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对夫妇人伦的思考

2012-08-15 00:44:28白金杰
文艺评论 2012年10期
关键词:贤妻吴敬梓儒林外史

白金杰

传统文人对女性的定位,往往是双重的,既想有举案齐眉的贤妻,又想有红袖添香的知己,所以,一方面在正史笔记中大量罗列如教母一般无情无私的正妻,一方面在野史传奇中尽是如仙子一般多情无私的佳人,颇有鱼和熊掌欲得而兼之的态势。不过,前者不合情理,后者无益政教,比起正史的苍白,野史的虚美,《儒林外史》对此做出了真实而深切的思考:理想化的士与女,应该是怎样的一种相处范式?

在描写士人才子的小说《儒林外史》中,自然不会缺少围绕在士身边的种种女性,如以往研究中苛责的贤妻鲁小姐,褒扬的才女沈琼枝、误解的青楼佳人聘娘,还有很少谈及的另一类贤妻形象如庄绍光妻、杜少卿娘子等。前者在变了味的士风下,仍努力实践由正史、野史和社会舆论多重提倡,由文人营造的“举案齐眉”、“红袖添香”的设想,堕入了功名富贵的迷障,境遇尴尬。后者似乎极少进入评论家的视野,然而正是这类贤妻,才可能和贤人君子匹配,符合吴敬梓理想化的士与女的相处范式。何以见得?

一、举案齐眉——贤妻的尴尬

何为贤妻?《儒林外史》中的鲁小姐能否称为贤妻?若按照正史树立的贤妻典范,鲁小姐很符合乐羊子妻、梁鸿妻孟光等为代表的贤妻标准。

鲁小姐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引导,使丈夫蘧公孙能够逐渐由热衷名士风流的迷途转向求贤问举业的“正途”,由结交莺脰湖名士转向结交马二先生这样的八股选家,就颇似乐羊子妻的停机之德。乐羊子思乡返家,本在情理之中,不料其妻非但不欣喜,反而谆谆教诲,以断织布为譬喻,引《论语》为说辞: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①

乐羊子妻成功地将乐羊子劝回去求学,但代价是七年没有再回家。鲁小姐先是新婚制艺难新郎,再就是为课子而冷落夫君,虽然成功地将蘧公孙引上举业之徒,却也付出了代价,其结果是蘧公孙惹出枕箱之祸。他之所以将枕箱送给丫鬟双红,正是因为贤妻无法满足他情感的寄托,所以他有了另一重期待,“双红这小丫头在旁递茶递水,极其小心。她会念诗常拿些诗来求讲,公孙也略替她讲讲。”这幅画面,本是红袖添香的经典桥段,只不过吴敬梓笔下的这一幕却并不美妙,因为正是这双红不但与人私奔,还泄露了枕箱的秘密,几乎害蘧公孙惹上一场大麻烦,幸好马二先生代为周全。或者我们可以将这个情节看作是对正史贤妻和野史红袖们的双重调侃。

吴敬梓按照乐羊子妻的标准来设计鲁小姐的形象,也以传统观念中夫妻理想化的状态来设计她与蘧公孙的关系:“次日,蘧公孙上厅谢亲,设席饮酒。席终,归到新房里,重新摆酒,夫妻举案齐眉。”②举案齐眉几乎成了对夫妻关系最理想化状态的描述,它的创始人孟光是一个“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年已三十”③的女子,无论她以多么卑微敬仰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丈夫,甚至于将饭菜举至眉骨之上奉请丈夫来食,都不能让人产生多大的美感,之所以广为称颂,是为了彰显梁鸿的好女德胜于好女色。关于此点,尤为难得,就连圣人也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④,因为难得罕有,故大书特书。娶妻娶贤,是因为他们把妻子定位为一个伦理角色,并非视作灵魂伴侣,他们期待着在贤妻之外,另有一类女性形象的存在,可以不参与到他们的伦理生活中来,却不妨碍成为他们感情生活的对象和寄托。

鲁小姐有错吗?以传统男性视角对贤妻的定位,鲁小姐几乎无可挑剔,甚至有过之无不及。论出身,她是大家闺秀,翰林之独女;论为人妻,她一心劝夫上进、使蘧公孙也转了念头,终于“如梦方醒”。论为人媳,鲁小姐还“明于大义”,原本蘧公孙是入赘鲁府,在得知蘧太守病重后,她说服母亲,自己前去侍疾,太守病故后,“上侍孀姑,下理家政,井井有条,亲戚无不称羡。”⑤论为人母,鲁小姐每天“课子到三四更鼓,或一天遇着那小儿子书背不熟,小姐就要督责他念到天亮”⑥,难道不是良母?更甚者,论相貌,即便“卸了浓装,换几件雅淡衣服”,细看下,也是“真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与无盐女、孟光、黄丑相比,鲁小姐堪称德貌双全。论才情,鲁小姐难道只会八股吗?非也,她虽然正眼不看人家送来的诗词歌赋,家里也有《千家诗》、《解学士诗》、东坡、小妹诗话等闲书,闲暇时她也教伴读的侍女几句诗,可见鲁小姐不过是压抑了她的诗情而已。

批评家们动辄苛责鲁小姐,天一评:“其俗入骨”⑦,黄评:“粉香兼墨香原好,其如墨卷之墨不仅不香而已”⑧,齐评:“越是不中进士越要自称‘名士’,若能中进士还要‘名士’儿子何用?小姐要二者相兼,未免苛求太甚了”⑨,这些评语正好照见了批评者不自觉的堕入红袖添香套路中,反过来不满举案齐眉的模式,这种苛责,正如一方面自己制作了模具,一方面又嫌弃完全按模具刻画出的偶人不够灵动,世间男子,不是一般的贪心。

对鲁小姐的如是解读,会不会是我们一厢情愿的臆想呢?为妨理解的偏颇,不妨看看与《儒林外史》差不多同时产生的《红楼梦》,其中的薛宝钗可以与鲁小姐一比,完美淑女的定位,使得她们身上有太多相似的特质,也同样受到读者和批评家们更多的误解和苛责,她们固然中了功名富贵的流毒,沾染了男子的习气成为禄蠹,但是她们的尴尬,正是由于传统社会对贤妻的期许与世风日下、士子精神品格沦丧的矛盾而导致的。

按正统视角来看,鲁小姐应是完美的贤妻,鲁小姐和蘧公孙“举案齐眉”,应是理想的佳配,但是吴敬梓却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写他们婚礼当中诸多滑稽和不和谐的镜头,实际上正是对这种夫妇关系并不看好。由此引出吴敬梓对士与女关系另一种思考,即“红袖添香”是理想的相处范式吗?

二、红袖添香——知音的反讽

在野史笔记中,自诩文采风流的才子,身边从不缺少添香的红袖。从荥阳生、柳永、侯方域再到《儒林外史》中的季苇萧、陈木南、丁言志,走的是风流才子的路线,李娃到秦淮八艳再到沈琼枝、聘娘,扮演的就是红袖添香、知己情人的角色。

沈琼枝是新女性吗?历来对此角色误读颇多,众说纷纭。我们且看文中关键的一句话:“南京是个好地方,有多少名人在那里,我又会做两句诗,何不到南京去卖诗过日子?或者遇着些缘法出来也不可知。”⑩这里我们不禁要和天目山樵问出同一个问题:什么缘法?她所求的不是功名、不是富贵,那是什么?

另一个疑问由此而生,那就是她既然不贪图盐商富贵,不肯将一个张耳之妻去事外黄佣奴,但是为何又自送上门?评点家们对此也无法开释,天一评:“如此行径,非卖女做妾而何?”天二评:“无媒无妁自送上门,非妾而何?既知为盐商,必无娶贫士女为正室之理”,她不但听任一顶轿子抬去,且进了房去,在见不到盐商后又住了一宿,于情于礼都站不住脚,就连江都知县也批复道:“沈大年既将女琼枝许配宋为富为正室,何至自行私送上门?显系做妾可知。架词混渎,不准。”

两个疑问,实际并不难阐释,那就是她心气很高,自负模样生的也还标致、又会写诗、颇知文墨,不肯将一个张耳之妻去事外黄佣奴,想凭借自身优越的条件配得良人,她抱着幻想进宋府,想的还是做正室,梦碎后她又想去南京卖文,期待在南京遇到缘法,正是想遇合才子,成就一段美满姻缘。其结果如何呢?

武书认为她是个开私门的暗娼,迟衡山认为她明明借此勾引人,沈琼枝自述遭遇很多尴尬,要么别人把她当做倚门之娼,或是认作江湖之盗,无谓的卖了一段时间文后,还是被江都县缉捕回去了。对于这样的女子,吴敬梓虽然赞赏她的人格,但是对于她的人生智慧,却并不认可,所以杜少卿能说出“她逃走不逃走都不要紧”⑪的话。

沈琼枝自送上门的行为其实与《平山冷燕》中的冷绛雪入山府十分相似,都是恃才使气而已,不同的是冷绛雪以才气、傲气获得了尊重,这是才子佳人小说的套路,而吴敬梓则以冷静调侃的笔调,嘲讽了这一不甚明智的举动。实际上只要是略有才气的女子,似乎都迷恋于做添香的红袖,唐传奇中李娃、红拂女,几乎成了幸福的典范,也成了才女们的幻想。这种红袖添香的痴迷,正来自于男性对于贤妻的另一种期待。太多的落魄才子渴望这种近乎完美的艳福。魏子安《花月痕》三十一回中有“从此绿鬓视草,红袖添香,眷属疑仙,文章华国,是乡极乐,今生合老温柔,相得甚欢,我辈皆输艳福”⑫的句子,就是证明。试想一个蕙质兰心的女子,相伴左右,花前月下谈诗论画,如何不令人向往?

然而,吴敬梓笔下的红袖添香,对士子和红袖来说,都如同南柯一梦,梦醒后的真实并不美好。丁言志的事例告诉我们,没有花钱,就不会有红袖的青睐,聘娘的形象意义,则不仅仅是为了揭开青楼虚美的面纱。

作为佳人代表的聘娘,论才貌,出落得十分才人;论才情,会唱曲,尤其擅长李白的“清平三调”,会下棋,围棋师傅还是南京的国手;论性情,单就用猫弄乱棋局,就是从《开元天宝遗事》中杨贵妃的事迹学来的,很有几分聪慧。论品味,她不肯胡乱接人,相与些名士,屋子布置得也相当雅致。但她的结局是怒而出家。很多人都只看到了她相与陈木南为了当夫人,鄙视丁言志因为他穷酸,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聘娘也是个理想主义者,她和丁言志一样,上了才子佳人的当。《李娃传》的浪漫结局,是聘娘的梦想:

睡了一时,只听得门外锣响,聘娘心里疑惑:“这三更半夜,那里有锣到我门上来?”看看锣声更近,房门外一个人道:“请太太上任。”聘娘只得披绣袄,倒靸弓鞋,走出房门外。只见四个管家婆娘齐双双跪下,说道:“陈四老爷已经升授杭州府正堂了,特着奴婢们来请太太到任,同享荣华。”聘娘听了,忙走到房里梳了头,穿了衣服,那婢子又送了凤冠霞帔,穿戴起来。出到厅前,一乘大轿,聘娘上了轿。抬出大门,只见前面锣、旗、伞、吹手、夜役,一队队摆着。又听的说:“先要抬到国公府里去。”正走得兴头,路旁边走过一个黄脸秃头师姑来,一把从轿子里揪着聘娘,骂那些人道:“这是我的徒弟,你们抬他到那里去?”聘娘说道:“我是杭州府的官太太,你这秃师姑怎敢来揪我!”正要叫夜役锁他,举眼一看,那些人都不见了。急得大叫一声,一交撞在四老爷怀里,醒了,原来是南柯一梦。⑬

聘娘的心气很高,她以为依仗自己的才貌,能够实现一步登天的梦想,甚至于鸨母夸赞国公府里的娘娘们“不知怎样像画儿上画的美人”时,她愤愤不平的说:“人生在世上,只要生的好,那在乎贵贱!难道做官的、有钱的女人都是好看的?我旧年在石观音庵烧香,遇着国公府里十几乘轿子下来,一个个团头团脸的,也没有什么出奇!”⑭当她的夫人梦碎,又因拒接呆子丁言志被鸨母侮辱后,不由分说,闹得要死要活终于出家去了,这也是她的悲剧。

由此可见,聘娘和沈琼枝,都陷入对自我才貌的肯定,期冀借此成就一段改变境遇的缘法,其情感来源于对红袖添香的迷恋,其结局则带有南柯梦碎般的悲剧色彩。

对于红袖添香,吴敬梓曾经有过最真切的体验和经历,他的组词《减字木兰花》(庚戌除夕客中)其二就是对他年少轻狂的追忆:“昔年冶游,淮水钟山朝复夜,金尽床头,壮士逢人面带羞。王家昙首,伎识歌声春载酒。白板桥西,赢得才名曲部知。”⑮《买陂塘》也有相应的记载:“少年时,清溪九曲,画船曾记游台。绋纚维处闻箫管,躲在柳堤月榭,朝复夜。费蜀锦吴绫,那惜缠头价。”⑯一个豪华浪荡公子,跳跃纸上。然而可贵的是,他能在梦醒之后自省和反思。在看透了才子佳人的真实本相后,身为过来人的吴敬梓,能够以公心讽世的姿态来观照这些痴迷者。

正因为吴敬梓破除了才子的自恋,向儒者情怀回归,重视家庭伦理,所以才会发出被当时人视作惊世骇俗的风流经济话语:

当下摆齐酒肴,八位坐下小饮。季苇萧多吃了几杯,醉了,说道:“少卿兄,你真是绝世风流。据我说,镇日同一个三十多岁的老嫂子看花饮酒,也觉得扫兴。据你的才名,又住在这样的好地方,何不娶一个标致如君,又有才情的,才子佳人,及时行乐?”杜少卿道:“苇兄,岂不闻晏子云:‘今虽老而丑,我固及见其姣且好也?’况且娶妾的事,小弟觉得最伤天理。天下不过是这些人,一个人占了几个妇人,天下必有几个无妻之客。小弟为朝廷立法:人生须四十无子,方许娶一妾;此妾如不生子,便遣别嫁。是这等样,天下无妻子的人或者也少几个,也是培补元气之一端。”萧柏泉道:“先生说得好一篇风流经济!”迟衡山叹息道:“宰相若肯如此用心,天下可立致太平!”当下吃完了酒,众人欢笑,一同辞别去了。⑰

这一段话,不仅仅是吴敬梓对于才子佳人的辩驳,也是他对儒家理想社会理念的阐释,迟衡山之所以叹息,就在于他理解了这段话背后的深层涵义。

吴敬梓既然不赞同举案齐眉的夫妇关系,又不认可红袖添香的知己情怀,那么什么才是他理想中的士与女关系?回归到原始儒家立场,吴敬梓给出了答案。

三、琴瑟和鸣——佳配的谐美

理想化的士与女的相处模式,应当是以庄绍光夫妇、杜少卿伉俪为典范,以吴敬梓对原始儒家教义的解析为理论工具,借助对《溱洧》《女曰鸡鸣》等经典的新解而描绘的。鄙弃了所谓举案齐眉、红袖添香的男权视角,营造出琴瑟和鸣、与子偕老的完美氛围,实践了“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⑱的儒家政治理念,重新阐释了他对于夫妇人伦的理解。

这一理想中的贤妻,是以庄征君妻、杜少卿妻为典范的。她们何以成为吴敬梓推崇的对象?她们的形象有何出处?这种吴敬梓理想化的相处范式,体现了吴敬梓怎样的政治理念?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效仿性?以上问题正是本文所要解答的。

第三十四回“备弓旌天子招贤”一节中,庄绍光被荐进京,文中这样说:庄绍光晚间置酒,与娘子作别。娘子道:“你往常不肯出去,今日怎的闻命就行?”庄绍光道:“我们与山林隐逸不同。既然奉旨召我,君臣之礼是傲不得的。你但放心,我就回来,断不为老莱子之妻所笑。”

以往关注的都是庄绍光本人的品格,很少注意庄绍光的妻子是他得以无后顾之忧、有此洒脱姿态的情感后盾。庄绍光将她比之老莱子妻,实际上是对这种不慕利禄且有识见的贤妻的肯定。

老莱子妻,何许人?刘向《古列女传》中有相关记载。老莱子之妻,在楚王征聘隐逸的老莱子之时,原本老莱子已应允,但老莱子妻说:

妾闻之:可食以酒肉者,可随以鞭捶。可授以官禄者,可随以鈇钺。今先生食人酒肉,授人官禄,为人所制也。能免于患乎!妾不能为人所制,投其畚莱而去。”老莱子曰:“子还,吾为子更虑。”遂行不顾,至江南而止,曰:“鸟兽之解毛,可绩而衣之。据其遗粒,足以食也。”老莱子乃随其妻而居之。

可见老莱子妻的见识甚至高于老莱子。庄绍光妻自然属于这种贤妇,庄绍光自然也得以麋鹿之性,婉辞招揽,赐湖放归,与其妻在玄武湖上,过着令人羡慕的自在生活:“一日,同娘子凭栏看水。笑说道:“你看这些湖光山色都是我们的了!我们日日可以游玩,不象杜少卿要把尊壶带了清凉山去看花。闲着无事,又斟酌一樽酒,把杜少卿做的《诗说》,叫娘子坐在旁边,念与他听。念到有趣处,吃一大杯,彼此大笑。庄征君在湖中着实自在。”⑲“彼此大笑”,可见其妻不但有情有趣,且有知有识,可以同品解经之作。

试想,老夫老妻,凭栏把酒,读诗赏花,不计旁人目光,自得其乐,这副画面,相较于举案齐眉,不知温馨多少倍。

无独有偶,杜少卿的娘子,也是这一类人物。先是三十三回中杜娘子到了南京,觉得景致好看,已带有几分诗情在内,杜少卿也乐于相随,“这日杜少卿大醉了,竟携着娘子的手,出了园门,一手拿着金杯,大笑着,在清凉山冈子上走了一里多路。背后三四个妇女嘻嘻笑笑跟着,两边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杜少卿夫妇两个上了轿子去了。”⑳此情此景放到当时,确实有些惊世骇俗。

为什么这么说呢?当是时,庄重的妻,焉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做出这种失礼之事?作为夫君,携妻手同游,似乎也是对妻的不尊,若是换做妓、妾,反而寻常起来。可见,杜少卿固然风流超逸,成就其俊爽通脱的杜娘子,也不应被忽视。

他们夫妇的相处,与庄绍光夫妇有相通之处,彼此心心相印。在杜少卿辞征聘时,他娘子笑问他为何装病不去,这个“笑”问,已带有通达理解之意,而杜少卿的回答,更见体贴怜惜之情:“你好呆!放着南京这样好顽的所在,留着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为甚么要送我到京里去?假使连你也带往京里,京里又冷,你身子又弱,一阵风吹得冻死了,也不好。还是不去的妥当。”㉑

杜少卿的关心呵护,在“你好呆”这样的玩笑话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试以这种夫妻笑谑对答的场景,去比较相敬如冰、举案齐眉的画面,哪一个更令人神往?

历来对杜少卿《诗说·女曰鸡鸣》新解的看法不一,或说他反封建礼教,或说他崇尚先秦儒学古礼。在《儒林外史》中他还借杜少卿之口阐发了对该篇的理解。《诗说》是吴敬梓视作“此人生立命处”的治经成果,他以解经的方式来阐释儒家政治、人生理念,来体现他作为传统儒士的用世之心。在笔者看来,《女曰鸡鸣》篇更多的体现了吴敬梓对家庭伦理、社会伦理的深刻思考,毕竟人伦始于夫妇。

他心目中理想的夫妻关系,正是庄绍光夫妇、杜少卿伉俪所实践的,以《女曰鸡鸣》为理论指导的谐美状态,在《儒林外史》中有这样一段论述:

杜少卿道:“《女曰鸡鸣》一篇,先生们说他怎么样好?”马二先生道:“这是《郑风》,只是说他‘不淫’,还有甚么别的说?”迟衡山道:“便是,也还不能得其深味。”杜少卿道:“非也,但凡士君子,横了一个做官的念头在心里,便先要骄傲妻子。妻子想做夫人,想不到手,使事事不遂心,吵闹起来。你看这夫妇两个,绝无一点心想到功名富贵上去,弹琴饮酒,知命乐天。这便是三代以上修身齐家之君子。这个,前人也不曾说过。”蘧駪夫道:“这一说果然妙了!”杜少卿道:“据小弟看来,《溱洧》之诗,也只是夫妇同游,并非淫乱。”季苇萧道:“怪道前日老哥同老嫂在姚园大乐!这就是你弹琴饮酒,采兰赠芍的风流了。”众人一齐大笑。迟衡山道:“少卿妙论,令我闻之如饮醍醐。”㉒

实际上,这是吴敬梓自引他的《文木山房诗说》,原文更直接阐释了吴敬梓对夫妇理想关系的思考,以及他借此表达的政治理念,现全文录述于下,用他本人的话作为印证笔者观点的论据。

朱子读《女曰鸡鸣》之诗曰:“此诗,意思甚好,读之有不知使人手舞足蹈者。”诸儒所解亦甚多,究未得此诗之妙在何处。窃意,此士乃乐天知命,而能化及闺房者也。人惟功名富贵之念热于中,则夙兴夜寐,忽然而慷慨自许,忽焉而潦倒自伤。凡琴瑟、樽罍、衣裳、弓缴,无一而非导欲、增悲之具。妻子化之,五花诰,七香车,时时结想于梦魂中,蒿簪綦缟,亦复自顾而伤怀矣。故“王章牛衣”之泣,泣其贫也,所以终不免于刑戮。即伯鸾之妻制隐者之服,犹欲立隐之名也。此士与女岂惟忘其贫,亦未尝有意于隐。遇凫雁则弋,有酒则饮,御琴瑟则乐,有朋友则相赠,士绝无他日显扬之语以骄其妻,女亦无他日富贵之想以责其夫,优游暇日,乐有余闲,此惟三代太和宇宙时民,间或不乏此。而郑当淫靡贪乱之世,乃有此修身齐家之君子,故诗人述其夫妇之私言,佩诸管弦,便可使威凤翱翔而游鱼出听也。比户尽如此士女,倘所谓风动时雍者矣。其所关于人心政治者,岂细故哉!㉓

由此可以看出,吴敬梓对《女曰鸡鸣》的阐释,是基于《诗经》作为经典的社会功用:“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夫妇融洽和谐,正是他作为修身齐家君子的理论思考与亲身实践。

要言之,吴敬梓对夫妇人伦的思考,是站在原始儒家立场之上的,兼顾到了性情与伦理的统一,他所设想的和谐的夫妇关系,只要是有士与女的存在,就具有典范的意义。

猜你喜欢
贤妻吴敬梓儒林外史
吴敬梓暖足
20世纪以来吴敬梓诗文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儒林外史》的吃播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红楼梦学刊(2019年2期)2019-04-12 05:50:24
《儒林外史》戏剧演出资料考辨——兼谈《儒林外史》创作中的明清互现
中华戏曲(2019年2期)2019-02-06 06:54:50
吴敬梓是个败家子?
单宝塔诗
《儒林外史》的坡式交际模型
慈母、孝女、贤妻的时代价值与实现路径
新贤妻时代来了
女性天地(2013年5期)2013-04-29 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