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志娥
某二期工程1号~4号楼为高层商住楼,地下2层,地上33层,建筑总高度为98.2m。总建筑面积 106 199.19m2。基坑长300m,宽34m,深10m,属深基坑。基坑南侧紧邻新修市政道路,市政管线密集:离基坑最近的通气阀门连件管,基本处于红线处,供电涵洞离外墙边线约4m,内径700的污水水泥管离基坑边约9m,路中9m×2m污水涵洞边线距基坑边约18m;距基坑边2m为高度5m~7.5m钢结构广告牌。基坑北侧为市政排洪、排污渠,开始为枯水渠,后期因灌溉农田,水渠通水。
该工程场地地形基本平坦,绝对标高介于775.724m~777.173m之间。场地地基土自上而下大致可分为7层:第①层为素填土,分布不太普遍;第②,④,⑥,⑦层为粉土、粉质粘土;第③,⑤层为两个细砂层,分别位于14m与17m~18m之间。场地首层地下水为上层滞水,初见水位埋深为自然地面下3.0m~3.5m,稳定水位埋深为自然地面下3.2m~4.2m。
基坑支护采用水泥土搅拌桩作为止水帷幕,土钉墙结合预应力锚索方案。东、西、北三面采用两排搅拌桩帷幕结合放坡,东面煤气管道处采用高压旋喷桩加两道锚索;南面为防护重点,采用四排搅拌桩,中间两道煤气管道局部采用高压旋喷桩。
结合周边环境条件,认真查明地下管线的分布,注意采用合适的成孔方法和注浆压力,避免损坏管道设施。由于土质灵敏度较高,土的工程性质较差,注意锚索和土钉的成孔方法。局部搅拌桩无法施工地段,采用水泥土高压旋喷桩替代;对土钉和锚索进行现场抗拔试验,以验证其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科学制定本基坑土方开挖方案,保持土方开挖的均衡;在施工图阶段应对支护设计方案进一步细化,按GB 50497-2009的要求加强监测,进行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相结合。
针对该基坑南侧紧邻市政道路,且市政管线密集,北侧为市政排洪、排污渠等特殊情况,在基坑南侧的市政路面设12个沉降观测点,并在坑壁设置16个水平位移测点,加强变形观测,以确保基坑支护结构、市政管道、道路的正常状态。在基坑开挖期间,基坑南侧变形量最大达到2cm/d~3cm/d,基坑顶累计变形达6.5cm。主要原因是刮大风时广告牌特别兜风,对基坑产生较大动荷载的不利影响,大风过后,根据监测数据,变形趋于稳定。后拆除广告牌,彻底消除广告牌对基坑的不利影响。基坑北侧在土方开挖至最后一步及施工最后一步锚杆时,因北侧河渠通水,灌溉农田,使基坑边土层含水量增大,导致喷锚侧壁出现渗水点;坑底最后一步未喷锚,局部出现流泥、流砂现象。水平位移由基本稳定突增至6cm~7cm,最大沉降量突增至8cm~11cm,均超过最大预警值。后采用水泥反压,局部变形大的部位增加预应力锚索等,使变形逐渐趋于稳定。
1)基坑南侧。土方开挖前,因煤气公司改造,将原位于帷幕虚桩顶-2.5m的煤气管道抬高1m,并回填虚土;同时由于外墙尺寸的外扩,使煤气管道上部土方由放坡开挖改为垂直开挖。开挖第一步土方时,正逢雨季下雨,煤气管线上、下回填土方出现下沉,使紧邻基坑边煤气管道产生变形,对基坑产生不利影响。基坑底的相对标高为-10.45m,与晋阳街自然地面高差为10.45m,基坑比原设计9.45m加深约1m。由于紧邻基坑南侧水、电、气、涵等市政管网较多,距离较近,且埋深均在4.5m以上,为避免打穿市政管网,将第一、二道锚杆长度不能按原设计院实施,由于管线影响,3m处第一道预应力锚索标高降到4.5m,2.5m以上(搅拌桩以上)人工回填土松散,约束性差。以上为基坑支护设计方案在施工过程的变更部分,使原设计方案的安全性减弱,对基坑产生不利影响。基坑南侧距基坑边约2m为高度5m~7.5m钢结构广告牌围挡,特别兜风,动荷载大,风载通过广告牌基础,使基坑上部发生位移,特别是在大风或连续降雨时位移更加明显(大风时基坑上部位移达到3cm~5cm)。由于工期紧张,每步未达到龄期或强度要求就进行下步开挖;同时,未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土方开挖,基坑开挖应分段分层,分段长度不能超过20m,软土每步开挖深度不应超过1.5m。施工队伍在施工过程中,局部地段连续成孔,对含水量高、灵敏度高的土层有一定扰动,对便道下沉、变形造成一定影响。新修道路便道距基坑较近,且为填方区,管道局部有漏水点,管道上回填土不密实,沉降不均匀,对于刚性路面在车载作用扰动下,会有裂缝产生。
2)基坑北侧。由于施工场地需要,基坑开挖线南移,距离帷幕桩10m左右,基坑北侧帷幕桩顶标高低于场地自然地坪。河渠通水,使帷幕桩顶上面土质由非饱和土变为饱和土,基坑北侧喷锚面锚杆、锚钉部位出现渗水。基坑北侧施工路面下,对应每个单元均有一条南北向穿线管沟,水渠水位上升,水压加大,穿线管沟(尤其穿线管)处形成一条渗水通道,造成北侧帷幕出现多处漏水点,局部产生裂缝、变形。河渠存水时间太长,由于渗水影响,基坑土软化变形,在进行坑底最后一步土方开挖时,导致坑底出现流砂、流泥现象,影响安全。
1)基坑南侧。对变形的煤气管线,在管线上面进行卸土,下面堆土反压,同时对变形较大处用钢绞线、花篮螺杆进行拉紧、加固,人工尽量使其恢复。同时,在进行下步土方开挖前,在基坑边打入长4m,间距500mm钢管,作为对煤气管线的预支护。由于各种原因,土方不能外运,成孔工艺由人工成孔改为机械成孔,在施工过程中对灵敏度高的原土扰动较大。设计要求施工队伍严格按施工工艺进行施工,打孔速度不要太快,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间隔跳打,以便减小对原土的扰动力。成孔以后要及时完成一次注浆,严格控制水灰比,水灰比控制在0.5,注浆浆液要稠并加早强剂或速凝剂,3 h~4 h内初凝。同时喷射混凝土材料中掺入水泥量为3%的早强剂。基坑东侧洗车水池内的水要抽干净,对已变形的裂缝部位要及时封堵灌缝,避免雨水的渗透影响基坑;基坑内侧积水应尽快疏干,避免产生坑前土软化导致围挡结构位移。拆除广告牌,减小风荷载对基坑上部变形的影响;在东南角地面下1.5m处设置一道钢管角撑加固。加强变形观测,在帷幕桩上、中、下部位分别设置观测点,基坑的变形观测及时准确,并及时分析变形情况。发现变形突变,应及时通知施工人员撤离现场,并通知设计单位提出处理意见。必要时应备些材料,出现问题必须采取反压措施,项目部编制应急方案,并严格按方案执行。2)基坑北侧。开挖穿线管沟对应帷幕桩部位,暴露出原水泥土,用混凝土或灰土回填密实,管与线间用防水材料等塞死。加强基坑降水,土钉墙下基底出现出砂、出泥段采用放台处理,不具备放台条件处采用袋装砂子对基底边缘进行反压,以防出现基坑涌砂,造成基坑失稳。变形大且出现裂缝处在坡口下1.8m处设置一道预应力锚索,长度为15m,水平间距变更为1.5m,倾角为10°。在河渠南侧的自然地坪挖明沟进行排水,定时将河渠溢出的水从集水坑抽掉。加强变形观测,后面工期还长,北侧有水,冬施期间易冻,混凝土面易顶起来,观察渗水情况,应引起注意。为动态设计、信算化施工提供依据。
基坑支护的动态设计,施工单位的信息化施工,能很好地将设计、施工与监测紧密相连。施工单位通过监测指导施工,设计单位根据监测结果及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修改、完善原设计,能更有效的将深基坑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处于安全受控状态,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工程造价的浪费与损失。
[1]杜曰武.基坑支护技术若干问题的思考[J].山西建筑,2011,37(1):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