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殿威
(吕梁市文峪河水利管理局,山西 文水 032100)
文峪河灌区文(水)祁(县)公路以北区域,西起文水县西部边山、东至磁窑河,属文峪河永田灌区、西干灌区和东干灌区,受益村包括文水县开栅镇、凤城镇和交城县西营镇及洪相乡44个村,土地面积0.609万hm2。该区域地处文峪河冲积平原区,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和砂资源,年降雨量490 mm,无霜期180 d左右,为文水县、交城县主要粮棉和蔬菜产地。
第一,河灌面积绝对减少。主要表现在城镇和农村建设用地挤占农田及挖砂损毁大量农田。随着区域内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及307国道改建、夏汾高速公路和太中银铁路工程的建设,导致用砂量增加,挖砂面积逐年扩大,耕地变成碎石深坑,造成耕地大面积、大范围毁坏。第二,河灌面积相对减少。区域为文峪河冲积平原区,地下水资源丰富,不少村自行打机井灌溉,导致河灌面积相对减少。
文峪河水库建成以来,从根本上杜绝了洪水肆虐泛滥,但也使灌区地下水失去了重要补偿来源。随着区内工农业发展和人口增加,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增加,地下水位越来越低,大部分井深在100~200 m之间,形成年年报废旧井、年年打新井的局面。地下水位的下降影响了农田土壤含水量,虽然根除了土壤盐碱化,但也造成了土壤需水量的进一步增加。另外,挖砂造成局部地下水位下降,农作物产量下降。
文峪河灌区原干支斗农毛五级渠道纵横成网、机井分布较多,但随着居住用地的扩张、工矿企业的建立及挖砂面积的扩大,使干渠受到严重威胁,支渠以下渠道大部分毁损或报废。文峪河西干渠从石嘴头(文峪河出山口)至南徐村段右侧150~200 m范围内连片的挖砂坑将西干渠高高吊起,成为“地上悬渠”;桑村北至文水县城区段排水不畅,造成西干渠西侧大片坍塌;东干渠开栅段洗砂厂废水排入,致使干渠泥沙淤积严重,导致各级渠道毁损或报废。
挖砂区附近新建了工矿企业,有的成为工矿垃圾、生活垃圾填埋区,这些垃圾未经无公害化处理直接填埋,造成地下水污染,影响城区居民饮水安全。
文峪河从北峪口至桑村段河槽两侧台地挖砂后形成边坡直立的15 m左右深的大坑,既增加了河道行洪阻力,又极易发生滑坡和塌陷,使堤防工程随时面临坍塌危险。公路桥梁附近挖砂影响公路桥梁基础,存在安全隐患。
一是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切实保护周边耕地不被破坏。二是加强对挖砂区的土地复垦治理。区域内除一少部分为耕地外,大部分为挖砂区,为达到土地的可供利用状态,需对土地进行复垦。2012年,文水县加强土地资源的开发、整理、复垦工作,挖砂镇(乡)村积极筹措资金进行挖砂区的土地复垦,恢复耕地的使用功能,取得了初步成效。
文峪河水库泄洪水量较大,将河水用管道输送到地下水开采量较大的区域,进行水质处理达到回灌地下水的标准,补充地下水;同时合理规划机井,控制机井数量,节约地下水开采量,逐步提高地下水位。
一是对干渠周围环境进行治理。灌区各管理站应加强日常管理,定员定岗,责任到人,发现隐患及时处理;在干渠外侧开挖退水渠,将工矿企业内地表积水及时排走;解决洗砂厂的洗砂废水排入干渠的问题;清理河堤砂石路临近干渠土石,以防车辆挤压路面将土石掉入渠内;开辟临时替代渠道永田渠连通西干渠工程,以解决当地群众吃水问题。二是对挖砂区的其他治理。除将挖砂区复垦为耕地外,还可把挖砂区引导性挖砂形成河湖水域。湖域东西长5 km、南北宽2 km、深5 m,湖底离村庄地面15 m,湖中原宋家庄、樊家庄、武陵村、文倚村成为湖中岛屿。湖域水源为文峪河每年汛期泄洪,并接纳北峪口至广兴北山和北徐村至沟口村一线西山双刁沟、木鸽沟、虎喊沟—饮马河、黄堆沟、龙泉沟等山沟夏季洪水。
挖砂区改为湖域后,一是可有效利用挖砂废弃地,改善当地局部气候;二是可形成新的分滞洪区,对文峪河中下游的防洪保安起到重要保障作用;三是成为周围机井灌溉区域的重要补给水源,提高地下水位,开采与补给达到基本平衡;四是成为文水县建设“西水东调”工程枢纽之一,年引水量730万m3,实现汾河地区和文峪河地区水网循环,同时调剂解决沿途地区城镇和工业用水;五是成为海威钢厂循环水源地;六是成为开栅镇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水产养殖和旅游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又一途径。
挖砂区坑底地下水位较高,容易受到有害物质污染,各级土地和环保部门要及时制止在区内新建厂矿企业和村民倾倒垃圾,已建企业产生的废水废物要进行无公害化处理。需选择挖砂区作为垃圾填埋场时,应按《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物控制标准》进行处理。
尽早出台采砂规划,大力整治河道,制止不合理无序采砂活动,恢复和扩大河道的行洪能力,保护河道沿线范围内基础设施及周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