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梅 高蕾
(中国水电建设集团路桥工程有限公司,北京 100048)
产融结合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直都以丰富的形态存在着,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它作为一种企业发展战略或模式,近些年在中国越来越受到关注,而相关的讨论和实践也逐步从“犹抱琵琶半遮面”到达了“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程度。这个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在现阶段的国内外环境下,我国的产业发展迫切需要把产融结合作为一种更主动的手段来进行应用,帮助有能力的企业实现跨越性的发展。而如何利用好产融结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同时,“产融结合”这个内涵广泛的名词在与不同行业相联系的时候也可以展现出不同面貌。因此,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大型建筑施工企业产融结合的必要性,目前产融结合的现状和尚存在的问题,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旨在帮助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通过更有效的产融结合来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首先,正确认识“产融结合”的含义是十分必要的。依照通常的定义,“产融结合”是指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或工商企业与金融企业之间通过股权融合及业务合作等各种形式的结合与互动。而从其产生动因和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产融结合是产业资本发展到一定程度,寻求经营多元化、资本虚拟化,从而提升资本运营档次的一种趋势,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间的资本联系、信贷联系、资产证券化(股票、债券、抵押贷款或实物资产的证券化)以及由此产生的人力资本结合、信息共享等等的总和。所以产融结合的实质在于“以金融产品、金融信息、金融人才、金融服务来服务于实体的运作,改造其价值链、供应链,乃至产业链、生态链。”由此可见,我们不能认为一个企业通过上市融资或者通过投资入股一个金融机构等资本运营就简单地判定这个企业实现了产融结合,这个企业所实现的可能只是融来的资金或金融业较高的利润而已,而真正的结合要看是否可以最终将金融力量融入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和金融的互利互惠。换句话说,资本运营中蕴含着产融结合,但产融结合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资本运营。
近些年,随着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尤其是在铁路、公路、港口、电力等基础设施领域持续加大投资,我国的一些大型建筑施工企业规模上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几家龙头企业,如中铁建、中铁工、中建、中交、中电建等,已经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可以占有一席之地。但规模的扩大并没有能改变中国建筑施工企业所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建筑施工行业进入门槛较低,产业集中度低,同时挂靠分包等经营形式的普遍应用导致同质化竞争激烈,大多数施工企业都深陷利润洼地而难以自拔。即使是行业内领军企业对比国际竞争对手,利润率低、负债率高、难以确立自身战略指导方向、无法长期定向积累能力且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的情况也十分突出。行业环境的影响加之本身资金缺乏、融资渠道狭窄、资金利用效率较低等根本性问题使得在这个典型的资金饥渴型行业里的企业鲜有可以杀出重围走入良性循环的。
这样的问题是不能单纯靠传统的运营模式可以解决的,只依靠建筑施工盈利也不可能短期内获取企业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只有通过有效的资本运营实现产融结合,整合企业内部各种有形和无形资产,同时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来迅速实现规模扩张,降低风险和成本,取得产业核心技术优势和强势市场地位才可以改变命运。据分析,当今世界500强里80%的企业都是通过成功的产融结合来确立竞争优势的。近年来中央提出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鼓励那些有能力的企业通过产融结合迅速形成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我国大型建筑施工企业需要抓住契机,实现根本性突破。
建筑产品的销售回款模式与工业产品有着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过程付款比例低,结算付款周期长,资金占用量大等方面。建筑施工企业总是需要一定的流动资金投入才有可能承接大型工程。因此,资金运作和融资能力都是建筑施工企业成功经营的关键因素。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资本运营其实已经在实践中渗透在各个层次,比如与经营活动相关的BT,BOT和特许经营;与资本融资相关的IPO,PE,VC和融资租赁;与资产整合相关的剥离、置换、债券和资产证券化;还有与行业整合相关的兼并收购、重组和合并等。在诸多资本运营中,目前最集中的趋势就是大型建筑央企的上市融资和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介入BT,BOT等运营业务,改变传统盈利模式,希望以提升综合建筑服务能力把自己打造成综合型建筑服务商。在这个急速转变的过程中,各大企业产融结合的意图已经逐渐清晰,但在实践中是否可以实现真正的产融结合还需拭目以待,而其中蕴藏着的风险也令诸多业内人士喜忧参半。
其实中国建筑施工企业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通过银行贷款或者在供应链的运营层面解决对项目资金的需求,长时间内都缺乏与金融市场的亲密接触。而缺乏大型上市企业,这也致使建筑业在资本市场的地位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一度极不相称。这个情况在最近几年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些大型建筑施工企业虽然迈入资本市场的步伐略显迟缓了,但这个闸门一旦开启,却又表现出急于融资的集体冲动。曾经极为吸引眼球的央企建筑业“五虎将”,即中交建、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建总公司和中冶总公司自2006年开始争相上市,在成功融资之后紧接着都是一连串让人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而作为2011年最大规模IPO的中国水电,计划将募集资金投资于设备采购、清洁能源电力投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补充流动资金等项目,该募投项目与中国水电的业务发展目标相契合,有利于公司把握市场机遇、提高自身运营水平,有利于全面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价值,也有利于提升协同效应和抗风险能力。同时,中国水电在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水利水电施工技术及运营管理能力方面一直处于全球领先水平,优势比较明显,登陆资本市场也将有助于中国水电更加积极地响应国家“走出去”的战略,大力推进国际业务优先发展战略,不断拓展其国际市场空间和业务领域,持续提升国际竞争力。
如果以上的战略都可以得到落实,似乎我们的建筑施工企业已经找到产融结合的最佳突破口,上市融资让这些可能从来没有在资金上如此游刃有余的企业终于有机会可以大展宏图了。建筑施工企业在经过多年的挣扎和奋争后,在这个言必称资本运营的金融时代,终于体会到所谓的“做产业一代致富,做金融一夜致富”。然而,建筑施工企业重视金融平台的搭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施工行业内工程款前期垫资或变相垫资已经成为业界不成文的规定。因此在过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较高的融资能力往往为企业项目中标增加砝码。融资能力包括资源整合的能力和资本运作的能力等,有利于建筑企业夺取高端项目、从源头上争取项目。但这也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具备很强的项目风险评估能力和投资控制能力。如果不具备,则很容易陷入争取项目的黑洞。目前很多大型建筑施工企业凭借资本优势大举进入投资运营BT,BOT项目,在如火如荼的投资下,正在孕育着新的风险。资本运营是为了企业更健康地发展而不是单纯为了迅速扩张和多元化,没有效率的激进式扩张和多元化将对资本的要求成倍放大,吞噬掉巨大的且珍贵的资源。而资金的低效消耗很可能致使主业步入长期下跌的趋势,破坏竞争力,而届时为了维持企业的生存就必将更加放大对金融链条的需求,从而带来资金融通的高风险。
以上对于现状的观察分析已经足够表明虽然中国大型建筑施工企业的资本运营初见成效,而借助资本的力量,在业务领域也确实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可越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我们更应该去审视什么样的资本运营才是对产业长久有利的,才是能够真正可以持续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如前文所述,“资本运营中蕴含着产融结合,但产融结合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资本运营”。要想真正实现“以金融产品、金融信息、金融人才、金融服务来服务于实体的运作,改造其价值链、供应链,乃至产业链、生态链”,中国大型建筑施工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产融结合这个“带刺的玫瑰”给大型建筑施工企业带来的不仅是竞争优势,也有着潜在的风险。
产业和金融的结合好比为汽车增加了另一个驱动,是否可以平稳高速不仅取决于这台汽车的性能,也取决于驾驶者本身的驾驶技能。简而言之,能力建设是根本。笔者认为中国大型建筑施工企业至少应在如下三个方面建设自己的能力。
战略的最大意义在于可以从根本上决定或调整企业成长发展的脉络,而所谓战略能力就是在竞争中制定获胜策略并取得相对优势的能力。具备战略能力的企业可以在市场中主导变化,不具备战略能力的企业却只能被变化所主导,在随波逐流中迷失自我。中国建筑施工行业的环境整体上仍然比较恶劣,行业普遍盈利能力差,大部分企业处于低水平重复发展状态。企业要发展,要摆脱束缚的发展,必须思考战略、规划战略。企业可以有以下三种战略发展思路:
1)立足自身传统优势项目,通过在产业链上下游的延伸来强化企业在该产业链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2)根据建筑施工行业特点,取长补短地适度进行多元化发展,提升企业的价值链。通过进入那些产业周期与施工行业相反或周期不明显,盈利能力较高的产业,降低企业发展整体的周期性。
3)通过行业内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企业的生态链。可以最终通过产融结合实现发展的企业,必然是真正主动地把产融结合与自身发展战略紧密结合的企业,而不是被动地、零打碎敲地参与金融产业,或者漫无目的地融资,如为了上市而上市,为了发行债券而发行债券的企业。应该注意的是,要把产融结合作为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来与企业既定战略相结合,在诸多产融结合的手段中选择适宜的方式和市场平台,同时需要有更多的金融人才可以参与到企业运作的经营决策层,在产融结合中做到有的放矢。
通过金融市场的融资并不是无限度的,尤其是对于上市企业而言,必要的信息披露会左右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而投资者从根本上还是看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在急剧竞争的市场里,企业想要取得盈利还是要看企业内功修炼得如何,也就是企业内部管控能力。管控的涵义包括很广,其中包括资源管理和风险控制。基于中国建筑施工行业里普遍的项目经理责任制和粗放松散的管理风格,很多集团总部其实缺乏核心能力,无法对项目提供高附加值的支持和辅导,对项目经理部分权过重,导致利润重心下移。很多大型建筑施工企业正在积极探索转变管理体制,逐步强调专业管理的垂直化管理。其次是集团范围内资源共享的程度还有待提高,这包括资质、技术、人才和品牌等。这些资源需要在集团层面进行协调管理,实现高效的投标管理,项目管理和施工过程管理。再就是管理的统一化和标准化,为了保证一贯的品质需要将优秀的管理标杆可复制地在集团进行推广。
协同(Synergy)是很多大型国际优秀企业集团追求的一种在集团内部实现“1+1>2”的运营状态。具有协同能力的企业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创造出超常的效益。GE公司可以实现每晚5:00银行下班前,资金全部打回母公司账户,然后立即投入欧洲的股市和基金,后半夜再投入日本股市,早上资金回到母公司账上。这种协同效果是集团综合管理水平的体现,一旦形成则很难被竞争对手所模仿或追赶。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是一种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共同置于一个公司控制主体的行为模式。这就要求企业集团必须正确处理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之间的关系,考虑两者的有机结合,通过内、外部交易型战略的有机结合以谋求快速发展。
在产融结合中,应该在战略、资本和业务三个方面追求这种协同。首先要明确金融业务在企业经营中的定位,这是产融结合的基础。该定位需综合考虑集团的需求及资源状况,服从集团整体战略定位;同时企业需明确金融业务的发展方向,即中长期定位,发展方向决定了发展的节奏、途径及资源。产业资本循环的实现条件是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货币资本必须在时间上继起,在空间上并存。从现实意义上讲,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金融资本构成了资本的循环体系。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关系,也就是说金融资本没有产业资本作为依托,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更谈不上金融资本的增值。同时产业资本如果没有金融资本的支持与推动,其循环与增值速度都将受到极大影响。因此,中国各企业集团应合理运用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双轮驱动”战略,使两者运转有序、协调发展,防止为了谋求短期的获利将产业与金融本末倒置,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企业集团的自身发展、提高其核心竞争力。最后,结合金融要根据企业自身的业务特点,不能一味照搬其他企业的成功模式,要结合自身企业的特点进行模式创新。实现金融产业和自身产业各领域之间的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发挥协同效应。
中国大型建筑施工企业面对全球化过程中的全方位竞争,是否可以抗衡那些具备多年经验的国际产业巨头,关键在于能否成功扩大自己对供应链、产业链及生态链的影响力。对于中国大型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当传统的运营和发展模式不能为我们提供有效的产出,甚至已经难以为继的时候,产融结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出路。当然也同时为我们提出了在战略能力、管控能力、协同能力等方面更高的要求。随着这几方面的能力提高,我国大型建筑施工企业的产融结合最终能够“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为中国建筑业的代表,大型建筑施工企业在难得的历史机遇下可以勇于创新,顺势而为,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产融结合之路,最终成为可以在世界范围主导产业发展的超级企业。
[1] 白万纲,马浩东.超级产融结合[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
[2] 金 彪,李福和.做最赚钱的建筑公司——记国际工程建设行业巨擎法国万喜[J].施工企业管理,2007(3):3-5.
[3] 王琳璘.大型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战略的发展趋势和建议[J].商业经济,2012(3):2-6.
[4] 陈茂直,谭志雄.新形势下我国产融结合的实施路径与政策取向研究[J].经济学研究,2012,10(1):3-8.
[5] 唐茂林,郭锦墉.产业资本主导的产融结合型企业集团治理风险及对策探讨[J].公司治理评论,2010,2(1):6-10.
[6] 唐海英.浅谈如何提高施工企业融资能力[J].城市建设,2009(24):35-39.
[7] 隋忠常.建筑施工企业的融资问题及解决方案[J].中华建设,2011(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