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颖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长春 130118)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要求》),对外语教学的目的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我国的大学生在大学毕业时能达到基本听懂英文广播、能进行简单的英语交流和具备一定程度的写作与翻译能力.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运用.《要求》中所指的翻译能力是指在实际生活中外语与母语的互译过程.但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翻译教学的地位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忽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作为一名外语教师,我认为翻译理论与技巧应该是公共外语学生的必修课.但公共外语教学课时有限,没有专门的翻译课,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化整为零在精读课堂上渗透翻译理论与技巧,把技巧和理论应用到教材的讲解中.
英语习惯于用长的句子表达比较复杂的概念,而汉语则不同,常常使用若干短句,作层次分明的叙述.因此,在进行英译汉时,要特别注意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异,将英语的长句分解,翻译成若干汉语的短句.例如:
(1)…Her study of 62 formerly inactive women who began exercising three times a week for six months was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Book 3,Section A of Unit 2,Para 2)[1].
这个长句的主干为“Her study was published”,我们在翻译时可以把定语从句“who began exercising three times a week for six months”译成前置定语“开始了为期六个月每周三次运动的”.但即使这样的话,这个句中的修饰仍然过多,所以我们把这个句子分解为两句,对“study”一词使用重译法和词类转移法,并把被动语态“was published”转译为主动语态.该句可译为:“她对62名原先不运动然后开始了为期六个月每周三次运动的女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刊登在《体育运动医学与科学》杂志上”.
(2)In Oona O’Neill Chaplin,he found a partner whose stability and affection spanned the 37 years ag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which had seemed so threatening,that when the official who was marrying them in 1942 turned to the beautiful girl of 17 who’d given notice of their wedding date,he said,“And where is the young man?”—Chaplin,then 54,had cautiously waited outside(Book 4,Section A of Unit 2,Para 2)[2].
这样的长句在《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中比较常见,学生乍一看到这样的句子往往不知该从哪句开始翻译.其实这样的长句我们可以按照句子意思来把它分成若干短句就方便翻译了.所以按照句意,可以把这个长句拆分成4个短句,每个句子都有自己的意思.即可译为:他找到了沃娜·奥尼尔·卓别林这个伴侣.她的沉稳和深情跨越了他们之间37岁的年龄差距.他们的年龄差别太大,以致当1942年他们结婚时,新娘公布了他们的结婚日期后,为他们办理手续的官员问这位漂亮的17岁姑娘:“那个年轻人在哪儿?”——当时已经54岁的卓别林小心翼翼在外面等候着.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表达方式及修辞手段上的不同,有些词语或句子成分在英语中是必不可少的,但若搬到译文中去,就会影响译文的简洁和通顺.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文更加简练,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需要省略或增加一些词语.例如:
(1)For many people,the root of their stress is anger,and the trick is to find out where the anger is coming from(Book 2,Section A of Unit 7,Para 8)[3].
很多学生译为:对许多人来说,压力的根源是愤怒,诀窍是找出愤怒从何而来.这样的译文往往让人摸不着头脑,什么的诀窍?在这句话中如果我们增加“对付愤怒的诀窍”就会通顺得多了.
(2)They give the same emphasis to traffic jam that they give a family argument(Book 2,Section A of Unit 7,Para 10)[3].
在这句话里作者为了强调,使用了两次“they give”.在翻译成汉语时如果都译出来的话,会很别扭.可以省略一个“they give”,直接翻译为:他们把交通阻塞看的和家庭纠纷一样重.省略的目的在于使译文更加通顺流畅,更符合译文习惯.但需要注意的是,省略并不是把原文的某些思想内容删去,省略不能改变原文的意义.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英语里的冠词、系动词,在翻译成汉语时通常省略.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对于修辞格的翻译.修辞格的使用可使语言表述形象生动,但也使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倍感困难.要翻译好英语的修辞格,首先要弄清楚其特点,明白英汉两种语言在这方面的异同,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恰当的技巧进行翻译,以求译文与原文取得同样的修辞效果.例如:
(1)The heart beats like a bag of worms instead of a pump(Book 2,Section A of Unit 7,Para 5)[3].
这句话可直接译为:心脏跳起来不像一个泵,而像一直装着蠕虫的袋子(杂乱而又绵软无力).英语语言表述中,经常会有大量修辞手法的使用,其中有不少修辞格很难用直译方式表达清楚,即便是同一修辞格,由于处于不同场合,因此也不能直译.例如:
(2)All we can do is look at mug shots and stick our fingers in the dam(Book 1,Section A of Unit 7,Para 34)[4].
这句话是典型的隐喻,我们不能直译为“把手指插入大坝里”.应该意译为: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看看罪犯的照片,并参与到构筑抑制犯罪的大坝中去.
由于英汉语言在词性使用方面存在差异性,因此在翻译时需要注意词性转换以使译文更顺畅、准确、符合目的语习惯.词类转换法是指将源语言中属于某种词性的词语翻译成目的语中属于另一种词性的词语的翻译方法.在英汉互译中可进行各种词类的转换,例如,英语名词转换成汉语动词、形容词、介词;汉语形容词或副词转换成英语名词;汉语名词转换成英语动词等等.其中,英语名词转换成汉语动词尤为普遍.例如:
(1)Since her introduction in 1959,Barbie has become the universally recognized Queen of Dolls(Book 3,Section A of Unit 4,Para 6)[1].
在翻译此句时,“introduction”如果被转换成汉语动词,会使整个句子的翻译更生动:自从1959年面世,芭比娃娃就成了全球公认的“娃娃女王”.
同样英语名词与汉语形容词之间的相互转换在课文中也很常见,例如:
(2)So when my father died of a heart attack in 1991,Jimmy was a wreck,beneath his careful disguise(Book 3,Section A of Unit 1,Para 4)[1].
在翻译时应该把“wreck”译为形容词:所以,父亲1991年因心脏病去世时,吉米几乎崩溃了,尽管他尽量不表现出来.
英汉各自的构词法和词义表达差异很大,要想确切地表达原作内容,就不能机械地按词类来翻译.有时为了使译文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和规律,在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应把词类适当地加以转换,才能使译文通顺自然.
翻译理论与技巧教学是一门内容丰富的学科,需要我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但面对目前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课程安排状况,利用教材练习题、课文等培养学生的翻译技能在目前教学环境下不失为一有利办法.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在英语课堂上能了解一些实用的翻译技巧和常识,对其以后进行英语翻译,无疑会起到一点儿启蒙和指导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翻译理论与技巧的应用,从而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水平.
[1] 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30,79,3.
[2] 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四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30.
[3] 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155.
[4] 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