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立华
(莆田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高校毕业生初次进入职场环境,第一次面临个人的预期、梦想与现实市场需求之间接轨时,发现自己的各方面素质与职业要求有许多的差距: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心理、职业规划与职业目标不适应企业的需要,从而产生职业适应问题。
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渡过职业适应期,直接影响到个人的经济收人、社会声望和权利地位,一定程度上决定未来的发展前景,影响劳动力市场的稳定,也影响高校的健康发展。当各行各业在招用高校毕业生之后,发现其中大多数人不能适应工作,就会质疑高校的教育质量。
为了大学毕业生能尽快适应职场,高校要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将这些问题纳入到职业适应的指导和培训上,并探索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使之成为高校进行毕业生就业指导、职业指导和毕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高校领导层要重视大学生职业适应问题的研究,使毕业生能顺利就业,迅速上手,安心工作,创出学校毕业生品牌,在社会上形成良好口碑,这对高校来说至关重要,就像足球比赛的临门一脚一样关键。莆田学院很关心毕业生职业适应问题,在每届毕业生即将毕业之前,都要开展“毕业教育”,对四年来的职业教育成果做一次检验和总结,为即将离开学校的毕业生,平稳过渡到各行各业、各种岗位上最后一课。
目前,职业指导和职业适应工作由职业指导老师、各系领导和辅导员来承担。他们中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专门的业务训练,专业素质不高,难以为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因此,要加强职业指导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这支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职业指导教师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要关心、爱护学生;要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熟练掌握有关政策法规,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特别是要具有与职业规划设计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1]。其次,实施人本管理理念。须加大教师资格管理和教师聘用,教师培养体制和相关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优秀人才被吸收到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中来。从管理体制上明确这支队伍的归属和使命,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组织体系,更好地发挥这支队伍的作用[2],确保能够解决好毕业生的职业适应问题。
许多毕业生入职后会发现,工作不是他们想象中的工作,生活也不是他们愿意选择的那种潇洒的样子,人际关系不像以前老师、同学那样的关系,总之,一切都不随人愿,倍感失落和无助。原因很多,主要源于对职场、社会的认知不多,造成大学毕业生与职场之间有较大不匹配,所以,没有做好准备,此时的高校毕业生像航天飞船先要进入“黑障区”,并且有足够的能力冲破它,才能遨游太空一样,需按照职业要求,调整自己,使自己适合职业、社会要求,才能适应职业要求。因此,高校要多提供机会,帮助大学生认识职场的严格、严肃与严谨,社会的纷繁复杂,让大学生明白不管在学校呆多久,总有一天必须离开,走入社会,进入职场,从现在开始就要试着学会与职业亲密接触,减少陌生感,就会很快适应职场。
高校应该让大学生认识到职业意识的重要性。作为一个有理性有文化的从业者,生活在如此错综复杂的社会里,应当拥有很强的职业目标意识。只有这样,自己的职业生活才会有计划性、指向性,才能有充足的动力将工作做好,职业发展才更快、更有成功的可能。
1.进行人才市场供求特点分析,树立顺应社会的择业观念。大学生要了解人才市场供求特点,大学生就业的形势,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将社会需要与个体兴趣需要有机结合,到“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去,找到自己想做且能做的职业。高校应尽可能整合有效的资源,广泛发布就业、职业、行业信息,加强毕业生就业、职业信息网络建设,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职业和行业供求信息及就业建议。
2.大学生要了解企业对大学生求职者的评价,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自我定位。总体而言,各类企业对广大大学毕业生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与此同时,他们也客观地指出了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自身定位不准确,职业发展方向不明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成功率以及就业质量。二是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心浮气躁,不愿意接受基层的锻炼。三是能力、知识宽而不精,知识结构不合理,没有很好地反映业界发展的最新动态[3]。
3.要让毕业生预知职场潜规则和常见问题。许多高校毕业生对职场不甚了解,也没有多少体验,常会犯一些低级错误,引起职场麻烦和困扰,影响职业发展。例如,人际交往技能不佳;职场牢骚;有时会有不公平;要与不喜欢的人相处;被人穿小鞋、被人告黑状等都是常见问题,让大学生有个充分的思想准备,学会习惯和适当处置。
大学生要根据职场和社会要求,确定个人职业角色定位,尽快适应角色转变,根据职业角色要求,不断提高从业综合素质,具备良好的学习素质和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较强的职业能力,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1.帮助大学生合理择业,明确职业理想。通过职业生涯教育,让大学生学会处理好一系列关系:“理想中的现实与现实中的理想”、“眼前得失与长期目标”、“志存高远与脚踏实地”、“事业与家庭”、“机遇与挑战”、“名与利”、“得与失”等。处理好这些关系,需要具备正确的就业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高超的职业能力[4]。
2.指导大学生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探索出适合自己的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生涯路线。通过职业规划,让大学生了解自己适合的工作领域,然后去了解这个领域的相关职业及工作环境,职业所需的素质要求,并以此为学习和实践的目标,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也能因此缩短职业适应期。
但是,大学生自我设计职业生涯的主动性不强是很大的问题。部分学生自主择业的意识不强,参与职业指导的主动性不够,在生涯设计、生涯发展方面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缺乏主动探索的意识和深入思考的精神,有些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太过简单,有的甚至还照搬别人的经验和做法,没有进行独立的规划,这亦是出现上述问题的内在原因[5]。大学教育要突破大学生认知上的障碍,在思想上重视,行为上才能积极,再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技巧,就容易多了。
3.鼓励和督促大学生努力践行。制定了自己的职业目标方向、蓝图规划之后不是束之高阁,而是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有计划地去实现更为重要。
大学生在毕业时什么都不会做,即没有相关实践经历成为普遍现象,是造成难以适应职场的直接原因,所以,在大学时代,明确职业目标方向后,就要着手相关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养成,这是解决高校毕业生职业适应的关键点。约翰·巴丁是唯一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为了将来容易就业,巴丁决定学电工。为了深入了解电工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他主动到西方电器公司实习了一学期,为此推迟一年才毕业[6]。我们大学生如果也能像巴丁一样,哪会有职业适应的问题。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技能教育,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激活职业生涯设计养成,打造适应社会要求的急需人才。高校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技能教育的策略有:
1.教育理念上,重视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无论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都应重视职业技能的训练,必须要具备从事社会一定职业的基本素质、基本技术和基本能力,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建功立业。素质教育在中国实施多年了,大学教育还存在一个明显的弊端——侧重知识型与理论型的教育,这恰与企业要求的复合型、实操型、技能型的人才相去甚远。毕业生们还需要从技能培训和职业化培训两个方面加强培养,使自己的实际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实现成功对接[7]。
2.专业设置上,面向行业设置专业。以适应行业需要为目标来组织教学,培养社会、企业要求的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以“理论应用”为主旨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高职专科教育则是直接面向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围绕职业岗位要求组织教学内容和训练岗位操作能力[8]。
3.课程安排上,加大职业技能课程的比重。在第一年宽口径的通识教育中,加入专业理论课程,让大学生了解本专业,有利于大学生确立职业目标;第二年开始根据专业方向分模块安排课程,在本专业方向上的课程尽量开足、开全,让大学生形成从业素质,构建完整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结构。
4.具体实施上,高校要重视实习环节,建立良好的实习机制。第一,要求每个专业的实习有完备的教学实习制度,要求每个专业都要有足够而稳定的实习基地和导师,让大学生能与真实的职业环境“零距离”接触,平稳过渡到职场。第二,高校要加强管理,重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学习和实践,让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实习,安排专门的导师手把手地教会相关的职业技能,基本学会某个职业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第三,开展与职业相关的专业见习、实习和实践活动。避免安排假设的、空对空的活动,使大学生确实能收到成效,养成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前Google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认为,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是:创新实践者、跨领域合成者、三商兼高者、高效能沟通者、热爱工作者、积极主动者、乐观向上者。有个调查:招聘单位最看重什么?从高到低依次是: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事业心、灵活应变能力、表达能力、独立性、自信心、压力的承受力、礼貌与成熟、在专业领域的特殊才智等[9]。类似调查很多,结论也很相似,从最受用人单位欢迎及最看重素质要求上看,对大学生来说基本上属于综合素质范畴,在大学是可以习得的;从职业角度看,都属于职业道德范畴,大多可以由综合素质迁移为职业道德。所以,提高综合素质,完善人格形象,也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1.教育大学生热爱本职工作,积极向上,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热爱本职工作,安心工作岗位是角色转换的前提。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应当尽快地从学生学习生活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岗位中去。初入职场,对工作要认真负责,以单位利益为重,具备团队意识,处理好人际关系,既不要骄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切忌急功近利,以自我为中心,及早进入角色,顺应职场规则,干一行爱一行,才能有效缩短“心理断奶”期,成为真正成熟的职场人。
2.树立职业安全意识,坚守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两条底线。(1)加强个人职业道德修养,履行岗位职责,不超越行业规则。上面提到的职场问题多是职业道德问题,职场新人要想迅速的在职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需要经历一段适应期,而诚信、踏实勤奋、责任心、吃苦耐劳、谦虚求问、沟通协作是成长过程中的修炼要诀;(2)提高法制修养,遵纪守法,不触犯法律。遵纪守法也是一种品质,一种由知法、懂法、守法、护法而内化成的美德。要让毕业生做到学法纪、懂法纪、守法纪、护法纪,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养成法纪意识,坚守法纪底线;要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抵挡各种诱惑,做到慎独、慎微、慎初、慎交,坚决同一切违法乱纪的行为作斗争,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触犯“高压线”。不能一碰上不利状况就“愤青”,这可能会影响到自己的发展前途,如果是触犯了法律,就会毁掉一个人的一生。
总之,高校毕业生职业适应问题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影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高校的健康发展。高校应该积极应对,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意识教育、职业生涯教育、职业技能教育、职业道德和法律教育,使毕业生积极了解职场要求,探索合理的职业规划,树立职业安全意识,坚守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爱岗敬业,积极向上,做好吃苦的思想准备,学会从基层做起,脚踏实地发展,以职业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使毕业生具备与岗位相匹配的职业素养,顺利渡过职业适应期。
[1]胡俊苗,杨春娟.论对大学生职业观念的培养[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5d19523083c4bb4cf7ecd1be.html,2011-09-16.
[2]樊靓,施祺方.浅议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10):239.
[3]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状况调查报告[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01d4e419fad6195f312ba62d.html,2012-3-10 /2009-02-15.
[4]让理想照进现实——毕业生职前教育活动拉开序幕[EB/OL].http://career.tsinghua.edu.cn/docinfo/board/boarddetail.jsp?columnId=000503&parentColumnId=0005&itemSeq=6327,2009-06-22/ 2012-7-6.
[5]邓宏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6):96.
[6]易蓉蓉,刘淑.周光召.巴丁故事启示我们始终向上向前[N].科学时报,2008-06-05.
[7]汪芮.大学毕业找工作:把握毕业实习 注意职前教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04-30.
[8]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57.
[9]招聘单位最看重什么?[EB/OL].http://www.66163.com/netu/fjnews/displaynews.netu?ClassName=wywc&newsid=5242,2001-05-20/ 2012-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