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方法类课程效能评价及其影响因素探析——基于有效教学分析的视角

2012-08-15 00:54崔凤生
吉林建筑大学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文科效能理论

崔凤生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文法学院,长春 130118)

0 引言

随着高等院校素质教育方针的确立,方法类课程教学越来越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地高校的重视,在本科教育体系中更显基础作用,对于启发学生智力、开阔学生视野,并帮助学生培养科学理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大学文科方法类课程主要分布在社会科学领域,代表性课程有《管理定量分析》、《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等.相比单一的理论知识,文科方法类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和实践动手能力,而与理工科课程不同之处在于这类课程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期望在社会领域寻求一种量化的科学标准和行为规范.近期,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有关高校开展创新方法类课程建设调研的通知》,要求在调研创新方法类课程教学现状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实现或提升课程效能,为组织该类课程建设并实施课程评价提供依据.一般来讲,课程效能就是课程对促进个体与社会发展所发挥积极作用的能力及其实际结果,衡量其高低与好坏的根本依据是教师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实际学习结果.那么,如何识别和鉴定“作用”的大小和“结果”的好坏,进而给出一个全面、系统而又符合实际的评价体系,本文依据有效教学理论中对课程效能的评价对此作了一定的思考.

1 问题的提出

“人类社会不仅为利益所驱动,同时也为激情和理想所驱动”[1].这种激情和理想,通过理性科学改善全人类共同的生活环境和未知世界.随着现代科学向社会和经济领域日益演进,传统的自然科学方法和工程技术已成为社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强有力工具.一些专家、学者认识到把方法类课程引入人文科学研究和教学中的重要性,清华大学教授李子奈就指出:“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如果从事经济研究和经济分析的人不懂得如何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不懂得通过数量分析方法得出科学的结论,是无法从事经济工作的”[2].不过,由于专业化切割导致学生知识架构的不平衡,文科专业在讲授方法类课程时不注重对课程效能的考量,出现不符合教学规律的问题.

笔者对吉林大学、吉林财经大学、吉林建筑工程学院三所高校所开设的方法类课程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发现在这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存在两种倾向:一是以讲授书本知识为主,重视理论推导和背景分析,较多采用归纳演绎教学方法,强调课程教学的系统性、完整性,较少关注学生实践操作,认为学生掌握了理论就会了应用;二是极端追求工具和方法的运用,轻视理论教学,认为方法类课程就是实践教学,往往在缺乏理论探讨和应用背景分析的情况下,通过大量案例进行授课,导致学生对理论和方法一知半解,甚至根本无法进行动手操作.据调查,出现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导致教学中避重就轻,或者重理论轻实践,或者重实践轻理论,没有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其次,方法类课程教学中对数据的处理涉及到不同的教学思维,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比如,在如何进行数据处理方面有两种倾向:一是在教学中强调手工计算处理数据,认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记忆公式.实际上,手工计算不仅费时、难以求得正确结果,而且还给学生形成量化应用困难的假象,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二是只要求学生学会用专业方法处理数据即可,忽视对原理、公式和参数的理解和推导,不注重验证是否满足应用的条件,导致应用错误或不能求出正确、合理的结果.再次,传统的试卷考试方式无法全面评价学生应用和掌握方法的水平和能力,操作不当甚至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据调查,方法类课程在文科专业尤其是公共管理专业已成主干课程,并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但由于该类课程具有的数量化、公式化和制图化等特点,教学内容并不能在试卷考试中完全体现.

2 有效教学理论关于课程效能评价影响因素阐释

在课程效能评价体系上,国内外有显著的差别.中国沿袭前苏联教育教学体制,把课程纳入教学之中,课程属于教学的一部分,并被具体化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在欧美发达国家,课程涵盖的范围要宽于教学,教学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在“如何教”的问题上,欧美国家注重学生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认为,只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适当帮助,学生就应该都能达到规定的目标.源于这样一套思想体系,研究和设计如何全面、最大限度地开拓和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潜力,就成了欧美国家教育教学研究中的主线,进而形成了众多的理论派系,其代表性人物就是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布鲁姆长期关注教育教学规律性研究,并较早提出要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重视发展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他从考试改革入手,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1956年出版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一书,开创了教育评价的先河.20世纪60年代以后,布鲁姆转向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问题的研究,进而提出了“有效教学”的理论.“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师应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注重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个性培养和全面发展,尽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虽然该理论是对教师工作效益和目标完成程度的评价,但学生只要取得了“应有的成绩和发展”,就应被认为是有效教学的体现.在布鲁姆的思想体系中,“有效性”是有针对性的三个方面:一是有效果,即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二是有效率,即以少量的投入换得较多的回报;三是有效益,即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具体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的程度.

布鲁姆对教学中“有效性”的三重界定,反映在教学实践中也有三重表征,即专业化的教学理念、可量化的教学目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把布鲁姆“有效性“表述首先解释为专业化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教学理念应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在推行新课程中,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新课程;其次,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检测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业情况与教师的工作表现;再次,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那么,根据布鲁姆有效教学理论,文科方法类课程该如何实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笔者把文科方法类课程特点进行了分析、归纳并总结出3个特点,即偏重于分析和理解、理论联系实际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并根据“有效教学”理论中关于效能“有效性”的三重评价,提出了文科方法类课程效能评价的重点,即在效果方面注重专业知识的巩固与扩展、逻辑分析和归纳能力的提高及定量化研究方法的运用,在效率方面注重专业学习,能解决现行问题和可被学生接受;在效益方面要塑造专业理念,具备理性思维并培养创新精神.不过,笔者仅给出了有关文科方法类课程效能评价的一般轮廓,能否作为一种普遍且有效的体系架构尚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证实.

3 优化文科方法类课程效能的策略思考

大学文科方法类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提供学生完整的解决现行社会问题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学生科学理性思维能力;同时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运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去.因此,对于这类课程的教学与单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不相同,在教材使用、讲授方法和教学内容方面考验着教育工作者的能力和智慧.对此,笔者依据对文科方法类课程效能评价的思考,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建议与措施,以与同仁共享.

3.1 注重课程设计,优化授课内容

前苏联学者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表明,“方法类课程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对于该门课程中尚未形成成熟心理和理智的基础上,这样才能产生潜在水平和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3].由于这种矛盾的运动和发展,导致学生心理上的渴求和对知识的期望.因此,大学文科方法类课程应在注重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和思维能力训练的基础上,将现有知识和潜在知识合理架构,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计引导学生的潜在知识向现有知识转化,而且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应该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在设置文科方法类课程时,应结合学校的教学资源,系统地开设有关课程,形成教学目的明确、层次结构合理、教学重点与特色突出的新的课程体系.

3.2 更新观念,改革教学方法

大学文科专业注重培养高素质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人才,学生不仅具备良好的人文视野和情怀,而且对数据和信息具有较强的敏感性.文科教学中不应过多强调繁琐的公式和推导,而应体现在理论贯通和逻辑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奥秘和思路.在利用实际案例进行教学时,应以科学理性的精神分析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突出方法类课程教学的优势,培养学生从海量的数据信息中梳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在该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应该教会学生使用一些常用的软件,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但是,应用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容易使学生只看结果,忽略过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的能力.因此,应选用需要输入部分公式,可以分步求解的软件,如Excel,SPSS等.在解决数据处理问题的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定量分析的过程,理解数据与公式之间、公式内参数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量化分析能力.

3.3 注重能力培养,改革评价方法

文科方法类课程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理性的思维能力,以及完整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提升学生决策和判断能力,并以系统的视角观察世界有着较大的帮助.针对当前教育改革对学生素质能力要求的注重和提高,大学文科教育应突破以往纯粹理论知识灌输和讲授,与时俱进,采用结合课程特点、灵活多样的教学和学生评价体系,引导学生积极、奋勇地投入到方法类课程的学习;在考试方式上,不仅要有传统的卷面考试,还应包括应用能力考试,两者之间设计合理的比例系数;此外,还应帮助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科学问题的分析和求解,采用数量化的技术和方法对数据进行采集、收集和整理,并完成数据资料的分析与评估,这也是科学研究规范形成的重要途径.

4 结语

大学文科方法类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其课程设计融合了多个学科的精髓,体现出综合性、前沿性及易架构性的特点.对于该类课程的教学,教育工作者应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并在实际操作中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方面进行改革,强化学生科学理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实现快速、准确地量化分析和研究.

[1] 皮埃尔·卡蓝默.破碎的民主——试论治理的革命[M].高凌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25.

[2] 李子奈.经济学研究和分析方法必须推陈出新[N].经济参考报,2008-09-25.

[3] 刘思峰,方志耕,党旅国.定量方法(模型、预测、决策)精品课程群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139-142.

猜你喜欢
文科效能理论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