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雅玲
(江西省鹰潭市武警水电第七支队,鹰潭 335001)
目前,施工企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施工装备种类不断增加,原有的粗放式装备管理方法已达不到现代化施工生产要求,必须采用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精细化管理模式.即对机械装备进行“科学化、制度化、经常化”的精细化管理,使机械装备最大限度地处于完好工作状态,从而延长装备的使用寿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有效发挥机械装备的综合生产效率.
避免进入机械越多越好的思想误区,杜绝盲目扩张.如果以“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配置装备,必然会在使用过程中造成部分装备闲置,长此以往,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在大、中型装备上保持企业特有的优势,走装备精良化的路子,确保企业战斗力的有效生成;注意在中、小型装备上走积极依托社会装备租赁市场调节企业施工高峰的路子,保持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1].
每天坚持根据施工任务认真搞好机械装备的现场调度,防止出现装备投入过多和现场调动频繁的情况,以免造成资源浪费;加大对机械装备滤芯和油料的使用管控,坚持“滤芯对于机器就如人体的内脏一样重要,油料对于机器就如人体的血液一样宝贵”的指导思想,物资装备部门要严格按照装备使用规范对项目施工点进行监控指导,切实防止滤芯和油料使用不当而对装备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加大对短平快项目施工点装备管理的监管力度,有效防止因单纯追求短期效益而拼装备的现象发生,确保企业装备的规范使用和及时维护;认真做好各项使用记录,规范装备台帐、完善装备档案,并根据装备使用记录及时分析总结,扬长避短,提高工作质量.
一是认真做好故障检测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机械装备广泛采用了电控技术、信息传感技术、故障监控技术和工况自动选择技术.为了适应现代机械装备使用维修的需要,现代化的企业应积极推广机械装备检测诊断技术,加强对装备故障潜伏期的监控,有效改善装备修理的针对性.如用转速测定技术判定发动机的最高转速和额定转速是否正常;用气缸压力测定技术、气缸漏气测定技术判断发动机的密封性能是否正常;用排气颜色检测技术判定发动机气缸内部燃烧是否正常,用压力测定技术检查液压系统工作是否正常等.结合装备的动力、声音和其它实有特征,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确定故障原因,规划修理方案.充分依靠技术检测,减少装备修理的盲目性,增加修理的准确性;
二是加强对修理工队伍的培训,积极开展以师带徒等岗位练兵活动,对一些关键的修理岗位,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进行强化训练,并通过严格修理工艺、明确修理责任、确保奖惩兑现等措施,保证装备修理质量;
三是对一些技术要求高,修理难度大,依靠自身修理力量难以完成的项目,积极依托社会,尽量与装备生产厂家或售后服务商取得联系,采用有偿服务等方式,及时聘请专业人员到施工现场帮助解决;
四是坚持新机或大修后的机械装备在正式使用前,必须按使用说明书的规定进行磨合,一般磨合运转60h后,方可投入全负荷使用.磨合期内负荷保持在60%左右,转速不大于标定转速的80%,同时要注意避免机械装备长时间在怠速工况下运转.磨合的目的是改善装备各运动部件的工作状况,提高其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首先要建立落实制度的机构——机务组.机务组是施工企业装备管理的核心部门.企业装备管理的各项制度和措施最终都要依靠机务组来落实,因此,机务组建设对企业装备管理至关重要.在组建机务组时,配齐配强机务组的班子的同时,必须从管理、使用、维修、保养、核算上明确机务组成员的责任.机务组结合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及时建立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装备的合理调用、安全运行、交班接班、检查保养、及时维修和总结评比工作.
它是一种延缓或避免机械发生故障的技术措施,是在坚持定人、定机和岗前培训制度的前提下积极推行一种保养制度[2],主要包括作业保养、班前保养、周五强制性保养和等级小时保养.作业保养和班前保养属日常保养,以外部清洁、加油、检查润滑、异音、漏油、调整或更换个别零件为主,由操作手在班前、班中及现场交接班中完成,是一种随时随地利用空闲时间进行的一种保养方式.周五强制性保养和等级小时保养,是装备经过一定的运转小时后,停机进行清洗、检查、调整以及故障排除和对某些零部件进行修理和更换等,是一种按计划等级在规定的保养间隔期进行的一种例行保养.经常有的施工企业一到工期紧、任务重就容易忽视装备的保养,存在“机械正常运行,没有故障,不用停下来保养”的错误认识.事实上,及时保养能有效消除施工装备隐患,相反,如不及时保养,往往会使施工装备出现大的故障,甚至发生事故,既增加维修费用,又耽误施工工期,特别是周五强制性保养制度是施工企业在长期的施工生产中总结出来的,实践证明,是一项非常行之有效的制度.
单机核算工作是强化全员意识,提高装备管理效益的重要手段.
第一,根据施工任务和装备的具体情况,促使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充分考虑科学配置并合理调度装备,降低装备的使用成本;
第二,落实核算结果与操作人员、修理工切身利益相挂钩的办法,促使操作人员修理工既管操作、又关心装备的产值和消耗;
第三,对机械责任成本的落实和执行情况,机务组按月进行核算和分析,查找节超原因,并寻求进一步降低和控制成本的措施,对确定的责任成本目标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确保了责任成本的落实和控制;
第四,促使统计、计算资料和数据及时、准确,全面掌握分析每台装备的产值、消耗和盈亏情况.从而使核算工作真正在成本控制中得到体现,促进装备管理水平的提升[3].
装备安全分为两个方面:①机械本身的运转安全(例如拉缸、抱瓦等);②装备和周边环境相互之间的安全.由于施工工期紧、任务重、工作环境恶劣、机械装备调拨频繁,重施工、轻管理,忽视技术培训,胡乱指挥、野蛮操作,装备老化、对要求强制检测的装备走形式,存在侥幸心理,这些都是导致机械装备事故频发的直接原因.要杜绝装备事故的发生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建立安全管理体系时,应充分体现“安全生产,人人有责”以及“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一套安全体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网络,纵到底、横到边,层层落实,不留死角在整个网络中应包括第一责任人、主管负责人、日常安全业务管理责任人、安全管理员、操作人员,所有成员要各负其责,措施得力.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必须使安全管理体系和管理活动正常运转.约束安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使安全管理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
操作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爱岗,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心理稳定,身体素质好.在复杂的环境下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应变性.操作人员上岗前必须进行岗前安全教育培训,做到不经培训不上岗,操作不熟练不上岗,不了解岗位可能发生事故及防范措施不上岗要在取得考核证后方可上岗操作,实行定人、定机、定岗制度.要做好操作人员劳动防护工作.安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签汀安全责任合同井与经济挂钩.使操作人员具有安全风险意识,有的放矢.避免事故发生.培训不仅是对安全技术理论方面进行培训更要把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落到实处.
首先要制定操作人员岗位责任制,采用定期、不定期对机械进行检查审验,发现隐患,及时整改.操作人员在操作机械过程中应严格执行“三检”制度:工前检查、工中检查和工后检查;其次,要保证机械各部位运转正常,缺少安全装置或安全装置已失敬的装备不得使用,严禁拆除机械装备上的自动控制机构,如力矩限制器、紧急停机开关等安全装置,严禁拆除监测、指示、仪表、报警及警示装置.机械周围可设立醒目的安全标志牌,用以提醒人们注意安全及发生意外时如何采取紧急措施.要根据装备技术状况制定装备报废计划,毫不吝惜的报废使用周期终止的装备,严禁使用淘汰及报废装备,特种装备必须做好安全检测.
机械工作场地应符合安全要求.机械工作位置布置要合理,以适应机械运动所需的空间.周围环境应对机械运动保持安全距离.场地应平坦、坚实,机械能安全进出,夜间应有充足的照明,在周围及机械出入口设立警示标志,立体交叉作业要有专职指挥人员.冬季要做好防冻,夏季要做好防雷电、防洪水.消防器材要合理布置.
综上所述,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只有对机械装备进行“科学化、制度化、经常化”的精细化管理,才能使机械装备最大限度地处于完好的工作状态,提高装备利用率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最大限度发挥所有机械装备的综合生产效率,最终高速度高质量低成本地完成各项施工任务.
[1]杨国法.建筑施工企业对建筑机械装备的有效使用与管理[J].中国建设信息,2004(5):35.
[2]禹有忠.强化施工企业技术装备与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2005(10):93.
[3]张树军.加强水电施工企业装备维修的有效管理[J].中国科技博览,2009(6):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