪认为老板不应临到关张才通知大家,带头推掉了那200元钱。其他一起工作的师兄弟也学着他的样子,婉拒了老板的红包。
“其实我一出门就后悔了,自己年轻气盛一时逞强,也连累了这么多兄弟。”当时的场面历历在目,出了大门之后,大家顿感前途渺茫,五个厨师一商量,为了生活只能重新开始打拼了,但是大家决定仍旧在一起做工。这样,黄伟洪靠着祖母支援的4万元和自己的一点积蓄,和兄弟们七拼八凑开始了第一次创业。他们开了一家做面点的大排档,生意还不错、这一干就是三年。
三年后,房东看他们生意越来越好,就把房租提高了一倍,眼看这份工作也做不下去了。大家算完帐后,账面上结余20500元,黄伟洪只拿了500元离开,其他挣来的钱都分给了合伙创业的兄弟,这些兄弟至今仍然与他保持着深厚的友情。这份工作虽然最终以关张收场,黄伟洪却收获了很多厨艺和管理方面的经验。后来,他在香港还陆续做过一些工作,都与烹饪有关。
1987年,已过而立之年的黄伟洪再一次做出选择——飞往美国定居,与父母团聚。这样,他又面临着人生第二次远行和重新开始,更大的挑战在等待着他。
初到加州,他不懂英文,与所有同时期移民的人一样,到餐馆做工是唯一的选择。有好心的朋友介绍黄伟洪到一位姓朱的老板开设的中餐老店喜福居去做工,在那里,他照样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卖力干活。有一次,客人定制了一批叉烧包,整个饭店里就他一个人会做面点,所以他早早地开始准备和面、做馅料,预备蒸包子。而另一个忙着炒菜的厨师因为没有人帮忙向老板抱怨,老板一气之下迁怒于黄伟洪,当众斥责他偷懒。“除了我父亲以外,从小到大我没有被人那样当众训斥过,何况是被冤枉,当时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那种滋味一辈子都难忘!后来我当天收工后立即交了辞职信,是写在一片餐巾纸上的,并在心里发誓,一定要开一家属于自己的最好的餐馆,做出个样子让朱老板看看!”现在回忆起来这件事,他说能够理解老板当时的处境,因为老板不能直接训斥那些掌握餐馆命脉的大厨,只有拿他这个刚来的小工杀一儆百了。事实上,他从那位朱先生的身上也学到很多东西,因为他不仅是老板,也是位好厨师,可谓能文能武,并率先以开放式厨房吸引客人,这些都使黄伟洪受益匪浅。
时隔多年,在2009年中餐百佳的颁奖典礼上,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给黄伟洪颁奖的,正是那位20多年前训斥过他的朱先生。“当我看到朱先生时,我的手都在颤抖,百般滋味涌上心头。我太太马上意识到发生了什么,她太了解我这段故事了,她握着我的手,悄悄在我耳边说:‘放下吧,宽容点,面带笑容去主动和他握手!’于是,我慢慢平静了自己,并主动向朱先生伸过去手介绍自己,而朱先生其实早就忘记了这件事,甚至想不起来我是谁了。”“22年前离开喜福居,我希望我会是您厨师团队中最有出息的一个”,他这样对朱先生说。
“我想那一刻,20多年来积压在胸中的阴影和负担,才算是真正消散了。”黄伟洪讲述着自己“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故事,有一份风浪过后的平静与释然。
他说,那段时间他常常想起父亲说过的话:“我哪怕一辈子什么事都没做成,仅穷一生之力挖了一个坑,也足够埋我了!我还是要感谢上帝!”这份乐观、豁达与坚韧是老人用一生沉浮总结出的人生哲学,也深深影响着他。
离开喜福居后,他不停地北上南下,足迹遍及南达科他州、乔治亚州甚至冰天雪地的密歇根州,他在不同的餐馆做事,为的是有朝一日在美国开一家属于自己的餐馆。“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古训他时刻铭记心头,打工过程中,他向厨师学厨艺,向老板学管理,即使餐馆最后以倒闭收场,他也不忘把经验教训一一记在本子上。这段时间,他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而且图文并茂,成为日后开餐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他磨练了意志,掌握了语言,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更重要的是,他通过仔细比较和观察,了解到了美国客人到底喜欢什么,员工们想要什么样的工作环境,这无疑使他终生受益。
走南闯北了近十年,黄伟洪最终听取了妹妹的建议,来到中餐行业市场潜力很大的德克萨斯州,筹备开设自己店。这是他一直的夙愿,也是当技术、资金、合作伙伴等天时地利人和条件都具备后的必然选择。经过三个月的紧张筹备,他的四川饭店终于隆重开业了。至于为什么以川菜作为主打菜,黄伟洪很自信地说:“很多人担心美国人不吃辣,其实味蕾是可以培养的,美国的年轻人已经逐渐接受并喜爱了麻辣菜,辣味对追求味觉刺激的美国人来说是有效的。”正是应了那句话——所有的苦难都是一笔财富,事实证明他靠多年来积累的烹饪和经营经验得出的判断是正确的,开业不久,餐馆的生意越来越红火,来就餐的客人不得不排起了长队等座。
2005年,随着餐馆名气越来越大,黄伟洪又做出了一个果断的选择——扩建餐馆。他在饭店原址旁边买下了一片近5英亩的土地,用一年多的时间,在一片荒地上创造出了另一个奇迹。这是属于他自己的王国,新建的四川饭店营业面积约700平方米,拥有165个坐席,每天有12000辆汽车在大门外经过。西式建筑加上中式装潢,大石狮子、小桥流水、中式园林花木等元素,使得整体风格清新恬淡,韵味无穷,内外环境更加典雅舒适,一开业自然又赢得了开门红,新老顾客络绎不绝。
在美国的中餐馆中,开放式厨房并不新鲜,然而像四川饭店这样三面开放的厨房却不多见。三面大玻璃,使得顾客可以从不同角度全方位欣赏中餐加工过程,让厨师们的劳动成为一种表演,也让美国的顾客得以全面了解中国的烹饪文化,吃得更加放心和舒心。这种开放式格局无疑来自于餐厅主人对于后厨管理水平、卫生标准、操作过程的自信,黄伟洪终于实现了他“开最好的中餐馆”的夙愿。
黄伟洪深知,如果没有好的食物,餐馆装修得再好也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而已。川菜要想赢得美国人的喜爱,必须根据本土需求进行改进。凭借着多年打拼学得的好厨艺,他悉心研究了上海菜、浙江菜、川菜、湘菜等各大菜系的特点,不断根据客人的意见修改配方,不但适量地减少了油脂、糖和盐的配比,还独创出了适应当地客人口味的菜品。他认为:“中华饮食博大精深,美食川菜无论怎么变,都应该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我的这种改良是在不背离川菜根本的基础上进行的。”
比如花椒、辣椒和胡椒是川菜中不可或缺的作料,但是美国客人不喜欢太麻的味道,更不能嚼到花椒。黄伟洪就想办法把花椒熬成花椒油或花椒汁,在加上麻辣程度不同的豆瓣酱,成为自家酱料的独门秘方。而酸甜口味最能刺激味觉神经,也是美国人的最爱,他根据在香港的工作经验,自创了一道独特的鲜橙鸡,这道菜鸡肉外酥里嫩,鲜橙口味的酱汁酸甜可口,受到客人们的一致好评。有一次,一个十多岁的刚从上海来美上初中的小姑娘吃过菜后特意叫来黄伟洪,认真地说:“黄叔叔,您做的川菜不正宗!”他听了心里一沉,然而小姑娘接着说:“不过非常好吃!”
在食材的选择方面,他也颇费了一番心思。比如像洋葱、青椒、芹菜等食材,尽管营养价值很高,但其特殊的气味会遮盖海鲜等食材的本味,所以在做海鲜菜肴时要谨慎使用;他还经常劝导客人要分食、少食多餐、均衡摄入营养,很多客人在他的指导下,肥胖的身躯开始变得轻盈,紧张的心情也得以放松,进而和他成为了朋友。更多的客人不光从四川饭店领略到了美味,更通过饭店的环境和氛围感受到了中国的文化和传统。
在内部管理方面,他突破了家庭经营模式,广开言路,招贤纳士,吸引了不少有识之士前来效力。“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也是他多年来总结出的用人原则。他的团队中,除了厨师以外,其他员工多为美国人。这样的用人方式有两点好处,首先是本土员工与顾客可以顺畅地沟通,更好地了解顾客需求;其次是餐馆给美国公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更容易得到当地民众的认可。对于员工的培训,他也从不松懈,所有的员工都能够熟记菜单上所有菜品的配料及口味,新菜也不例外。笃信基督教的他倡导人性化管理,努力使每位员工都能心情愉快地投入工作,并对自己的工作充满自豪感。每次当饭店接受颁奖时,他都会带上自己的员工,和他们一起站在领奖台上,分享成功的喜悦。他说:“四川饭店不仅是我的事业,也是我的每一位员工的事业,他们都为饭店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们理应分享每一项荣誉。”
中国有凤凰涅峇,浴火而重生的故事。分享了黄伟洪先生前半生的经历,我们也恰如看到这故事中的凤凰,历尽磨难而始终不失其高贵之志。我想,正是有这样有一批即使身处逆境也永不言败的人,中餐才能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中国人的坚韧、智慧和创造力才得世代传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