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筱萍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外语教研部,江西 南昌 330003)
英汉非言语交际的文化差异研究
曹筱萍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外语教研部,江西 南昌 330003)
非言语交际是人类交际中常用的一种交际手段,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于各民族的文化差异,非言语交际带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对非言语交际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存在差异性。
非语言交际;文化差异
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和非言语交际的结合。现代语言学研究表明: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它的是通过非言语行为传递的[1]P155。非言语行为被称为无声的语言,它和有声语言一样是文化的载体,受到文化的制约,而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非言语系统。此外,人们通常对本土化的非言行为习而不察,对其他文化的非语言行为极其敏感,往往发生理解偏差,甚至导致文化休克[2]P135。因此本文以非言语交际作为研究对象,对有关英汉非言语交际的文化差异做进一步的收集、归纳和分析,找出非言语交际的差异,并对差异进行分析和论述,从而帮助人们进一步理解非言语交际的实质。
外语教学界大多数专家、学者都认同这一观点:非语言交际是人类交际中常用的一种交际手段,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然而关于非言语交际的内涵,不同的研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非言语交际的内涵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尽管研究者对非言语交际的解释各不相同,但在本质上都是指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3]P98。
非语言交际是一门跨学科学术研究,涵盖范围很广。我们从跨文化和外语教学出发,综合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将非语言交际分成四类: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前两类称为“非语言行为”,后两类称为“非语言手段”。我们将从这四方面分析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帮助外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排除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文化差异的干扰。
(一)体势语(kinesics)。体势语一词最早是由Birdwhistle教授在他的专著《体语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Kinesics)中提出的,它指人们在实际中有意或无意使用的姿势和动作。体势语大体上包括手势语 (Gesture)、目光注视 (Eye Contact and Gaze)和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体态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表现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性。体态语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同一种姿势在特定的地域和文化中传递着不同的信息,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或对立的。例如:在汉语中,观众鼓掌,表演者或说话人也鼓掌表示谢谢,互相表示友好感情意思;而在英语国家文化中,为自己鼓掌会被认为是不谦虚。发“嘘”声,在汉语里认为是反对、责骂或轰赶之意,但在英语国家的文化中表示要求安静。将手掌平放在脖子下面,在中国文化中有杀头的意思,但在英语国家的文化中却表示吃饱的意思。在招呼人过来时,英语国家的人是手掌朝上向里弯曲来招呼成年人,手掌朝下是招呼孩子和动物。而中国人恰恰相反,手掌朝下是用来招呼成年人,手掌朝上是招呼孩子和动物。在英语国家,站立者通常在职位、年龄或地位上长于坐者,在交谈中扮演主导角色。在中国情况正好相反,一般而言,晚辈或地位较低者以站为礼,倾听意见,长辈或地位较高者坐着,处于支配地位。
2.不同的体态语表示相同的意思。例如:中国人用食指或拇指指着自己的鼻子,表示本人,而英美人则指着自己的胸部表示本人。英美文化中听话人往往长时间地注视着说话人的眼睛,以示专注和尊敬。因为对他们来说,不敢直视对方的眼睛是不诚实、蔑视、冷淡、虚伪等的表现。而我们中国人似乎习惯于低着头竖起耳朵听,偶尔眼睛朝说话人脸上扫一扫,避免视线的直接接触,以示洗耳恭听。中国人用一只手或两只手轻轻拍拍自己的肚子,表示吃饱了,而英美人用一只手放在自己的喉头,手心向下来表示已吃饱。
3.有些体态语只存在于一种文化中。如英语国家的人用咂指甲表示有重大思想负担、不知所措;用大拇指顶着鼻头,其它四指弯着一起动表示挑战,蔑视;用摇动食指(食指向上伸出,其它四指收拢)警告别人不要做某事,表示对方在做错事;把胳膊放在胸前,握紧拳头,拇指向下,向下摆几次来表示强烈反对。这些体态语在汉语中却是没有的。汉语中,用食指点点或指指自己的鼻子表示是我或是我干的;用两只手递(即使可以用一只手拿起的)东西给客人或别人以示尊敬;别人为自己倒茶或斟酒时,张开一只手或两只手,放在杯子旁边表示感谢;伸出两个竖起的食指在身前慢慢接近表示男女相爱之意。而在英语中却没有这些体态语。
(二)副语言(Paralanguage)
副语言又称类语言或伴随语言。指的不是言词所提供的实际信息,而是这一信息是怎样表达的。它通过音调、音量、语速、音质、清晰度和语调起到言语的伴随作用。这些“副语言”在人们交际中起辅助作用,主要以其多变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说话人的思想感情和态度。文化差异影响着人们对副语言的运用和反应。
在非语言交际中,沉默属于副语言中的一种形式。它是指人们交际过程中所发出的另一种较特殊的信息符号,常出现于一些特殊的场合,表达着听话者的某种态度和复杂的内心世界,或赞成,或反对,或回避或矛盾而复杂的思绪。不同的文化,对待沉默的态度,对它的理解也不同。对于以群体主义为特征的中国人来说,他们对集体或群体有很强的归属感,人们往往克己守道,循规蹈矩,自我压抑,含蓄好静,陶醉于无我文化(I-less culture)中,因此人们常常谦虚谨慎,不轻易展示自己,往往对沉默情有独钟。按照中国的传统,沉默是金,因而深沉、缄默是一种美德。一个沉默寡言的人要比讲话多的人更受人信赖,因此保持沉默是得到赞扬的。另外,受几千年封建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变得内向,善于克制,以至养成沉默寡言的民族文化性格。中国文化认为“言多必失”、“祸从口出”,保持沉默可以自我保护。此外,沉默还可给对方时间考虑问题或估价形势,让对方思索回味,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而英语国家的人对待沉默的看法却不这样。他认为在交际中沉默是缺乏信心的表现,表示失败的意思。因此在与英美人士交往时,如果听懂了对方的话,就应做出必要的回答,如果不这样,对方就会认为你在蔑视他,不愿与他交往,这便导致了交际的失败。
(三)客体语(object language)
客体语包括物质的一切有意和无意的展示,例如工具、机器、艺术品、建筑结构和人体及其衣着,甚至还包括文字。从交际角度看,这些用品都可以传递非语言信息,展示使用者的文化特性和个人特征,是非语言交际的一种重要媒介。
服装属于客体语范畴,它表达的是一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展示。在现代社会中,服装可以体现一定的社会地位,特定的服装也能表明一定的职业。英美与欧洲国家的人对着装很有讲究,有着严格的规则。美国有的餐馆明确规定穿牛仔裤不得入内。在英语语言国家里,一般正式场合都必须穿西装,它表示的是一种庄重、威严及对他人的尊敬。但穿着时必须遵守下列规则:双排扣上衣须扣下边一颗扣子,单排扣西服只扣上边的一颗扣子。这是因为人们认为:扣上纽扣是正规,不扣是潇洒,如两个扣子都扣上是土气。如果扣下边那个,不扣上边那个,就有点流气。衬衣颜色要与西服搭配得当,下摆必须放入长裤内,袖口应比外衣袖口长出半寸,袖口必须扣好。正式着装时必须配有领结或领带。未穿西服上衣而打领带时,衬衣下摆也必须放入西服裤内。长袖袖口必须扣好,更不可将袖子挽起,如不打领带,可将衬衣领口解开。了解这样的信息,我们对穿西装就更有把握了。比较大型的正规的宴会,人们都会非常精心地选择和搭配自己的服饰,正式接待客人时,男女主人会穿上礼服。在中国文化中,白衣服是素服,常常用在丧事上,而英语国家文化中通常用作婚纱,象征纯洁和贞操。中国人穿大红大绿为庆典,英美人则大多随意着装。英国的法官出庭时要戴假发,中国人则无此习惯。
(四)环境语(Environmental language)
环境语指的是文化本身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环境,而不是人们居住的地理环境,我们研究的重点是人们为自己所创造的环境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环境语可提供交际信息,展示文化特性。不同文化对个人领地和人际距离的态度及其价值观存在差异。
1.不同的人际距离。中国文化属于接触性文化,人们习惯于拥挤,在公共场合受到干扰的中国人习惯于采用自己回避的方法。同性青年朋友交往时他们可以手拉手地散步,相互搂搂抱抱以示亲热。英语文化则属于非接触文化,对社交距离和个人空间要求很大,极力避免与人碰撞,一旦受到冲撞或被人踩了脚,反应就会极为强烈。同性之间,哪怕轻微地靠向别人的身体,也被视为不礼貌并有可能触犯他人。即使在拥挤的电梯里相互身体接触也是不允许的。
2.不同的领地观念。领地观念中最突出的心理反应是对待privacy(独处、私事、隐私权)的态度。英语国家的人十分重视个人privacy的维护,在这方面与中国人在交往中常发生文化冲突。例如:在中国生活的英语国家的人常抱怨,中国旅店的服务员随便出入客人房间,旅客没有得到独处的自由。在英语国家,旅店住房是客人的临时领地,服务人员不经允许无权进入室内。英语国家的人对中国房屋建筑之外还有院落围墙感到不解,认为是受到了拘束。中英这种文化冲突实际上是个人独处与群体共处的差异和冲突。英语国家注重的是个人的独处privacy,而中国人强调的则是维护家庭和单位的领地权的群体privacy。在饭馆占用桌位的临时领地观念,中西之间也甚为悬殊。一位英语国家的人进入饭馆,坐到一张空桌边后,他就享有对整张桌子的临时领地权,不相识的人若要与之同桌须先得到他的同意。在同样的情形下,中国人则只对自己所占的座位享有临时领地权。后来者并不以为先到者享有对全桌的领地权,因此用不着征得先到者的同意就可以坐下了。他们既不看先到者,也不与之交谈,以此表示尊重其独处的权利。对中国人来说,英语国家的人将明显的公共场所变成个人临时领地的习惯显然有点过分,甚至贪得无厌。
[1]胡德清.试论体态语的功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2).
[2]胡文仲.英美文化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肖德林.论跨文化的非言语交际[J].山东社会科学,2004,(8).