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健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北京 100120)
安徽省淮河流域涉及阜阳、亳州、淮北、宿州、淮南、蚌埠6 个市的全部和合肥、六安、滁州、安庆市的部分县(市、区),土地面积6.67万km2,人口3500万人,耕地3700万亩,耕地、劳动力、煤炭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重要的粮棉主产区和重要能源及煤化工基地。因受自然条件和历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该地区农业人口比重较大,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与东部发达地区和省内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经济上仍较为落后,是安徽省下一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地区。
该地区水资源相对短缺,水资源量与人口、土地、资源和生产力布局等不相适应。据统计,区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四分之一和全省的二分之一。该区域以全省五分之一的水资源量,承担了全省一半以上的耕地、人口和全省主要电力、煤化工高耗水项目生产的用水任务,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不堪重负,供水安全形势严峻。今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该地区面临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凸显。
区域多年平均降水量800~1200mm,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26亿m3,其中地表水176亿m3,地下水50亿m3。由于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属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区,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呈现明显季节性和年际差异。年内降水分布不均,约有60%降水集中在汛期的6~8月,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年际间降水丰枯悬殊,丰水年最大降水量达1500mm 以上,枯水年不足450mm,且连续丰水年和连续枯水年经常交替出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已先后出现了1958~1959、1966~1967、1978~1979、1994~1995、1999~2001 等连续枯水年份,大旱年份地表水资源量不足正常年份的五分之一。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是年均降水量并不算少,但年际、年内变幅大。从流域水文特性上看,不便于有序地开发利用,可利用的水资源量偏小。
二是区域地形平坦,拦蓄地表水的地形条件较差,调节当地径流和过境水量的能力低,干旱年份供水缺口较大。
三是区域人口密度大,耕地率高,人均和亩均水资源量相对少,属水资源紧缺地区。
四是水污染严重,影响了地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率的提高,区域总供用水量呈稳定增长趋势。1980年以来,总用水量增长约60亿m3,净增长约60%;在用水增长的同时,用水结构也明显发生变化,农业灌溉用水占总用水比重由80年代初期的70%以上下降到50%左右,工业、城镇生活用水在稳定增长的同时,用水占总用水量比重由80年代初期的不到10%,增长到现在的35%。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增长,特别是城镇化率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区域内需水总量仍将保持增长。在未来10~20年内,在保持现状农业用水总量零增长的情况下,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增长仍较快。据预测到2020年,平水年缺水22亿m3,一般干旱年份缺水达31亿m3,特殊干旱年份总缺水可达35~40亿m3,缺水率在10%~20%之间。区域水资源利用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来水丰枯变化幅度加大,入境可用水量呈减少趋势。随着上游河道治理标准的提高和上游地区用水量逐年增长,在同等降水的情况下,洪水时程缩短、洪峰流量加大,枯水季节和干旱年份可用水量日趋减少,未来区域内干旱缺水机率将有所增大。
(2)污染物负荷总量增加,水质性缺水局面短时期难以改变。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发展和人口增长,区域内河湖水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加剧。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加大了污染治理力度,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比,治污进程仍显缓慢,水污染加剧了业已存在的水资源短缺矛盾。
(3)地下水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据调查,区域内主要城市和工矿区的超采漏斗面积已达7000km2,严重超采漏斗面积达3800km2。地下水过度开采已造成河湖干涸和地面沉降、地裂和塌陷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也给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4)煤电化工产业集群集中建设,增加了高保证率供水的风险。随着 “两淮一蚌”城市群和煤电煤化工产业集群重大项目的陆续实施,未来10~30年内需水总量将持续递增,高保证率用水量所占的比例大幅增加,区内用水结构将发生很大变化。干旱年份、特别是连续枯水年,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
(5)用水浪费现象普遍,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低。目前区域内水资源利用效率与发达地区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5~10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不到40%。
(6)未来缺水形势趋于严峻,区域发展缺乏可靠水源支撑。据初步分析,按照当地水资源条件,至2020年和2030年,平水年缺水率超过10%,一般干旱年缺水率超过15%,在遭遇特别干旱年份或连续干旱年份,缺水量进一步增加,仅靠当地水源已难以保障区域未来健康发展。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前提。目前,区域内水资源利用效率和节水水平不高,用水浪费现象普遍,宏观上水资源严重短缺,微观上用水效率低下,大大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因此,应积极发展节水产业,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用水效率和用水水平,有效抑制用水过快增长,缩小水资源供需缺口。
淮河是国家确定的 “三河三湖”水污染综合治理的重点河流。经过多年治理,从总体上看,淮河水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淮河流域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没有全部实现,严峻的水环境形势仍然没有改变。随着区域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矛盾不断加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与环境容量间的矛盾更加突出,流域水污染防治任务更加艰巨。
加强水污染防治,既可以改善天然水体水质状况、增加可利用的水资源量,而且废污水治理后的再生水可再利用,减少了从天然水体的取水量。因而,水污染防治是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共赢的举措,是建设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
针对区域内人口数量多、水资源短缺、环境容量小这一基本现实,应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与布局。经济社会发展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重大建设项目布局,必须量水而行,进行科学的水资源论证,寻求适合本地水资源特点的发展模式,实现从“以需定供”到 “以供水能力定经济结构”的转变,建立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
区域内各分区应充分利用现有水利工程体系,合理、高效地利用当地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淮河以南西部山丘区和江淮分水岭地区应以现有大型骨干水库和星罗棋布的中小型水库为基础,通过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措施,满足当地城市和工农业生产用水需求;按照优水优用的原则,沿淮和淮北地区农业灌溉应以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为水源,中深层地下水应以城镇生活用水为供水目标,工业用地下水应逐步被置换改为采用地表水和外调水。
该区域可以利用淮河干流上的临淮岗、蚌埠闸以上河槽增蓄淮河干流径流量,利用沿淮的城西湖、城东湖、瓦埠湖、高塘湖、天河洼等湖泊洼地调蓄支流上游来水及淮河干流径流量。据初步分析,洪水资源利用工程实施后,蚌埠闸节点以上总增加蓄水面积140km2,增加蓄水调节库容9.86亿m3,多年平均可增加供水量5.79亿m3,50%和75%保证率可增加供水量9.86亿m3,可以有效缓解沿淮淮北地区一般干旱年份的缺水状况。
淮水北调工程是区域性水资源配置工程,工程范围涉及淮北、宿州和蚌埠等市,直接供水目标是宿州、淮北市工业用水,通过用外调水置换现状部分工业耗用的地下水来改善城市生活、农村生产生活供水条件。
该工程利用怀洪新河、新汴河、萧濉新河等现有的河流、湖泊,与正在实施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规划中的引江济淮工程,构成自南向北、东西互济的区域调水总框架。初步规划工程调水线路总长225km,提水净扬程26m,近期二铺闸上多年平均调水量1.24亿m3。
引江济淮是一项以城市供水为主,兼有农业灌溉补水、水生态环境改善和发展航运等综合效益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工程直接受益城市为巢湖、合肥、安庆、六安、淮南、蚌埠、阜阳,并可扩展至淮北及宿州市等,从长江~淮河的输水干线总长度约400km。初步规划近期引江入淮150m3/s,多年平均增加引水量10亿m3,遇特大干旱年份,引水量可达30亿m3以上,可有效解决安徽省沿淮淮北地区城市和工业用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