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峰
作为国民革命军的最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的蒋介石,对于军衔制度的理解不可谓不深刻,对推进和完善军衔制度可谓尽心尽力。同时,努力通过实行严格、科学的军衔制度来建立完善的军队人事制度,构建官兵正确的价值观。笔者阅读了蒋介石从1924年到1949年间的讲演和其他各种著作,蒋介石始终将军衔称为阶级,至少在30次讲话中专门提到了军衔问题。他对于军衔制度的态度,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一是继承并加以完善,二是教育广大官兵淡泊名利,不要醉心于追求个人的军衔、薪金与职务,三是区分职务军衔与实授军衔,严格控制国家实授军衔。认真剖析蒋介石对军衔制度的心态,对深入研究蒋介石的思想以及国民党军队的历史,乃至完善我军现行的军衔制均不无裨益。
从1904年到1911年,清政府逐步形成并日益完善了以日本军衔为蓝本的三等九级军官军衔,军士和兵各分三级,加额外军官,共计六等十六级的中国第一个军衔制度体系。尽管清朝灭亡以后,衔级具体名称有所变化,但其等级设置被以后的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以及1935年以前的南京国民政府所继承。
1912年8月19日,北洋政府公布了新的《陆军官佐士兵等级表》;8月30日,公布陆军部、海军部官制,改用新的军官等级衔称,沿用以前的士兵等级衔称,共计六等十六级:上等军官称将官:上将、中将、少将;中等军官称校官:上校、中校、少校;初等军官称尉官:上尉、中尉、少尉;准尉官一级;军士分上士、中士、下士三级;兵分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三级。至此,中国军队引用世界通用的军衔制度从衔级结构到衔称译名基本定型,将校尉的军衔等级划分和军衔称谓成为后来我国军衔等级公认的标准用语。
从国民党组建自己的军队之初到1935年,陆、海、空军的官制基本沿用北洋政府时期的三等九级制。1931年4月13日,国民政府颁布《陆军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沿用了北洋政府官阶体制,军官、军士、兵的军衔设置完全相同,仅仅是军佐军衔略有改动。《陆海空军官职表》(1934年7月24日公布)规定:陆海空军军官分为上、中、初三等,每等分为上、中、少三级,三军均以上将为最高军阶。国民政府于1934年12月,给驻蒙古、新疆、西藏、西康等地的边疆军职人员设置了一种称谓类似于清未军衔的特殊军衔,共分3等10级,即:一等一级都统相当上将;一等二级副统相当中将;一等三级协统相当少将;二等一级都领相当上校;二等二级副领相当中校;二等三级协领相当少校;三等一级都卫相当上尉;三等二级副卫相当中尉;三等三级协卫相当少尉;末等准卫相当准尉。由于这些边疆地区的民族部队人数少、建制级别低等原因,不存在将军数量过滥问题。
1935年3月30日,国民政府公布《特级上将授任条例》;3月27日,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决定任命蒋中正为特级上将。4月1日,国民政府授予时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特级上将军衔。自此,作为最高军衔的特级上将自始至终为蒋介石独占。1980年6月29日,台湾当局公布经修正的《陆海空军军官士官任官条例》,以“一级上将”作为国军最高军阶。2000年11月1日,台湾当局正式废止《特级上将授任条例》。
1935年3月30日公布的《上将任官施行条例》,将过去单一规格的陆海空军上将分为第一、第二两级,并增设特级上将。规定,本条例除特级上将另有规定外,所有陆军、海军、空军上将之任官,悉依此办理。主要接受德国顾问的建议,结合多年施行军衔制的经验得失,国民政府正式明确国军上将分为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改变了自从民国成立以来,中国军队将官分为上将、中将、少将三级的传统。
在1935年,总共授任1名特级上将、8名陆军一级上将、1名海军一级上将、21名陆军二级上将,由于当时所确定的上将员额偏少,近百名原先已经获得上将军衔的高级将领必须改任中将,这势必引起一些矛盾。1936年初,为解决国民党高级将领中具备晋任上将,但受上将员额所限而不能晋任的问题,在陆军中已有的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军衔之外,又增设了“陆军中将加上将衔”。1936年2月29日公布的《陆军中将加衔条例》规定:陆军中将“合于晋任上将之规定者因为员额所限得先加上将衔”,“陆军第二级上将出缺由已加上将衔之中将择优特补”,“陆军中将加上将衔之员数以陆军上将员额为限”。此类“陆军中将加上将衔”简称“陆军上将衔”。实行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制度继承了北洋政府以来的加衔传统。但是,北洋政府时期加衔适用于各个军衔等级,而国民党军的加衔仅适用于陆军中将衔级。
这样,到1936年2月29日,国民政府确立起以特级上将封顶的军衔体系,陆海军士兵军阶设置与北洋政府时期基本相同。经重新评定的军官自少尉至特级上将均须报请国民政府授任。
当时,国民党军的将军军衔分为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陆军中将加上将衔)中将、少将五个衔级,比较接近于德国的军衔等级设置。增设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二级上将、一级上将的基本原因在于1935年以前,上将军衔泛滥成灾。为了提高上将军衔的含金量,适应军以上建制部队和军事机构的设置,形成合理的军衔等级体系,尤其是解决许多军长以上高级军官的军衔设置问题,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在撤退到台湾后撤销。
蒋介石多次强调军衔制度对建立军队内部绝对严格等级服从关系的重要性,同时,采取多种措施从制度上完善原有的三等九级军官军衔制度。蒋介石主导建立的军衔制度至今大体上仍然被我国台湾地区军队所沿用。
蒋介石一方面不断完善军衔制度规定,另一方面,经常教育广大官兵淡泊名利,不要醉心于追求个人的军衔和薪金,甚至将军衔的高低和国家安危与荣辱联系为一体。
在1933年5月19日蒋介石讲到:“至于讲到我们军队里阶级的升迁,实在太容易。譬如在黄埔毕业的学生,无论哪一个,最多不过是三十多岁的人,现在已很多升到少将中将甚至上将阶级的。试看旁的国家,无论任何国家都没有这种情形的。其他国家的军官甚至一生一世都升不到上尉,也是常有的事情,而现在我们一般学生,毕业以后,不但做一个少尉不耐烦;甚至非上尉不可。一旦当了上尉,马上就想升少校,所以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做了排长,就想做连长,连长没有做到几时,就想当营长。……那么我们的军队怎会有强固的基础?怎么能合乎现代化呢?又怎么能够不打败仗呢?……希望你们格外要明白这道理。以后自己无论到那一个部队,那一个地方,要时时刻刻维护自己的革命人格,切不可有一点自私自利升官发财的思想,……我们须要争人格,不要争阶级。只要有革命工作可做,不论阶级的高低。要知道阶级的高低,完全不是我们革命党党员和革命军人所应当计较的。我们个人的阶级越高,国家的地位就会越低。现在我们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为什么要低落到这样?就是一般军人大家都要阶级高,大家只想抢阶级,而不想救国家建军队,所以我们国家的基础,都被军人败坏了,如果你们要救国,就一定要牺牲自己的阶级,巩固军队的基础。这样才能够算得是革命党员,才能够算得是总理的信徒,才能够对得起已经死了的同学同志,完成他们革命的遗志。”①在国民党军的部队、军事院校等地往往都有蒋介石亲自拟定的标语,其中一条就是“个人的阶级愈高,国家的地位愈低!”②
1932年4月,为便于政工人员在部队开展工作,蒋介石要求政工人员佩戴比较低的军衔标志。“又因党务工作人员没有阶级的规定,甚至有些人员乱佩军队的阶级符号,致使军事长官,发生怀疑猜忌之心。……大家二三十岁青年的人,一到师部工作,或者挂了中将的领章,一到旅部工作,也就挂同旅长一样的领章,那是人家所最不高兴的一回事。……一切的恶感就从这些地方发生了。……如果你的阶级比他小一点,那就看你好一点,也就不会怎样十分排斥你了。所以我们在军队里工作,切莫要阶级高,至少要比主官低一级,总不为人所忌。……所以我们今后要改正过来,总干事定了上校阶级,只戴中校的领章,干事定了少校阶级,只戴上尉的领章,能这样在形式上变通一下,就一定可以得到许多的方便,有无限的益处!”③
在1935年以后,虽然实行了新的军衔制,但事实上,许多人仍然随意佩戴将官标志符号。蒋介石经常告诫将领要承认自己的不足,降低自己的军衔。
“各位都是军队的高级干部,有的担任集团军总司令,有的作了军长,师长,但是你们反省一下,你们的学问能力经验,是不是比得上外国一个军长,师长,甚至一个团长?你们和外国一般高级将领,在一处交际应酬,他们是不是把你们当做一个军长,师长,而表示真诚的敬意?说起来真正惭愧,现在不仅外国军人看不起我们,我们自己也实在比不上外国的军人。我们一个军长的学问能力,不仅比不上他们的军长,而且比不上他们的师长和团长!这种名实不符的耻辱,我们大家必须反省,必须觉悟。”“我听说有的军人口袋里带上两三副领章,到了不同的场所,随时更换。这种情形,就无异于蔑视国家的纪律,看轻了自己军人的身份与地位,今后如不严切改正,我们中国的军队就没有建立的希望。须知我们军队的组织最重秩序与纪律,而纪律与秩序的表现,首先从我们的阶级开始。因此我们军人特别要注重铨叙。凡已经铨叙的,以后升迁任官,都要按部就班,依照规定的制度来执行。至于没有经过铨叙的,则必须迅速办理铨叙,然后总可以说是国家合格的军官。这一点外国军人特别重视,他们见面都是称官而不是称职,例如称某上校或某上尉,而不称某团长或某连长,即此一点就可见他们的军队确已走上轨道,我们现在要赶上他们,必须一般高级将领都有这种不慕虚荣而崇尚笃实的精神,惟恐国家的名器由我一人而滥,一方面要切实遵守铨叙的法令,尊重国家的制度,一方面要自认个人的学问能力都不够担任现在的责任,要以降一级的职务自待,例如作军长的要自视如师长,作师长的要自视如团长,小的事情能够作好,大的事情总可以成功。”④
类似的讲话,深受曾国藩影响的蒋介石可以说是老生常谈。在蒋介石的著作中可谓俯拾皆是,看来委座对曾国藩的“训以固其心,练以精其技”的座右铭是身体力行,躬行不辍。可谓谆谆教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中外对比,言之凿凿。
1944年秋,在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的攻势下,中国正面战场出现大溃败,严重威胁重庆。蒋介石号召全国知识青年积极从军,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口号,组编青年远征军共9个师。师长由蒋介石亲自挑选,师的编制按照美械轻装师组成。
1944年12月,蒋介石对选配的青年远征军将校军官提出:“我今天首先要求各位做到的,就是要你们牺牲自己的阶级,降低你们现有的地位。现在我们中国军人最大的耻辱,就是我们缺乏现代军人的知识技能,没有现代军人的精神修养,而大家却居于很高的阶级。”“要使我们的军队为盟军所重视,首先就要我们一般军官自动的降低我们的阶级,然后总能使国家不受耻辱。”“这次选定各位作师长的,有的已经作过军长副军长,而我调你们来担任师长的职务,就是因为我知道你们都有为党国为主义牺牲的决心,所以特别挑选你们出来,统率这个作全军模范的部队,你们必须知道这是一个最难得的机会,不仅师长如此,全军各级官长都要自动降低自己的阶级,不仅要降低一级,甚至要降低二三级,如此总能提高我们军队的素质,充实我们军队的力量,以完成整军抗战的任务。”⑤例如,1944年12月,由第94师为基干改编组成青年军第201师,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的戴之奇由国军五大王牌军之一的18军副军长调任该师师长。黄埔军校第二期炮科毕业的覃异之于1943年4月任第五十二军副军长,1945年1月任青年军第204师师长。黄埔军校第一期、陆军大学第九期毕业的钟彬于1941年4月任第71军副军长,11月任第10军军长,1942年1月任第71军中将军长,1944年12月任青年军第203师师长。根据黄埔三期毕业的刘安祺回忆:青年军201师到205师的师长“都是当过军长甚至集团军司令的高级军官,我因为当了几年师长和军长,就被选为二0五师师长,同时还兼五十七军军长。”当时的一个口号是“享受先做最低的打算,贡献要做最高的准备。”⑥
1938年到1945年的七年间,国军现役军队数量从200多万迅速膨胀并维持在400多万。其间,叙任陆军中将86员,海军中将2员,还没有1935年的授任数量多,相当于1936年晋授数量的三分之一。1941年和1944年无晋授中将军衔的情况,只有追晋陆军中将的情况。由于正式叙任军衔不正常,所以,许多单位往往自行委任将官并佩戴军衔标志。黄埔六期毕业的史说回忆,“抗战中期,各机关、司令部未经铨叙厅承认,又私自委任中将、少将,上将、中将也可以私自委任中将、少将,造成混乱现象。为此,蒋介石下令,非经铨叙厅办理任命手续的将官职级人员不得佩戴将官领章。铨叙厅办理任命手续的将官职级人员,由铨叙厅发金质(铜合金)领章,背面编号。我看到少将的编号只到五百余号。到抗战胜利后,改领章为肩章,有些人私自买将官的星佩在肩上,又混乱了。”⑦
1945年3月,蒋介石感叹:“现在美国派到我们总司令部的联络官,阶级最高是少将,军部不过上校,普通多半是中校或少校。而我们各机关部队负责同志的阶级,总比他们要高一级或二级。这件事使我觉得惭愧!我自从民国十三年兴学带兵以来,就常对学生和部下说,我们军人最要紧的是学问能力,有了学问能力,则阶级愈低愈觉光荣!反之,如果自己的学问能力与官阶不称,那就是军人的耻辱!现在我们自己的学问能力技术经验,样样都不如人家,而阶级反在人家之上,相形之下,如何能不引起对方的轻视,而且我们自身也应该感觉这是最耻辱的一件事!我常想我自己最好能将我所带的领章减少一颗星,作为大家的模范,使大家都能自动的降低阶级和地位,来维持我们国家名器的尊严,但因为我现在是一国的元首,又是全军的统帅,事实上当然不能做到。因之我也不一定要各位降低自己的阶级,只要求各位不必按照编制的官阶,而按照自己实授的官阶佩带领章,就可以使名实相符,例如作军长的如果实授少将,就不必带中将领章,作师长的如果实授上校,就不必带少将领章。这件事看起来似乎很小,其实关系我们军队荣誉,国家地位都非常重大,所以大家要切实做到。”⑧
1946年4月3日,蒋介石在陆大将官班开学典礼上说,“人事是军队的命脉,……我们不重视人事法规的恶习惯,在军官学校内早已养成,但是外国就不然了,他们外国的军官学校,就对人事制度非常重视,……这种精神真是军队强固的基础。”相形之下,中国军队人事制度并未得到破格执行,军官高衔底解的情况随处可见。因此,“我们今天要洗雪过去的耻辱,要报效国家,首先要从降低自己的阶级始。”蒋介石以自己担任黄埔军官学校校长的时候,自愿佩戴较低级别的领章为例,提出“尊重国家的名器,这是我从兴学带兵以来一贯的精神;你们要效法我,必须效法我这种精神”⑨,号召军官必须按照自己实授的官阶佩戴领章,称这也即是他们个人对于国家最宝贵的贡献!
蒋介石不仅身体力行地曾经带头自降军衔,而且反复教育麾下将领和黄埔系的天子门生不要追求个人的军衔。但是,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国民党军将领仍然普遍佩戴明显高于实授军衔的职务编制军衔标志。例如,1947年5月在孟良崮战役中被我军击毙的整编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的实授军衔到1945年才是陆军少将,但早已经佩戴并且被击毙时佩戴的也是中将军衔。如戴笠生前一直佩带中将阶级章,但他实际是1945年3月8日才正式晋升为少将,1946年3月17日去世后,6月11日方被追赠陆军中将。……此等例子还有很多。撤退到台湾以后,由于国民党军的大量精简,许多中高级军官退役,军官的结构比例以及衔级也日益合理,蒋介石就没有再强调降低军官的军衔等级问题。
1907年,经过袁世凯“甄试”,蒋介石、张群、王柏龄、杨杰等65人从该预备班被选送日本。蒋介石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预备学校——振武学校学习,后来被分配到野田吉炮兵联队实习。这一时期的经历,使蒋介石对日军的作风养成、军衔制度等方面的优点由衷地感到钦佩。他对日本的军衔制度非常欣赏,希望以日本军衔制度模式为蓝本,不断完善中国的军衔制度,提高中国军衔尤其是将官军衔的含金量。
1933年5月19日,以日本军事院校毕业生少尉升到上尉通常至少需要十年时间甚至永远无法晋升上尉为例,蒋介石强调:“我们军官的程度比起日本的军官至少要差十年。人家阶级那么严程度那么高,所以能够造成他们好的军队,能够发扬国威。而我们的阶级如此轻滥,军官的程度如此低下,而大家又都不安心尽职天天只想升官,天天只知道捣乱,所以军队不成一个军队,国家不成一个国家,要受人家的侵略欺侮压迫。”……因此,“不到相当的年龄没有相当的学识经历,无论如何不顾升迁!本来现在军队里的升迁实在太滥太没有标准,我们以后一定一方面要有依据,拿这样平时考察所得的为标准;一方面要严格规定升迁停年令,然后才能改良军官的品质,而造成功一个现代的节制之师,即特别有纪律有组织有精神的一个革命军!”⑩
1934年,国民政府整军建军中,开始依照日本军队的人事制度,由原属于军政部的军衡司独立出来改为由军事委员会直属的铨叙厅,制定陆军人事整顿及升迁办法。这其中有一项便是将官阶与职级分开,任职与任官分立。1934年至1940年,国民党政府先后颁布《陆海空军任官条例》及其《施行细则》等法规作了许多新的规定。
在晋任条件上,强调“晋任必须逐级递进,不得超越”。“晋任必须经过规定之实职年资”,“实职年资称为停年”。(1)陆军各级官佐平时、战时停年如下:少尉平时一年半,战时缩减为一年;中尉平时二年,战时缩减为一年;上尉平时四年,战时缩减为二年;少、中校平时各三年,战时各缩减为二年;上校平时四年,战时缩减为三年;少将平时三年,中将平时五年,战时均不缩减。(2)海军各级官佐平时停年如下:少、中尉各二年,上尉四年半,少、中校各三年,上校四年半,少将三年,“中将晋上将以资深而于国家建有殊勋者为限”。(3)空军各级官佐平时停年如下:少尉―年半,中尉二年,上尉四年,少、中校各三年,上校四年,少将三年,中将四年。
笔者认为,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规定逐级晋任,不得超越的原则,但在战时,中下级官兵的连升数级的情况并不罕见,但将官却鲜有越级晋任的情况。当然,为褒扬抗战先烈而越级追晋的情况相对较多。由于国军军衔晋任的规定相当严格甚至比较呆板,以致许多国军著名战将的正式叙任军衔往往远低于其佩戴的职务军衔,造成许多高级军官衔级集中在中将衔级⑪。固然,有军衔铨叙不正常、战时职务变化频繁等因素的作用,但军衔晋任年限规定严格也是基本原因。蒋介石也反复强调中国军官的军衔很高,但军事素养远低于外国军官,必须严格执行铨叙法规。
曾经被分配在铨叙厅见学的郭汝瑰回忆,铨叙厅的“这一套人事法规,完全抄袭日本(日本《军队成规汇集》汇集了全部人事法规)。平时军官分官组进行考核(尉官以联队为单位分组,校官以师为单位分组,将官全国范围内分组,以比较优劣)。有停年和经历调任的规定。停年即每一级军官有一定的晋级时间,使其熟悉职务,不到规定时间,不得晋级。如少尉至少一年半才能升中尉,中尉三年才能升上尉,上尉四年才能升少校,如此等等。经历调任是为了培养军官的才能,当其任一职务,二三年后,即改任他职,如相等级别的参谋、教官、队职军官等职务对调。这些办法颇有可取。但蒋军并未认真执行。在用人上仍然是任人唯派、任人唯亲。文化好的终身参谋,政工人员终身卖狗皮膏药。军师长把持一个部队长久不放,压抑有才能的中青年军官晋升等现象比比皆是。有法不依,怎么能把军队建设好,军队哪会有战斗力?”⑪
由于自1935年实行新的军衔制开始,根据有关法律规定,任官(授任军衔)必须具备规定的学历,“蒋介石规定,凡无中央允许的学历(陆军大学,中央军校,保定军校,中央军校各分校,步、骑、炮、工、通、交辎等专科学校,东北讲武堂,云南讲武堂,各外国的军事学校等)的,一律不能任官受职,更不能充任校级以上的军官。否则,除特殊的人物如孙殿英、王英之流外,都算是黑官。当黑官的中央无底案,战斗打死了,国家也没有抚恤。”⑬当然,从实际实行的情况看,没有规定的学历背景的将校尉级黑官也不少。考虑到历史的因素,没有规定学历的行伍出身的各级军官都有一些。但是,无论从培植自己的亲信嫡系、排挤非嫡系,还是军官个人试图改行、混个学历以利于今后晋升等角度,许多军官仍然愿意进入军校深造。
1935年8月25日,蒋介石在集合川滇黔三省的军官受训的峨嵋军官团强调:“今天在场的无论官长学员,……除了极少数之外,大多数的人,还不能算是军官。……大家要晓得:所谓‘军官’,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就是要由中央政府任官,第二再由中央政府授职。所谓任官,就是指任为尉、校、将官等级位。所谓授职,就是指授以师长,旅长,团长,营长,连长等职务。现在你们大家虽然在部队里做了连长以上的官长,但是这只是事实上担负了军职,并没有经中央政府任官,……这个级任,一定要由中央政府依法铨叙任命的……未经中央政府正式任命,无论你军官怎样重要,都不能算是国家一个正式军官。……所以我们一定要由中央政府任官,才算是正式的军人,才可以授职带兵,可以成功立业!”⑪
授职(任职),指的就是任命为军长师长等职务,任官,则是授给中将少将等军衔。也就是说,职务的晋升与军衔的晋升走的是两股道。按照任官条例,军衔的晋升受“停年”的严格限制。所谓“停年”,就是某一军衔必须停留的年数,也就是最低任官年限。按规定,陆军各级停年为:少尉升中尉一年半,中尉升上尉二年,上尉升少校四年,少校升中校三年,中校升上校三年,上校升少将四年,少将升中将三年,中将升上将用选升。照此算起来,一名少尉要升到少将最快也要十七年半的时间。但是,由于一直处于战争状态,军官职务的晋升却没有受那么多的停年的限制,一年连升三级的都有。蒋介石在1933年5月19日讲到:“至于讲到我们军队里阶级的升迁,实在太容易。譬如在黄埔毕业的学生,无论那一个,最多不过是三十多岁的人,现在已很多升到少将中将甚至上将阶级的”。例如,黄埔军校毕业的李仙洲、李延年、黄杰、陈铁、桂永清、关麟征、霍揆彰、宋希濂、夏楚中、王敬久、孙元良、李默庵、王仲廉等,都在抗战开始后的第二年便已担任军长职务,而此时他们从军的历史都还不满十四年。这种任职与任官的分立,往往造成了“官”的晋升远远的滞后于“职”的晋升的怪现象。
黄埔六期毕业的史说回忆:“到抗战前夕,又定中将加上将衔二十八人,这些人大部是预备做集团军总司令的。如张发奎、张治中、陈诚、薛岳、熊式辉、杨杰等都是那时由中将加上将衔的。自此以后直到抗战末,没有加任上将或上将衔的,高级将领职级也降低了,胡宗南、汤恩伯升到副司令长官,杜聿明升到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其官阶还是中将,官阶晋升都迟于职级。”⑮
在国民政府的行文上,军衔与职级一致的,称为“任官有案”,职级高于军衔且经中央备案的,称为“任职有案”。都是军长、佩带两颗星的阶级章,任官有案的陆军中将,改任什么级别职务都是陆军中将;属于任职有案的,任低级职务,职级跟着改变,任为“中将师长”当然还可以佩带中将阶级章,任为“少将师长”就要换成一颗星,一直到与他铨叙的本职相同为止。所以,也不会出现军衔低于职级的情况。
陆军大学毕业学员的升迁快于一般军校毕业生。以职务军衔而论,经过三年左右学习,“陆军大学正则班的学员毕业分配后,即可晋升两级或三级,入学时是中尉至少校军衔,而毕业后一般是中校或上校军衔,以后的升级也快。”军中有“黄马褂,绿(陆)帽子”的说法,“即有黄埔军校和陆军大学这两个学历的军官才会受到重视”⑯。这样的升迁速度却明显违反了有关晋升的停年规定,只能是实行职务军衔制度来解决。“不过平时虽可戴上校军衔,但铨叙厅正式任命还是原来的军衔,这就是旧军队的所谓‘黑官’(部队中更普遍)。”⑰这种情况的上校属于铨叙厅不承认的军衔。
1936年初,蒋介石的嫡系、复兴社骨干潘佑强担任中央军校特别训练班主任。“他任交通研究所主任时,军衔为少将。调任特训班主任后,按编制应是中将,但蒋介石并未授衔,他便自行佩戴中将领章。不过蒋介石来特训班时,他不敢作假,佩戴的仍是少将领章。”⑱
1940年5月,陆军中将黄杰接任中央军校第六分校主任。他7月,对龙畯上校直接“下个手令发表龙畯为六分校军官训练总队的少将总队长”,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由于黄杰不按编制超额委派了许多教官,又因当时的法币贬值及招待校阅组等浪费,到了1941年秋,六分校在银行透支了30余万元(约合现大洋两万余元)”⑲。再如,桂系李宗仁的外甥霍冠南,从尉官到将官的职务“都是经过李宗仁在较短的时间里一手培养和提拔起来的。”以后,担任军事委员会青年军编练总监部军务处的少将处长,“直到编练总监部结束之日止,终未接到军事委员会的正式委任令,而接到的只是年资不敷、不予给委的指令。这种派系斗争的情况,是不胜枚举的。”⑳也就是说霍冠南的少将军衔连职务军衔都没有得到军事委员会铨叙厅的承认,更甭提正式授任的任官为少将。
1940年以后,美国援助中国大约2000多辆卡车,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扩建和组建了5个汽车兵团,“5个团长均系少将衔”㉑。这样的职务军衔等级明显违反了有关法规规定的编制标准。类似的少将团长例子还有不少。
1934年4月25日,军委会人事评判委员会第2次会议议决《陆军官佐实职年资计算标准》规定,“越一阶而任现阶之职者,不论年资浅、深,均降一阶任官,其年资作为资深(例如前以中尉越升少校者以上尉任官,其任官后之年资作为上尉第五年初论)。”㉒在实践中,甚至还出现了报请铨叙厅或者后来的国防部一厅批准备案的上将职务军衔。例如,董其武1940年7月19日任陆军少将,至于1947年6月升为上将,仅仅是上将职务军衔。作为没有被正式铨叙晋任为陆军中将的上将(职务军衔),董其武属于应当“越一阶而任现阶之职者,不论年资浅、深,均降一阶任官”的情况,即如果正式晋任军衔则属于陆军中将军阶,在计算年资的时候,属于资深陆军中将。而第九兵团司令官孙兰峰则属于已经于1948年9月22日正式晋任陆军中将军阶的上将(职务军衔),而不属于越一阶而任现职的情况。
类似的情况并不罕见,和周恩来同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中将副部长的黄琪翔于1933年参加反蒋的福建事变,失败后出走德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参加抗战,虽然曾任第八集团军中将总司令,但是一直没有铨叙正式军衔,直到1940年4月13日才被任为陆军中将的正式军衔。再如,1935年4月4日授任陆军中将的上官云相,于“1943年任第三战区上将副司令长官,1945年任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后改为华北‘剿总’副总司令)”㉓。唐式遵1936年2月25日任陆军中将,1938年10月24日晋加上将衔,时任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刘建绪1935年4月5日任陆军中将,1936年9月26日晋加陆军上将衔,时为第二十八军军长、闽浙赣皖边区绥靖主任,后升任第十集团军总司令等职,1940年7月10日升任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这样,第三战区的副司令长官刘建绪、唐式遵、上官云相都佩带陆军二级上将军衔。但是,上官云相属于上将职务军衔,唐式遵、刘建绪则属于正式实授的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李济深堪称国军元老,资历不亚于国军陆军一级上将。但由于参加反蒋活动,在1935年到1946年间,没有获得正式实授军衔。1943年12月31日,李济深接替陆军二级上将陈调元任军事参议院上将院长。其间,李济深着陆军二级上将制服,属于职务军衔。李济深直到“1946年7月31日任为陆军上将,并退为备役”㉔,属于备役陆军上将。如果兼任不同职务则往往同时拥有不同的数个军衔。例如,军统特务程一鸣在一九四一年春“任军统局西北区区长。公开名义是‘第八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调查室’少将主任,兼‘第八战区执法总监部调查室’上校主任。”㉕
蒋介石当然知道许多人佩戴的是职务军衔标志,甚至是连铨叙厅都根本不承认的自封的军衔标志,纯属“黑官”。所以,蒋介石严格控制由国民政府任官的实授军衔的大权,对军事委员会铨叙厅(后改为国防部第一厅)加委的职务军衔以及任职也始终掌握在自己手里。
原军事委员会铨叙厅改编为国防部第一厅(人事厅),主管陆海空军的将级、校级、尉级等军官佐属的人事任免。虽然,“常驻国防部的美国顾问团,对国防部第一厅厅内和厅外人事的任免,都是控制得非常严格的”,“但蒋介石通过毛景彪(第一厅厅长,引者注)等牢牢掌握人事权。”海空军人事(包括将、校、尉级)的升迁调补,均由海空军总司令部第一署报由参谋总长批准,由国防部第一厅给予加委。
第一厅“在陆军方面的控制办法是,对师长、军长、总司令以上的高级将领,首先安置由蒋介石担任校长的黄埔军官学校前期毕业学生充任。虽然有些师长、军长、总司令以上的将领,已经安插了保定军官学校、各省主办的军事武备学堂和军官讲武堂各期毕业的人员以及日本士官生,但毛景彪等逐步以黄埔军官学校和各兵种的军官学校毕业的学生来代替,使全国陆、海、空军各嫡系部队的各级负责军官完全掌握在蒋介石手中。对全国军队的各级参谋长的人选,都要安排陆军大学或陆军大学研究院毕业的人员充任。至于其他非陆军大学、陆军大学研究院、黄埔军官学校及中央各兵种军官学校的毕业人员,担任了各部队幕僚长职位者,也都是暂时性的利用,国防部第一厅对这些幕僚人员,往往以学历或资历不符而不给予委任。”㉖
为了加强对海军的控制,蒋介石委任亲信陆军出身的黄埔一期毕业的桂永清任海军总司令,而桂永清又安插了一大批自己的亲信到“海军总司令部的各个部门,国防部第一厅都给他们委任了主要的职位。例如:海军总司令部第一署(人事署)的海军少将署长职位,由桂永清带去的一个少校人事科长秦惜华接任”。类似的事例很多。“在空军总司令部及空军所属各单位的各级工作人员,如没有与蒋介石及毛邦初(空军总司令,引者注)等人的私人关系,就不可能进入到空军各部工作。”㉗
所以,1935年,蒋介石实行新的军衔制以后,始终将制度建设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尽管有关铨叙晋升制度由于多方面原因,没有得到严格执行,思想教育的成效也不显著,职务军衔和实授军衔仍然同时并存,而且还有大量不被承认的“黑官”存在,似乎比较混乱。但是,由于蒋介石始终掌握着国家正式认可的职务军衔和实授军衔特别是将官的决定权,而职务军衔则属于一旦失去职务则自动失效的军衔,“黑官”则是更没有法定意义的所谓的自封的军衔,只有国民政府(总统府)实授的军衔才是法定的具有终身性的荣誉。所以,在一定意义上看,国民党军队实授军衔的授任标准仍然可以说是比较严格的,而不应当轻率地认为国民党政府在大陆期间对军衔制度放任自流,完全失去控制。
注释
①⑩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十一),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版,第148-150页、第141-142页。
②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三十七),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版,第126页。
③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十),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版,第509页。
④⑧⑨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二十一),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版,第137-138页、第53-54页、第292-293页。
⑦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二十),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版,第557-558页。
⑧访问张玉法,陈存恭,纪录黄铭明:《刘安祺先生访问纪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版,第77页、第81页。
⑨⑮史说:《国民党陆军制度述略》(续),《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19-120页。
⑪王逸峰:《蒋介石麾下的一级上将制度述论》(上),《军事史林》2008年第2期。
⑪郭汝瑰:《郭汝瑰回忆录》,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7页。
⑬⑱⑲《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编委会:《文史资料存稿选编》(军事机构四),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547页、第557页,第510页、513页。
⑪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十三),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版,第372-373页。
⑯⑰㉑《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编委会:《文史资料存稿选编》(军事机构三),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310页、第352页、第138页。
⑳㉖㉗《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编委会:《文史资料存稿选编》(军事机构一),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52页、第50-51页、第52-53页。
㉒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下),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38页。
㉓《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编委会:《文史资料存稿选编》(军政人物一),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㉔王逸峰、贾卫涛主办:“中华将军网”[EB/OL],www.chinesegeneral.ik8.com。
㉕程一鸣:《程一鸣回忆录》,群众出版社1979年版,第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