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中国画的语言

2012-08-15 00:44程晓婷
文艺评论 2012年11期
关键词:物象线条中国画

○王 明 程晓婷

中国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已经形成了独立的艺术体系,长期以来一直以其独特的表现风格和审美情趣屹立于画坛。历代名师巨匠所创造的中国画精品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作。而中国画的特点以线立型,线在中国画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线是中国绘画形式法则中特殊功能的表征,是中国绘画本体的符号和语言,其所显现的魅力是其它形式和技巧所无法替代的。它不只是为形象服务的,它十分显著地显现了中华民族的绘画特色和审美意识。

一、线——造型功能

中国绘画的用笔,在古代绘画里,主要是指线条的应用。早期绘画的发展,可以说是线条的发展。中国画线条从公元前10世纪开始就有了巨大的发展:从平实的线逐渐变为富有生命力、飞动的线条。正是通过这种运动感,才使作品表现出极强的生命活力。线条的功能不仅仅是画家用抽取、概括自然物象作为造型的基本手段,更重要的是线条在画家传达情感作为媒介时所呈现的审美价值。从现存的历代绘画作品中和绘画理论中,可以看到线条在传统绘画中的重要地位及其独立的美学价值。现存最早的战国时期的帛画《龙凤人物图》,已具备了工笔画的雏形,其采用单线勾勒的方法表现形象,用线挺劲、造型精到,这似乎可以说明中国画开始确立了以用线为造型的主要表现技法。五代画家董源的《潇湘图》中的线条的组合,不仅表现了光的变化,而且表现了空气的湿度,南方群山的华滋湿润、苍茫葱郁。隋代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唐代画家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等作品,或是笔法圆劲,细若游丝;或是落笔流畅,纹理紧窄,始终保持着以线条为骨干的传统绘画固有的艺术造型风格。到了唐代画家吴道子,他把线条的表现模式大大地拓展,其作品中的线条感情激越,富于粗细顿挫、快慢转折的变化,宛转而有节奏,表现了强烈的运动感,取得了“天衣飞扬,满壁飞动”的艺术效果。

宋元以后,中国画由人物为主逐渐转向山水、花鸟,画家们对线条作了大胆的革新,创造了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抒情线条。顾恺之用均匀细长的横线与弧线组合,刻画出了人物的形貌与动态;梁楷的《六祖劈竹图》就与顾恺之的线条不同,其线条借鉴了书法线条的特点,自身具有明显的张力。宋代杰出画家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其以圆润挺秀的线条刻画人物的神态和风中飘动的裙裾、飘带、花枝等,气势浩荡,描绘出庄严而又流动活泼的节奏和韵律。宋代另一位画家李公麟,在线条的运用上把挺劲的铁线描融入传统的细笔游丝描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造型特点和艺术风格“纸本白描”。其作品《五马图》,用单线勾勒出马的整个外形轮廓,身体的重量感、各部分的质感,甚至光泽的印象,线条的表现力得到充分的释放,“气韵本乎游心,神采生于用笔”。在绘画论著上,谢赫的《古画品录》中,提出了“六法”论,把“骨法用笔”列为第二法,这里所谓“用笔”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绘画技法,线条也不是简单的勾勒物象的框架,而是指笔墨内在的力度。线条在刻画主体媒介的同时,它自身便显现出创作主体的情趣气度,因而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

中国画线条是画家提炼自然形象、创造艺术美感魅力的基本手段。和“吴带当风”对应的是“曹衣出水“,是指北齐画家曹仲达的画格。吴带当风和曹衣出水,生动形象地概括了两种不同线条的趣味:前者豪壮,后者文静;前者疏朗,后者缜密。这些不同都表现出绘画线条的活力。考察历史,绘画由壁上移到绢帛,由粗而精,是线条从不规则走向有序化的过程。

中国画在空间的构造上,也是通过线条来表现的。中国画除了界面借助于散点透视外,其它如人物、花卉、草虫、走兽都是以线的穿插、疏密、浓淡、虚实等来达到中国画所特有的空间意象。中国画的线着重捕捉形体的外轮廓和面与面的相接、转折、起伏的变化,“用笔起伏成实”。因没有像西画中的透视法和光影法的参与,所以对用以表现形象空间的线条的描绘,慎之又慎。线条的穿插,可以交待出物象结构前后的来龙去脉;线条的疏密,可以引导出视觉的主次空间;线条的浓淡,可以表现出物象的深浅的层次。所以,也正是这种种线条组成的平面化空间的艺术处理手法,才构成了中国画特有的面貌。中国画的用线还具有传情达意、抒发性情的主观表情功能。中国画家通过线条的不同书写形式,表现不同的生命感觉、主观情感和意趣。这种重意尚简的语言特征使中国画的线条更趋率意。

和西画一样,中国画用线同样具有界形的功能。而不同的是,在中国画中,离开了线,造型就无法成立。即便是没骨法,也有渲染形状的边缘线。通过线条的虚实强弱的布置,通过线条的浓淡干湿的走向,可以表现出空间感。历代画家不同的线型既是我们师承的典范又是我们发展的参照,表明了线由于个人不同的发挥就会与人不同的视觉差异,没有一成不变的规矩。无论怎样争论笔墨的价值,笔墨都是中国画的形式法则中的核心特征。其原因就在于中国画是以线造型,线条在毛笔的运行中勾勒、盘旋、顿挫、往复、聚散、提按,而且同时通过墨的浓淡、干湿、枯润等多种变化,造型达意、抒发情怀。尽管中国画的革新以色彩为突破口,并出现了大量的以色彩为主的现代作品,但是线条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画线条的突出特点是富有表现性,它是至今多数国家绘画艺术中的线条所难以企及的。

二、线——空间表达

线是绘画借以标志形在空间中位置和长度的手段。人们用线画出物体的形状和态势,在二维空间中线是面的边界线;在三维空间中,线是形体的外轮廓和标明内构造的结构线。线条是绘画中人们认识和反映自然形态时最概括、最简明的表现形式。一方面,体现为造物自然生态的认识;另一方面,又表现为画家气质情趣的个性表露。谢赫提出“六法”中的“应物象形,骨法用笔”包含着用线表达客观生活的要求。线是应物的表象之一,例如:从春秋战国的《龙凤人物》、《驭龙人物》到秦汉石刻、画砖,再到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列女图》等,都是体现本质再现与人的主观精神寓托的统一体的线条构成,我们可以看到那透着先秦理性精神和秦汉雄浑气魄及魏晋风度的线并没有离开形体本质的再现。到了吴道子,比之前世沿用的单一的线描有了很大的突破,线条语言丰富、表现力加强、线条的容量也大大的扩充了。

三、线——质感表现

中国画的线条不仅能绘形写神,对处理质感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古代绘画作品中也可见一斑。五代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其人物的皮肤、胡须、衣纹线条刚劲挺拔,生动地刻画出了物象的特点。再如南宋画家马远的《水图》是十二幅专门描绘水流的作品,作品用非常简练的线条描绘出水流的方向、速度、动势、回旋等,有潺潺流水、有波涛汹涌、有迂回盘旋,各种水态维肖维妙十分动人。这里的质感,不仅仅依靠轮廓的特点,更主要借助于线条的变化。传统绘画,尤其在人物画中,为了更准确地表现人物的神态衣纹等物象的质感,把线条归纳为“十八描”,并根据线条的形状特点,起了一个个象形名称,如铁细描、钉头鼠尾描、枯柴描、枣核描、折芦描、蚯蚓描等等。黄宾虹说:“描法的发明,非画家凭空杜撰,乃古代画家在写生中了解物状与共性所概括出来的。如画瀑布多用钉头鼠尾,钉头重起笔,因瀑出口,有千万斤之力在转折,故起笔要重,否则便不能描出飞瀑之倾泻;又如画年老者脸部,因皮肤多皱纹,故宜用解索描;倘画仕女即不适用……”“十八描”大体分为三种线条类型:第一类是“铁细描”为代表,其特点是粗细均匀、圆劲沉着、富有弹性,顾恺之的用笔属于此类。第二类即“兰叶描”,这一类描法的线条富于粗细、刚柔、轻重、虚实的变化,用笔虚实运转,时快时缓,所以非常生动活泼,雄健有力,对后来的人物画的影响较大,“十八描”中多数属此类,吴道子的线描即采用此法。最后一类是“减笔描”和“枯柴描”,都是以简练的线条概括对象的一种描法,它基本上超出工笔画的范围,属写意中的一种画法。“十八描”是前人对线条运用总结的程式,今天仍有学习价值,但并非在我们今天的中国画创作中就一定得区分各种描法,如果表现某种物象时就得用某种描法,这样必然会导致公式化、教条化。画肌肤也不一定要用游丝描,即便使用,也由于所刻画对象的不同,或者画家情绪、个性、修养的不同而产生差异。现代绘画题材拓宽,形式多样,对线的要求也有所改变,所以对于古人的描法,只能有选择地借鉴和继承,不能生搬硬套,否则中国画则难以向前发展。

中国画线条经过宋、元、明、清众多画家的继承与创造,达到新的高度。近现代,不少中国画家在继承前人技法的基础上,创造了许多前无古人的新线条。例如,李可染创造了表现北方山水画深邃含蓄的线条;刘文西创造了长于表现陕北农民古朴刚劲的线条;吴冠中创造了极富韵律美的线与点分离的长线条,等等。这些都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与抒情功能。

艺术的创新,离不开学习借鉴。纵观中外美术史也都无一例外。时代在发展,面对着传统和外来艺术,如何的吸收和扬弃,这是每个艺术家面临的重大问题。周韶华先生说:“单方位继承是僵化的危机,全盘西化也是一个陷阱。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借鉴与互补的参照中找到融会点,并根植于本土文化中。”无论中国画如何被冠以现代、前卫、先锋,线条并没有被削弱,更不会消失,传统中国画的线条语言还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有待开发,随着绘画观念的变革,中国画线条语言将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在不断创新中形成新的形态、新的艺术面貌,显现出更有时代特点的东方绘画之美。没有民族性,就没有国际性。线条作为中国工笔画的精髓,其光辉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进一步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物象线条中国画
中国画
物象再造系列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线条之美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