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2012-08-15 00:45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2年4期
关键词:深圳市水土保持生态

李 可 尚 薇 卢 斌 付 强

(1.深圳市广汇源水利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 518020;2.深圳市瀚润达生态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 518034)

“第四届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究会”于2011年4月在深圳召开,会议上诸位专家及业内人士分别从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水土流失防治、边坡综合治理及封山育林等多方面阐述了当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成效及前景展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新时期水土保持的一项新举措,它旨在注重大自然的力量,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大面积水土流失的初步治理和生态恢复,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1 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1.1 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是指通过一定的生物、生态以及工程技术与方法,人为地改变或切断生态系统退化的主导因子或过程,调整、配置和优化系统内部及其与外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过程及其时空秩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能尽快成功地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的乃至更高的水平[1]。生态修复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为主,是通过对一个区域或一个小流域的严格管护,排除人为因素对其干扰及破坏,使区域内整个生态系统得到休憩并修复其生态群落结构及功能的过程。

1.2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指在水土流失区通过以管护为主的保护措施,以及必要的人工辅助措施,促使自然界本身自我修复能力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和恢复植被,保护和改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建立和维系与自然条件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相对稳定并良性发展的生态系统,达到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1]。目前,通常所说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指在特定的土壤侵蚀地区,通过解除生态系统所承受的超负荷压力,根据生态学原理,依靠生态系统本身的自组织和自调控制力的单独作用,或以辅助人工调控能力的作用,使部分受损的生态系统修复到相对健康的状态。它是一个生态自我修复、发展和提高的过程,是一种新的水土保持理念,是一种新的水土保持措施。

2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意识淡薄,专业知识缺乏

过度放牧、乱伐乱弃及无规划开发建设等违法行为十分严重,诸多活动中产生的水土流失所造成河库淤积、生态系统退化、面源污染等危害,对人类的身心健康、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均造成严重的影响。应加强全国各级领导和群众对水土流失危害性的认识,提高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生态文明中的地位。加强执法力度,整顿执法队伍。执法人员自身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加强后期的习,做到知识进取与执法为人一体化。

2.2 植被严重退化,水土流失加剧

据调查,21 世纪初坡耕地、荒山坡地、疏幼林地是长江流域地区以土壤侵蚀为主的水土流失区域。长江流域现有坡耕地1.10×107hm2,年侵蚀量8.00×108t,占侵蚀总量的30%以上;现有荒山坡地和疏幼林地分别为0.17×108hm2、0.14×108hm2,均不同程度的存在水土流失[1]。上世纪中期之前,黄河源区仍然是草长莺飞、牛肥羊壮的福地,植被覆盖率高,长势好,品种多。进入改革开发后,随着牧区经济的迅速发展,过度的放牧及对草场养护知识的缺乏,使草场超负荷放牧和对牧场周边农田过度开发,导致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使草原植被覆盖率下降,草原生产力降低,草原生态环境恶化。

改革开放窗口深圳,在城市文化水平提高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疯狂的土地扩张和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水土流失和自然景观的破坏也是空前的。根据广东省水利厅委托中山大学所作1997年的卫片资料分析,深圳市水土流失总面积为231.70km2,其水土流失类型为开发区、公路建设(包括线性基础设施建设,如河道整治等)、采石(取土)场、坡面种果和自然山头流失等[2]。

2.3 土壤贫瘠,营养流失过度

经济快速发展的21世纪,过度土地开发及基建工程的不文明施工,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工程建设将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土石方的开挖及其他建设活动,势必会引起地表植被损坏,使裸地在雨水冲刷下引起水土流失,从而带走土壤表层中的营养元素,破坏土壤的理化性质,影响植被的生长。同时若对原有的耕植土不加以合理堆放及采取相应临时防护等措施,势必会导致耕植土的流失,流失过程中带走大量养分,从而使土壤肥力降低,影响绿化效果。如崩岗侵蚀(水土流失特殊形式)则会使地形破碎,土层丧失,土壤养分流失,良地变成难以利用的侵蚀劣地。据调查,江西赣县崩岗侵蚀区年均流失量在85000t/km2,平均每年流失土层1cm 左右。崩岗形成后,土壤表土流失,碎屑层裸露地表,地薄缺肥,温高缺水,土壤肥力极差,土壤有机质大量减少,且植被难以恢复,治理难度大。经过强烈水土流失,土壤有机质含量仅有0.3% 左右,造林种草成活率低,生长缓慢[3-4]。

土壤有机质的大量流失,土壤满足不了植物生长需要,造成植物生长缓慢,影响绿化景观及农作物收成。地瘠民贫,给居民生活、生产带来难以估计的损失和危害。

2.4 影响居民生活,经济损失惨重

水土流失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许多灾害频繁发生。由于水土流失而引发的灾害,给社会、经济及居民生活均带来了巨大的危害。首先,边坡倒塌、地面下陷等灾害会造成居民房屋受损、掩埋,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其次,河道、雨水管网淤积会影响行洪,从而破坏公路、铁路及航道等交通设施,使基建设施受损。

20世纪80年代,青海省玛多县因过度放牧来换取经济利益,而成为全省的首富县,但今天全县80%的草场已退化,有7000多人成为生态难民[5]。20世纪90年代,深圳市因1992年的 “9·7”洪水(约5年一遇)仅布吉镇的损失就达到9000万元,1993年的 “6·16”洪水(约10年一遇)布吉镇的损失达5.5亿元,1993年和1994年的4次暴雨,给深圳市经济特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7亿元,布吉河上游仅河道清淤一项每年就花费1600万元,整个深圳市的每年清淤费用需16722.30万元,危害之大,令人膛目[6]。

2.5 科研不够成熟,技术进展过慢

生态修复是一项长久的工程,我国生态修复研究近年虽然对生态恢复重建的理论和实践已有过一些研究和探索,但恢复重建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尚未形成。研究中只注重恢复有效的植物群落模式试验,相对忽视了对自然界自然规律恢复过程的研究;注重对植物多样性及小气候的研究,相对忽视对动物、土壤生物的研究;注重对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及其评价的研究,缺乏对生态功能和结构的综合评价[1]。在生态环境极为严重的21世纪,积极开展生态修复重建方面理论及实践的研究是必须的,亦是必要的。生态修复的研究不仅仅存在于科研人员的身上,而且要及时收纳群众的意见。应尽快发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生态修复理论和实践,促使我国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对策及措施

3.1 加强国策宣传,提高全民意识

应加强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和法制观念,为在生态建设中落实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提供科学标准和依据。对实施的生态修复建设要及时进行技术指导,减少盲目性,增加科学性。对人类进行宣传教育、增强技术学习,用专业知识指导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让人们了解到水土流失造成的后果及治理后的成效,加大宣传力度及建设生态修复示范科技园,使人们从根本明白上水土流失及生态修复内在的道理。

深圳市在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活动方面做的颇为突出,不仅编写了 “深圳市水土保持科普教育中、小学读本”,并与教育部门联合建立辅导员制度,让水土保持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同时,深圳水务局还承建了 “深圳市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增强立体直观的实践性宣传、教育。水土生态园的建设,对普及水土保持知识,增强市民的水土保持意识,帮助青少年儿童树立生态理念,对颂扬传统水土文化,均具有重要意义。在水土保持宣传上应强化水土保持基本国策意识、水土流失是头号环境问题意识、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主体意识和依法行政意识。坚持面向领导、面向建设单位、面向市民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宣传。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台、广播等媒体对治理动态和水土流失案件进行了跟踪报道。在城镇周边、主要交通要道和生态修复实验区(点)设置水土保持宣传牌,提高人民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

3.2 坚持保护优先,加强监督执法

坚持保护优先的方针,加强预防监督执法工作,把预防保护方针放在首要位置,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加强对现有植被和治理成果的保护。多方实践证明,坚持 “预防为主”水土保持方针,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可加快水土流失严重区域的植被恢复。其中封山禁牧等生态修复措施,投资少,见效快,是一项在短期内治理水土流失和生态恢复的有效途径。据调查,目前除国家开展的128个生态修复试点县和 “三江”源区预防保护工程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各自开展了一批地方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全国累计实施封育保护面积达60×104km2。初步统计,2002年全国完成水土流失防治面积16×104km2,是以往年度防治速度的近3倍,其中封育保护面积10×104km2以上,接近人工治理速度的2倍[1]。

生态环境的破坏涉及到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道路及房产等方面的开发建设。同时诸多行业行政主管部门间的协调工作更加重要,坚持对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管,建立统一高效的决策管理制度,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管和审批力度就必须建立专门的机构,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具有监测、预警、应付、决策和执行等功能的综合重建组织体系。加大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的执法力度,严格落实水土保持 “三权一方案三同时”制度,对乱砍滥伐、毁林开荒、非法取土采沙及无规划建设等现象,要严格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罚。

3.3 制定生态修复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由于各地水土流失区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差异亦较大,因此生态修复规划应区别对待。以全国4个大生态修复类型区为依据[7],结合各地域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修复规划,明确修复时限、修复面积、修复方式及保障措施等。城市生态恢复应与城市规划相结合,按景观生态学原理,依轻重缓急进行分年度整治,优先治理严重影响城市景观的水土流失。

以深圳为例,改革开放后不仅带来了经济上的快速发展,同时过度开发建设也给城市带来了遍体鳞伤,特别是采石取土、房地产开发及公路建设等开发建设项目产生的水土流失、景观破坏和污染饮用水源等,对城市景观生态构成严重破坏。为了治理水土流失和解决对城市景观的严重影响问题,深圳市政府分别出台了《深圳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深圳市治理严重影响城市景观的裸露山体缺口工作实施方案》和《深圳市废弃土石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分别针对水土流失产生类型不同,整治的措施不同,投入的资金和投入的机制也不同。分类的规划、分布指导,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根据生态学原理和水土保持原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治理措施应充分利用措施的优势,以植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并与其他措施有机结合整体治理措施。坚持 “草本优先,乔灌草结合,慎用藤本”的原则,植物合理搭配,使其充分发挥各自特点,形成多层次、立体的生态结构,取得最大景观生态效应和社会效应。

生态修复成败关键在于管护措施的落实。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三分治七分管”,治是基础,管是关键。

4 结 语

生态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当前备受关注的生态问题之一。生态修复经过多年的研究及实践,目前已初见成效,但由于生态环境的复杂性,故仍要再接再厉、任重道远,不断地追求及专研,才能在生态综合效益、植物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功能方面都有所恢复和提高。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在部分地区实施后取得了明显效果,同时,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新思路、新策略、新举措及新办法在各地正在逐步展开。实施中需坚持做到:一是管重于治,监督管护力度需加强,减少人为水土流失的产生;二是封重于补;坚持以封山育林为主,补种栽植为辅的原则,降低人畜活动对自然环境破坏;三是实重于形,各主管部门应付出实际行动,设身处地的为群众谋福利,为社会创效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进程和发展,关系到人民大众的切身利益,所有人都应该参与到其中来,自觉维护我们的大家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1 何炳辉,廖纯艳,张小林等.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实践与发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 广东省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圳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R],2000.

3 邱欣珍,朱晓辉,黎学英.赣县崩岗侵蚀现状及防治对策[C].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学术论文集,2006.

4 廖建文.广东省崩岗侵蚀新装与防治措施探讨[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5.

5 安乐平,蔡小春,王宏.黄河源区生态环境问题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对策[C].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学术论文集,2006.

6 吴长文,章梦涛,方代有等.裸露山体缺口生态治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7 蔡建勤,张长印,陈法扬.全国水土保护生态修复分区研究[J].中国水利,2004.

猜你喜欢
深圳市水土保持生态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深圳市鑫钻农牧科技有限公司
“生态养生”娱晚年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深圳市朗仁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元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元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水土保持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