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眼科医院放射科(河北 邢台054001) 胡世民
外耳道胆脂瘤CT表现(附24例报告)
河北省邢台市眼科医院放射科(河北 邢台054001) 胡世民
外耳道胆脂瘤是由于各种原因长期刺激、上皮损伤引发外耳道脱屑、胆固醇结晶堆积并被角化上皮包裹而形成。这种堆积物能产生一种蛋白分解酶,使骨质溶解破坏,导致外耳道扩大,病变严重者可侵犯周围结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
1.1 一般资料 2004年1月—2010年1月本院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外耳道胆脂瘤患者24例,男性11例,女性13例;年龄10~75岁,平均年龄32.4岁;24例患者均为单耳发病,其中左侧发病22耳,右侧发病18耳;病程2 d~20年。主要临床症状:外耳道流脓13耳,流血2耳,耳痛9耳;听力下降21耳,听力正常3例;外耳道皮肤肿胀和肉芽形成8耳,外耳道耵聍栓塞2耳,外耳道狭窄畸形2耳。
1.2 CT检查方法 采用Siemens Emotion螺旋CT扫描仪对24例患者均行颞骨横断面和冠状面扫描,横断面以听眶上线为基线,上缘至弓状隆起,下缘至外耳道;冠状面扫描基线为听眶下线的垂线。扫描参数:140 k V,220 m As,视野(FOV)180 mm×180 mm,矩阵512×512;骨算法重建,层厚和层距均为2 mm,窗宽4000 HU,窗位700 HU。
24耳均表现为外耳道内密度不均匀软组织影或类软组织密度影;外耳道骨部单骨壁或多骨壁骨质吸收、破坏,外耳道局部或整体扩大。其中2耳单骨壁受累,且均表现为外耳道下壁小凹陷形成;余22耳多骨壁受累,其中下壁20耳,上壁18耳,后壁16耳,前壁15耳。各壁均受累共计10耳,骨性外耳道呈外窄内宽的 “烧瓶”状扩大。15耳残余骨壁边缘光滑规整,9耳边缘不规则。外耳道周围结构改变:9耳听骨链可见不同程度骨质破坏,4耳可见颞下颌关节受累,2耳耳廓受侵。11耳破坏外耳道后壁侵及乳突;9耳外耳道后壁、上壁骨质破坏侵及乳突、上鼓室;其中2例患者面神经管乳突段骨壁受累;16例患者患耳乳突呈气化型,8例呈板障型;2例患者为先天性外耳道狭窄。
目前本病病因尚不明确。国外学者Holt将其病因分为外伤性、自发性、医源性、先天性和阻塞性,其中自发性外耳道胆脂瘤最为多见。本组有2耳外耳道狭窄归为阻塞性,可能与外耳道狭窄后角化上皮细胞向外移行,致上皮滞留有关。其他患者没有明确的病因,考虑为自发性胆脂瘤可能性大,与文献报道相符。
外耳道胆脂瘤CT表现为外耳道内面的不均匀软组织或类软组织密度影。外耳道单骨壁或多骨壁骨质结构受累,CT早期可见骨性外耳道内小凹形成,边缘光滑规整;随着病情进展,当多骨壁受侵及时,CT典型表现为外耳道外段明显扩大,呈 “烧瓶”状改变,外耳道骨性结构受侵扩大。外耳道胆脂瘤骨质破坏主要表现于外耳道,当病变向内累及中耳时,表现为从外耳道方向侵蚀鼓室盾板,此时CT冠状位可见鼓室盾板呈由外向内的扩展性骨质破坏。而中耳胆脂瘤骨质破坏则从上鼓室向外破坏鼓室盾板。2种骨破坏方式的不同,有助于鉴别胆脂瘤型中耳炎时鼓室盾板呈由内向外的骨质改变。本组9例患者听骨链破坏中断,CT见听小骨残存、结构不整。而外伤性听骨链中断时,3个听小骨虽中断、分离,但个体可保持完整。病史较长者病变可破坏外耳道后壁、下壁侵入乳突气房,进而破坏面神经管壁;另一种途径是胆脂瘤不断发展可压迫鼓膜松弛部向上鼓室内凹陷形成上鼓室胆脂瘤。本组虽有2例外耳道狭窄者,但其骨壁局部亦见骨质受侵扩大。根据病变范围,Holt将外耳道胆脂瘤分为3期:Ⅰ期外耳道骨部局限浅表小凹(胆脂瘤压迫所致);Ⅱ期外耳道局部囊袋形成;Ⅲ期病变侵及乳突、上鼓室。本组20例Ⅲ期骨性外耳道CT表现多骨壁受累;外耳道周围结构受侵后CT表现:听骨链不同程度骨质破坏9耳,颞下颌关节受累4耳,耳廓受侵2耳,破坏外耳道后壁和(或)上壁侵及乳突上鼓室20耳,面神经管乳突段骨壁受累2例。上述资料表明:外耳道胆脂瘤骨质侵蚀情况往往比临床检查严重,单纯耳科检查不能发现病变的全貌;临床中即使外耳道受累症状较轻,也需行耳部高分辨CT扫描。发生外耳道胆脂瘤时,由于外耳道壁的骨质被破坏,胆脂瘤上皮、肉芽组织阻塞,使外耳道及周围正常的解剖标志不清,因此术前CT检查可及早发现外耳道骨质破坏,明确病变范围,有助于制定手术计划。综上所述,CT检查可作为外耳道胆脂瘤首选检查方法,可尽早发现外耳道胆脂瘤骨质破坏情况和病变侵及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