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的生命 ——现代绘画中的材料表现艺术

2012-08-15 00:44○曹
文艺评论 2012年11期
关键词:肌理质感画家

○曹 钧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材料的发展史。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大工业时代以及今天丰富多彩的信息时代,每次新材料的出现都会给人类的发展带来质的飞跃。翻开艺术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艺术通过特定时代的材料体现各个时代的文化水平和发展历程。彩陶,代表原始社会最富有艺术性的文化创造。它不仅极大便利了人类的物质生活,而且也为人类的精神生活创造了宝贵财富。商代的漆器工艺,精美无比,色彩绚丽。四千多年前辉煌的青铜时代,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宏伟博大的艺术品。

在绘画中对材料艺术表现的重视,是现代绘画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新的现象,这体现了画家对拓宽绘画表现领域的追求。上世纪80年代中国画坛探讨的焦点是“创新”、“反传统”等观念性的问题,画家们想要突破的是绘画创作的固有模式,获得创作上的思想开放与自由,使得绘画与画家新的心理诉求和新时代文化环境相符合。上世纪90年代,绘画在形式多样化的基础上,对绘画语言——材料的表现显示出前所未有的重视,画家们力求在绘画表现语言中深入追寻更加丰富的资源,推动中国绘画事业的发展。

对材料表现力的重视,本身就是对中国传统绘画观念的突破。中国传统绘画美学中,强调“重道轻器”,即“无”的价值在美感视境中至高无上,“形而上”之“道”才是艺术最高境界。所谓“意不在画,故得于画,(张彦远)”长期以来,将“器”,即将绘画的表现材料和手段贬为次要之物。现在画家逐渐认识到材料作为观念的载体和物质基础的价值是不能忽视的。绘画材料表现是主动积极地,是一种在感情驱动下,渴望获得适当的材料来表现你的艺术冲动,也可能是在某种材料或生活中的综合材料形成的美感现象的刺激和启发下产生的创作欲望,这样的材料表现欲望比较自然而真实。在西方的现代艺术教育中,强调对材料的主动体验、制作与表现的学习方式,也就是材料的形态和美感触发艺术冲动,或者是在产生一种艺术构想以后,去发现和选择适当的材料,由材料启发表现方法,经过“制作”——材料与表现方法的重复沟通,最后形成艺术表现。把发现和选择材料放在首位,目的是启发和调动画家在艺术表现上的主动性,不是条条框框,给画家足够的发展空间,自由地去想象、发现和选择,然后把材料合理地应用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出他们所追求的艺术效果。

对材料的追求和表现是永无止境的,随着一种材料的长期使用,对它的性能特点和审美特征都会有新的体验和认识。

在我们进行绘画创作过程中对材料进行选择和构成的时候,往往造成一种错觉,似乎材料本身就是目的。把材料自身的美发现、挖掘出来,再把它们按照美的规律组合和构成,这只是材料绘画的一部分,这一部分虽然很重要,也有难度。但这远远没完成,既然画家通过艺术手段与恰当的绘画材料去表现自己对世界的看法,那么在选择材料时就是有主题的,画家总要带着思考和表现的意图去选择并适当地组合材料。因此,看起来漫无秩序、种类繁多的材料,一旦经过画家的选择确定,就带有主题的痕迹,它们都是为艺术思想和观念服务的。也就是说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把画家的思想物化为某种材料与媒介才能完成。书法家的思想观念通过笔、墨、纸或其他材料来传达,但到底用哪种笔(大小、种类和硬度等)、何种墨(如古墨、今墨、种类、性能)、何种纸(如大小、厚度、性能等)则大有讲究,哪怕一个环节的选择出现错误,艺术的效果,也就是艺术思想的表现便可能有很大的不同。书法如此,视觉艺术的绘画更是如此,但无论怎样复杂,都要表现艺术思想、观念和个性。

既然绘画材料的选择是有主题的,在体现材料自身美的同时,必须注意绘画材料所带来的大量的人文信息。一切材料、物质都带有某种特定的信息,只是其所包含的信息量和方法不同而已。考古时,哪怕发现原始人的一颗牙齿、一根头发丝都有很大的价值。只要对材料的社会人文信息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加以适当的运用,往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和社会的反响,引起人们对自身的、社会的、环境生态等问题的审美和思考。因此,绘画材料作品不仅具有艺术审美的功能,也具有参与社会发展,启迪人类心灵,引导人们审美,观察人与自然,反思人类自身等等功能。艺术的功能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因此要重视艺术材料中包含的主题与它所携带的社会信息、人文背景及其在创作中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绘画中使用材料的材质美的精神内涵,就是材料的肌理美,所以触觉质感其实也就是触觉肌理。使用真实材料的建筑和雕塑,也就是所谓的可触摸肌理,即肌理能被触觉真正感觉到。在绘画中,当画家用厚颜料(也叫厚涂法)产生粗糙立体的画面,这个词也可以描述不平的画面。当需要或希望用渐变表现空间感时,可触摸性笔触成为一个普遍使用的方法。绘画看上去好像真的物体一样。颜料在画布上改变作品的表面效果,成为画家的一种选择。作为一个更具表现力的方法,凡高在早期代表作中使用过这种方法。凡高自画像细部运用短小的笔触,厚而纯的色彩表现一种愤怒。从螺旋状的凡高自画像,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刚直、上升的笔触。

笔触的视觉动感——常用刮刀和大的画笔——是抽象表现绘画的重要特征,这种技术与凡高使用的方法相似,但是效果更加强烈,因为艺术家自发地使用了很多不规则的笔触。作者用刮刀把厚厚的颜料直接刮在画面上,形成非常厚重的、丰富的画面效果。给人的印象好像在蛋糕上涂了大量的果酱。当很多现代艺术品把很多实物粘在画面上,绘画和雕塑的界限正在消失。可以看到这样的效果,这是一件混合媒体的作品,视觉中心是怪诞的羽毛。用废旧彩色或有纹理的纸、布还有其它的材料完成的作品叫拼贴画。这种方法流行多个世纪,但主要在民间艺术领域,只在20世纪拼贴画才作为一种正式艺术画种得到认可。拼贴画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它减轻了艺术家们在绘画过程中,再创肌理所带来的艰苦、单调的劳动。拼贴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适合。可以用剪刀快而轻易地改变、重组形状,同样,在尝试不同的构图方法方面比颜料表现更容易、更方便。

MaryBauermeister的拼贴画名为《渐进》。是由石头和沙子做成的。即使使用废工业产品,我们也能想象出从温和到粗糙的触摸感。Bauermeister把构图简化到只有几个逐渐变大的正方形,以强调材料的肌理效果。在两个正方形中,卵石的大小也是渐变的,形成从细腻到粗糙的肌理效果。材料真正的物理特点能从拼贴画所投射的阴影中看出来。AnneRyan一个美国人,主要从事拼贴画,她未命名的拼贴画显示了碎布条形成的肌理对比,并用印刷过的纸片作装饰,黑白对比富有情趣,但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肌理的对比上。用破帆布片和焊铁,LeeBontecou创作了一幅浅浮雕表现一系列嘴巴。在几个椭圆形张开的嘴巴里,拉链暗示牙齿,使整个拼贴画看起来令人毛骨悚然。

视觉质感就是靠眼睛的视觉而感知的物体的表面特征,也叫模拟质感。是在平滑的表面上,通过各种工艺和技法,模仿自然的或人造的纹理,这种肌理不能通过触摸来感知,只能用眼睛去看。在绘画中,画家能在平滑的画面上创造出肌理效果。通过模仿熟悉的肌理的色彩和明暗,画家能使我们看到根本不存在的肌理,这叫做视觉肌理。它是触觉质感的综合和补充。触觉的体验越来越多,上升总结为经验时,对于已经熟悉的物面组织,只凭视觉就可以判断它的质感,无需再靠手或皮肤直接接触。由于视觉质感相对于触觉质感有间接性、经验性、知觉性、遥测性和不真实性,利用这一点,可以利用各种面饰工艺手段,以近乎乱真的视觉质感达到触觉质感的错觉。例如,工程塑料上的烫印铝箔呈现金属质感,在陶瓷上真空镀一层金属,在纸材上印制木纹、布纹、石纹等,在视觉中造成假象的触觉质感,这在工业造型中应用得比较广泛。

静物画的一个令人愉悦的方面就是视觉肌理对比,当画家把一个模拟肌理放在另一个肌理前面,这些缺乏故事和情感内容的作品能带来视觉愉悦感。在绘画发展的许多不同阶段,静物画中使用很多漂亮的肌理。我们还不知道自画像A的作者是谁,但那幅画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不同的肌理效果非常漂亮,特别是羽毛和色彩鲜艳的缎质裙子,以至于我们在欣赏画的时候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肌理上。过去的很多艺术品今天看起来仍然给我们视觉愉悦感,仅仅是因为艺术家成功地表现了视觉肌理。超现实主义画家Max Ernst利用肌理产生令人恐惧的情绪《沉默的眼睛》,岩石和废墟围住一个死水池,所有物体上都包裹着爬行的、腐烂的植被。这些肌理使画面产生一种神秘的、恐惧的气氛。

即使没有主题和相关的说明,视觉肌理本身也非常有趣。作品《铅笔试验》,作者用铅笔淡彩通过视觉肌理对比完成作品。描绘视觉肌理最重要的特征叫超写实,这个词的法语意思是“以假乱真”。这种风格一般被称为“写实绘画”。在超写实的绘画中,物体的每个局部都得到非常细致的刻画,画家把物体的每一个面的颜色和明度都逼真的描绘出来,物体外貌被刻画得如此逼真以至我们产生瞬间的错觉。当我们近看时,即使我们理智的大脑能识别这是一幅画而不是真实的物体,这样的错觉仍然存在。

早一辈的艺术家如毕加索、米罗和达利运用现成品进行艺术品创作时,现存品(综合材料)已经开始模糊了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杜尚明确提出:艺术品的要素不在于原先已有的定义和法则,而在于艺术家如何去看待所谓的“艺术”和艺术品。重要的不是艺术家亲手绘制艺术品,也不在于作品的效果,而在于艺术家从何种角度来观察和解释这个作品,即赋予作品何种思想,绘制也罢、现成品也罢,都不过是思想的配角。比如便池,是否亲自做的并不重要,关键在于选择了它,把生活中的普通东西放在一个新的地方,给他一个新的名字和新的观察角度,它原来的作用就消失了。他这样做是把别的思想提供给这件东西。艺术家的选择催生了观察和思考的新方法,即降低到艺术的最低层次,直到艺术界定的边缘,然后再通过现成品表达出来。杜尚的艺术思想尚存争议,但至少给我们两方面的启发:杜尚在艺术思想上有颠覆性,其作品(很多是现成物的材质效果)所具有的美被人们广泛接受。二是他作品陈列的时空转换或“错位”,如果便池放在垃圾堆里,没有人会想到它和艺术有什么关系,加之深思熟虑的倒置陈列方式,引起人们的困惑和惊诧,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去思考关于艺术的概念和方式。在他后来的艺术创作中,广泛地运用“材质错位”这种方法和概念,以增强人们对材料材质审美的认识,从而对材料材质的时空以及生活环境中的材质美对于心灵的作用产生反省。

对材料特性的感受与体验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切实地感受和体验材料的特性,才能深入认识和有效地把握它,从而在创作中发现和开拓材料运用的新领域。经验告诉我们,一种材料一旦被十分贴切地运用到画面的整体表现时,你会惊喜地发现并体会到从未有过的新感受。为了拓宽语言在画面中的表达范畴,我们应该在直接感触材料的过程中,切实感受材料的质感和肌理,通过动手、试验了解材料的性能,努力达到材质在绘画构成与表现中的最佳效果。

猜你喜欢
肌理质感画家
肌理的感受与表达
空间的质感
渗入肌理,豁然其妙——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为例谈古诗如何细读
酷炫小画家
感受肌理
颜料的“质感”
器之肌理,物之温度
浓郁质感色来袭 这个秋冬有色可循
打造上乘质感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