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土白蚁生物学特性研究

2012-08-15 00:44:43王勇强
山西林业 2012年3期
关键词:蚁巢白蚁线虫

王勇强

(山西省国有林管理局,山西 太原 030012)

白蚁是世界性害虫之一,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尤以长江以南危害严重。山西土白蚁(以下简称土白蚁)是1994年首次在垣曲县发现的新种,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的相关报道和资料在山西甚至国内也是一片空白。对土白蚁的预防和防治必须结合其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发生发展规律,才可能收到事倍功半的预期效果。鉴于此,笔者对土白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期及时开发防治土白蚁的农药药剂或合适的生物性、微生物性农药的剂型以及在条件允许范围下,营造不利于土白蚁生长繁殖的环境,多方面、多层次地防治土白蚁,最终达到综合治理,绿色植保的目的。

1 研究区概况

垣曲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与河南济源、渑池交界,西接晋南平原,总面积1620km2,地势北高南低,山环水绕。最高处为舜王坪海拔2321m,最低处为西阳河口海拔167m。属于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3℃,年平均降水量780mm,无霜期200d以上。

2 研究方法

用镊子从巢体中直接夹取各蚁种数只,浸泡于装有56%酒精溶液的烧瓶中,待观察;掰取一部分巢体放入塑料袋中捆紧,带回实验室冰箱低温冷藏;待调查结束后,把巢体置于烧瓶,浸入75%酒精溶液中;用镊子、解剖针把巢体夹散,再取一部分至培养皿,倒入75%酒精溶液,再分别用镊子和解剖针分散巢体;用镊子和解剖针分离虫体与虫体、虫体与巢体,夹出土块,等待计数。

3 研究结果

3.1 土白蚁生活史

山西土白蚁有翅成虫6月上旬陆续开始分飞(略晚于圆唇散白蚁近1个月),6月中旬为分飞高峰期,6月下旬~7月上旬分飞相继结束,个别的要等到7月中旬。

3.2 生活习性

土白蚁生活隐蔽,主巢建立在地下2.0m左右处,取食活动有明显泥被蚁路,可以远距主巢50 m取食(有资料显示可达300m),可以从树木的根部、干部等处蛀蚀林木。

在闷热天气或降水前傍晚7h左右,有翅成虫爬出羽化孔穴分飞后,翅膀脱落,雌雄逐渐配对,迂迴爬行。一旦脱离接触,雌虫即停立不前,翘起腹部,以招引雄虫来,直到雄虫触角、口器紧贴雌虫腹部末端,立即又开始爬行并钻入地下营巢。多数土白蚁钻入附近地面的裂缝以及杂草、枯枝、落叶底部。新巢仅是一个小腔室,一般雌雄亲蚁10min~25min即可把小腔室打好,一般只有几厘米深,数天后深度可达10cm~15cm。雌雄亲蚁钻进小腔室中,地表上面稍凸起约高0.50cm、长1.0cm的土丘,全是由亲蚁衔一粒粒泥土所组成。3个月后出现菌圃——鸡纵菌体组织,状如白色小米。

土白蚁繁殖从孵化到羽化共7龄。根据观察,同一巢内同时存在着多个虫龄态土白蚁。成虫具有群栖性,无翅蚁有避光性,有翅蚁有趋光性。与其他社会性昆虫相似,兵蚁专门保卫蚁巢,工蚁担负筑巢、采食和抚育幼蚁等工作。在新巢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发生结构上和位置上的变化,蚁巢腔室由小到大,由少到多,个体数目达200万头以上。

3.3 土白蚁危害特点

土白蚁营巢于土中,取食树木的根茎部,并在树木上修筑泥被,啃食树皮,亦能从伤口侵入木质部危害(苗木被害后常常枯死,成年树被害后生长不良)。在林地、农田,山西土白蚁除取食农作物根系外,蚁道破坏了土壤结构,使作物受旱减产,并造成野草和部分灌木成片死亡。此外,土白蚁还能危及窑洞、堤坝的安全,被危害的窑洞中布满蚁道,使得整个窑洞墙体变虚。

(3)结果:对比乌头碱加热不同时间的HPLC图,筛选出乌头碱变化情况较明显的图谱(图1)进行分析,发现乌头碱在浸泡过程中峰面积逐渐增大,表明其较多的溶解在水溶液中,尚无较明显的色谱峰出现,在加热后开始发生变化,20 min内基本水解完全,并有新的色谱峰出现,表明有新的成分产生,并且伴随加热时间的延长,所生成的化合物含量有所增加而乌头碱本身含量有所下降,表明乌头碱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变化,转变成了其他成分,这与文献结果[6-8]一致。将加热不同时间的样品检测后得到色谱图中较明显的色谱峰峰面积进行比较,选出变化较为明显的色谱图及其对应的样品,进行液质联用测定。

3.4 土白蚁蚁巢结构

土白蚁的蚁巢为地下分散型,巢体如蜂巢,面包状,质地松软且酥脆,主巢深达地表2.0m以下,结构复杂。笔者挖出的最大主巢直径在1.50m以上,主巢周围副巢星罗棋布,蚁道纵横交错。巢体用光滑的泥被作骨架,有“王室”的巢体为主巢。“王室”是蚁王、蚁后居住的地方。如挖巢迅速及时,可以拿到“王室”,蚁王、蚁后常在“王室”之中。“王室”全由泥土做成,外表细致光滑,呈锥圆形,边缘有若干菱状泥突起,顶壁有若干个小孔,侧端有1.0个~2.0个较大小孔,直径8.0cm~10cm,外径3.0cm~5.0cm。

主巢外围1.0cm~10cm范围内,有星罗棋布的副巢(菌圃)和无菌圃的空腔。巢体内的菌圃数量有10个~100个以上。主巢四周内侧一般都有3条~5条大的路通向外处,所有副巢与副巢之间,副巢与主巢之间都有迂迴隧道。从地表向下挖,越向下隧道越大,同样越接近主巢隧道也越大。除地下有大小隧道四通八达、纵横交错外,地表也有成条泥线——蚁路和成片的泥被,有的上到活立木的树杆2.0m以上。

3.5 土白蚁群体结构

巢体内幼蚁占到90%以上,繁殖蚁最少,不到0.10%,工蚁占4.60%,兵蚁占1.20%。

4 防治建议

4.1 检疫措施

土白蚁防治要利用严格的检疫制度,以防止带有感蚁苗木外运扩大危害范围。土白蚁在垣曲县属于首次报道,植物保护部门应把其列为植物检疫名录,通过法规的方式严格防止其传出和传入,从而避免人为传播成为土白蚁传播扩散的主要途径。

4.2 人工挖巢法

通过农业和林业方面的技术措施,结合植物保护方面的手段对土白蚁进行人工防治。要利用冬季农闲时节集中处理土壤。冬季气温低于10℃以下时,土白蚁主要集中在主巢内,此时挖巢效果最好,另一方面,也不容易制造新的巢群。

4.3 生物防治

4.3.1 保护天敌

土白蚁自然天敌有蜘蛛、蚂蚁、蜻蜓以及多种禽类、兽类(如穿山甲等)。许多食虫的鸟类,一些爬行动物,某些两栖动物和蝙蝠等在白蚁离巢群飞季节能大量捕食有翅成虫和其他品种的白蚁。因此,可以利用青蛙、蟾蜍、蝙蝠、燕子、穿山甲等动物消灭白蚁的繁殖成虫和降低其虫口密度,消除土白蚁对农林作物的危害。

4.3.2 病原微生物

用白蚁病毒DNV与虫生真菌复合以后,可以有效控制土白蚁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即使在林间蚁巢内,混合后的白蚁病毒DNV与虫生真菌也可以感染巢内土白蚁直至死亡。

4.3.3 线虫

目前,利用线虫防治林木白蚁已成为一种新途径。线虫作为一种防治白蚁的生物杀虫剂已在多家公司生产。例如,我国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利用新线虫属Neoaplectama线虫防治黑翅土白蚁,死亡率可以达到80%~100%。采用斯氏线虫属线虫防治黑翅土白蚁,室内7d死亡率达到93%,林间投放线虫15d以后,防治效果达到73%。

4.4 灯光诱杀

灯光诱杀的原理是利用有翅成虫的趋光性进行诱杀。要把握好灯光诱杀的时间:即在土白蚁分飞时,大量的土白蚁的有翅成虫迁飞,利用灯光诱杀可以影响其建立新巢群的数量和规模。另外一个时机是在土白蚁大发生时,利用灯光诱杀可以迅速地降低种群数量,如果再辅以毒饵或药物诱杀,能大面积杀死土白蚁种群数量和规模,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4.5 化学防治

4.5.1 毒饵诱杀法

在防治土白蚁前期,由于还没有完全掌握土白蚁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可以使用一般的诱杀法进行防治。主要用于造林前诱杀,在投放药饵以后30d再进行造林。

4.5.2 药剂熏杀

将农药毒死蜱或溴氰菊酯、锐劲特等药剂与柴油混配后,喷施到蚁道、主蚁道,或是利用喷烟机将烟雾加压喷进蚁巢,通过土白蚁的呼吸系统将其杀死,以压低虫口密度,达到防治效果。

4.5.3 药粉毒杀法

根据相关报道,首先先确定土白蚁的蚁巢,并且在巢上戳3.0个品字形的孔,打孔后,见有兵蚁前来守卫时再喷药。主要利用氯丹、灭蚁灵等粉剂农药。用喷粉器朝着有孔的方向,喷药3次。施药后要用废纸或棉花塞住孔口,然后用力敲击附近的林木,增加土白蚁与药粉的接触机会。按照《监控喷粉技术手册》要求,工作人员用专用工具把杀白蚁药粉喷在白蚁身上,通过白蚁活动接触、清洁和食尸等行为,将药粉传递给巢内其他个体,导致整巢土白蚁群中毒死亡。利用这种方法防治,土白蚁的灭治率可以达到90%以上。参考文献

[1]傅碧峰,韦戈.林木白蚁的危害与防治[J].广西林业科学,2001,30(2):90~91,100.

[2]刘源智.中国白蚁生物学及防治[M].成都:成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3]张树棠,林信恩,梁智.黑胸散白蚁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1995,23(l):44~48.

[4]马延明.蚌埠地区圆唇散白蚁分飞盛期的研究初报[J]:白蚁科技,2000,17(3):5~7.

[6]黄远达.白蚁的防治技术[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1998(5):48~52.

猜你喜欢
蚁巢白蚁线虫
施用茚虫威饵剂后红火蚁的蚁巢迁移及弃尸行为
植物保护(2024年3期)2024-06-08 07:17:41
夏季蔬菜换茬期线虫防治要注意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26
灌巢法毒杀红火蚁
农技服务(2020年7期)2020-12-17 20:45:50
粉剂灭巢法毒杀红火蚁
农技服务(2020年6期)2020-12-17 13:38:06
《生化结合治理白蚁》
地黄花对秀丽线虫寿命的影响
中成药(2018年2期)2018-05-09 07:20:04
《生化结合治理白蚁》
残忍的白蚁
药剂灌巢剂量对红火蚁蚁巢迁移的影响
朝鲜孢囊线虫——浙江省孢囊线虫新记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